张壮
摘 要:谷川俊太郎(1931年-)是日本战后最具代表性的现代诗诗人,在日本诗坛具有超然的地位。本文以谷川俊太郎最初十年(1950年~1960年)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文本及谷川俊太郎本人的成长经历,分析、探寻谷川俊太郎作品中隐藏的思想性与创作源头。
关键词:孤独;源头;宇宙;战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2
序章
谷川俊太郎(1931年~)是日本战后最具代表性的现代诗诗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战后的日本现代诗始自谷川俊太郎”1。
虽然谷川在日本诗坛具有超然的地位,但由于谷川俊太郎仍然在继续诗歌创作,就其作品进行系统的学术研究有一定的难度,到目前为止的系统研究著作只有田原的《谷川俊太郎论》。本文以谷川俊太郎最初十年(1950年~1960年)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以《谷川俊太郎论》为参考,结合文本及谷川俊太郎本人的成长经历,分析、探寻谷川俊太郎作品中隐藏的思想性与创作源头。
之所以选取这一阶段的作品,有以下三个原因。首先,“五十到六十年代,对谷川来说是最有意义的时期。诗歌创作中充满丰富的音乐性,自出道时就具有十分显著的爆发一般的张力,再加上富有弹性的语言、通透自如的笔触、自然的幽默、贴切的比喻、洗练的措辞、无穷的创造性,可以说表现出了诗歌中高扬的内在精神。他的作品展现出与战前战后其他的诗人迥异的独创性,在这一阶段确定了谷川俊太郎在日本战后诗坛不可动摇的地位。”2其次,初期谷川的作品完全出于自身的创作热情,与诗集的销量无关,更能表达谷川真实的情感。而其后的作品,谷川自己也说过,会考虑到赚钱这一因素。最后,本文作者也正好处于与1950~1960年的谷川相当的年龄段,更容易理解其作品的内容和思想,产生共鸣。
一、二十亿光年的孤独
提及谷川俊太郎的初期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无疑就是与其处女诗集同名的作品《二十亿光年的孤独》。
人类在小小的球体上
睡觉、起床,然后勞动
有时很想拥有火星上的朋友
火星人在小小的球体上
想些什么,我不知道
(或许啰哩哩、起噜噜、哈啦啦)
但有时也很想拥有地球上的朋友
那可是确信无疑的事
万有引力
是相互吸引孤独的力
宇宙正在倾斜
所以大家渴望相识
宇宙渐渐膨胀
所以大家都感到不安
向着二十亿光年的孤独
我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喷嚏
——选自《二十亿光年的孤独》.创元社.1952年6月(田原译)
这首诗是1950年5月1日,十九岁的诗人在东京的家中所作。“二十亿光年”一词出于当时人们对于宇宙大小的认知,即整个宇宙之意。整首诗除去最后一段,都是地球人“我”(诗人)的想象和思考。可以说,这首诗所写的是十九岁的谷川俊太郎对于宇宙和宇宙中的自己的思考。无尽的夜空之下,少年抬头仰望星宿与天空,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孤独感。而正是这种孤独感使诗人想要去寻找在茫茫宇宙中某处的外星人,寻找宇宙中的朋友。
在笔者看来,诗中的“我”不仅仅指诗人自己,更是指处于茫茫宇宙中的人类。与无边无际的宇宙相比,人类无比微小而孤独。“我”,或者说人类所要寻找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外星生命,而是能够理解宇宙中人类的孤独的同类,能够一起背负分担这种孤独感的同类。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面对茫茫宇宙的孤独感,诗人创作了这首诗。实际上,这种宇宙孤独感在很多谷川的作品中都能够感觉得到。甚至可以说,孤独感是谷川俊太郎创作诗歌的本源。换言之,正是谷川式的宇宙孤独感催生了谷川式的诗歌作品。
二、博物馆的思考
战争的体验和哲学家父亲的影响,使得谷川用诗歌表达出如同哲学家一般的对于宇宙、世界和人生的思考。正是这种思考造就了谷川诗作的独特的魅力。
在玻璃的对面
石斧等东西静静地躺着
星斗几回轮转
许多的我们死去
许多的我们出生
多少次
几乎与彗星相撞
许多的器皿破碎
爱斯基摩犬在南极走过
从东向西许多的坟墓被筑起
许多次诗集被捧起
最近
原子被破坏
大总统家的小姐在唱歌
这些都从那而起
石斧等东西
在玻璃的对面极其安静
——选自《二十亿光年的孤独》.创元社.1952年6月(笔者译)
这篇作品写出了作者由博物馆中的石斧而产生的对于历史的思考。开头,诗人回顾人类的历史,在漫长的时间里“星斗几回轮转,许多的我们死去,许多的我们出生”。人类的生存环境不可谓不危险,“多少次,几乎与彗星相撞”。时间流逝,“许多的器皿破碎”,与时间相比,人类也如器皿般脆弱易碎。之后,人类的生存范围日益扩大,“爱斯基摩犬在南极走过,从东向西许多的坟墓被筑起”。人类也创作出了灿烂的文化,“许多次诗集被捧起”。
接下来,笔锋一转,从历史回到现实。“最近”,人类承受了战争带来的灾难,“原子被破坏”,日本被原子弹袭击,战败的日本被美国占领,“大总统家的小姐在唱歌”。然而,“这些都从那而起”,文明、战争、灾难,这一切都从那在玻璃对面静静躺着的石斧等东西而来。这一切,占领也好,被占领也好,承受原子弹打击也好,不过是历史中的一瞬间。而现在的一切,终归会像石斧一样,“在玻璃对面静静地躺着”。
如果说《二十亿光年的孤独》是诗人面对茫茫宇宙产生的空间上的思考,那么这首《博物馆》就是诗人对于时间的感悟与体会。《二十亿光年的孤独》所表现出的孤独是“我”所代表的人类在茫茫宇宙中渺小地存在着的空间上的孤独,《博物馆》中表现出的则是与漫长的时间相比,人类历史中的一切不过是短暂一瞬,终会归于石斧般沉静的时间上的孤独。
第三节、少年诗人的悲伤
在创作《二十亿光年的孤独》和《博物馆》时,谷川还只有二十岁。为什么二十岁的他会产生那种宇宙孤独感、会有那样的哲学式的思考?笔者认为,这与谷川的成长环境以及当时日本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谷川俊太郎于193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父亲是当时有名的评论家、哲学家谷川徹三,母亲也出身名门。由于小时候体弱多病,大部分时间少年谷川都在家中休养。父母,特别是父亲给少年谷川很大的影响。谷川自己曾说过,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经常阅读父亲的藏书。而这些书中,想必有很多都与哲学有关。恐怕也正因如此,谷川俊太郎的作品中有哲学家般的对于宇宙和人类的思考。
除此之外,谷川的少年时代正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虽然日本是战争发起者,对外进行侵略,但同样受到了战争的创伤。而少年谷川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争,却有着作为参战国的国民的战争体验:亲眼目睹了东京空袭的场面;经历了国土被原子弹袭击;亲身感受到了战争中以及战败后整个日本社会的氛围。在其处女诗集《二十亿光年的孤独》中,就有描写诗人这一时期特殊的内心体验的作品——《悲伤》。
我仿佛
在聽得见蓝天涛声的地方
失落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东西
在透明的昔日车站
站在遗失物品认领处前
我竟格外悲伤
——选自《二十亿光年的孤独》.创元社.1952年6月(田原译)
这篇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并无记载,但无疑是谷川俊太郎21岁之前的作品。与《二十亿光年的孤独》不同,这首诗中没有描写思考的部分,而是直接描写诗人的内心感受。本诗以《悲伤》为题,而这“悲伤”本身就有着丰富的内在含义。诗人大冈信在鉴赏本诗时,写道:“可以说这是谷川俊太郎巧妙地勾勒出的诗人自身的素描。(中略)此处虽有感伤,但并非是人的普遍意义的感伤,而是应该命名为宇宙孤独病的一种特殊的孤独感。与大多数日本近代诗歌中所表达的从人的憧憬或失意产生的感伤相比,谷川的感伤来源完全不同”3。可以说,这种感伤是一种包含着谷川作为亲历战争的日本青年的空虚、失落、迷惘、孤独等众多复杂情绪在内的感受。而这种特有的体验与感受使谷川的目光从文明世界转向了茫茫宇宙,催生了谷川对于宇宙、人类和孤独的思考与探寻。
结语
在谷川俊太郎的诗人生涯的第一个十年里,诗人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东京的废墟之上,在哲学家父亲的熏陶之下,重新认识茫茫宇宙与人类历史,而随之产生的那份宇宙孤独感催生了谷川式的诗歌作品。谷川用自己的诗歌抒发自己对于人与世界的感受,唤醒人心中的孤独和纯粹,将自己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思考传达给每一位读者。
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本文只探讨了谷川俊太郎出道之后第一个十年之间的作品。而其后的作品中诗人对于宇宙和人生的感悟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将作为笔者今后的课题,继续研究下去。
注释:
[1]田原(2010).p1
[2]同上,p27
[3]大冈信(1996)
参考文献:
[1]田原.『谷川俊太郎論』.東京.岩波書店.2010
[2]谷川俊太郎·著 田原·編.『谷川俊太郎詩選集1』.東京.集英社.2006
[3]大岡信.「<かなしみ>鑑賞」(天沢退二郎·大岡信·岡多隆彦等編.『日本名詩集成』.学灯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