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好 吴萱
本论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课题“初唐女诗人诗歌创作及格律诗定型之贡献”成果,课题编号201303237。
摘 要:作为初唐宫廷女性诗人代表人物的武则天,其所创作的诗在初唐格律诗逐渐走向定型的过程中,呈现出过渡特点、出现严整粘式律,比较太宗朝宫廷女性诗人之诗作,有了很大发展,并且以其独特的女皇身份引领律诗创作风气,武氏为格律诗的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在初唐格律诗发展中的作用、地位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武则天;格律诗;定型;贡献
作者简介 :王明好,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吴萱,河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02
格律诗大致经历自南朝至初唐几代诗人共同的探索与不断实践的过程,在唐代逐渐臻于完善,最终定型,这其中,初唐几代诗人的探索尝试及贡献,学者已经基本上达成共识,然而在某些问题上依然有所争议,比如,何人最终享有五律声律定型之功?传统观点多推沈、宋,亦有称沈、宋、苏、李者。而韩成武先生则在经过详加考证之后认为,律诗定型于初唐诸学士[1],其说可谓合理公允。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将探究的目光锁定在武则天这位曾经于初唐政坛叱咤风云的女性的诗歌创作方面,通过分析其所留存诗作认为:武则天为初唐格律诗的定型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作用恐不可小觑。
武则天(624—705),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其本传见于新旧《唐书》,其不仅在唐高宗李治后期至睿宗景云之前近半个世纪时间,于政治上呼风唤雨,而且,史载其亦颇涉文史,一生创作甚丰。学界对其诗歌曾有比较深入全面研究,研究视角多从她的女皇身份和普通女子切入,探索其内心世界及艺术成就。但是,作为初唐一位宫廷女性诗人,处在格律诗发展定型的唐诗史时期,加之独特的身份地位,她的律体诗创作,为初唐格律诗之定型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其意义与价值还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本文试图对此略作探讨。
一、武则天的律体诗创作,呈现过渡特点、出现严整粘式律
格律诗的定型,在初唐经历了一个由对式律创作、粘对混合律创作到粘式律创作的过程。因本文是从格律的角度研究武则天诗歌,所以考察范围界定在五七言四句体、五七言八句体以及五七言排体诗且押平声韵者。
所谓对式律,是指那些只具有“对”的规则、而不具有“粘”的规则的五七言四句体、八句体和排体诗,这是格律诗定型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粘对混合律,是指那些既有对又有粘、但粘对规则运用得不够严整(如,某联失对或失粘)的五七言四句体、八句体和排体诗,这是格律诗定型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把那些具备严整的粘对规则的称为“粘式律”,粘式律则是格律诗的最后定型,是严整的格律诗。[2]
武则天现存诗作48首,“颂”诗及三言诗占39首,五七言诗共9首,但颂诗中包含5首五七言律体诗,共得律体诗14首。14首律体诗创作,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过渡特点,即对式律3首,粘对混合律9首,粘式律2首。具体情况如下:
《唐享昊天乐》之“巍巍睿业广”,粘对混合律五言十句排体诗;“奠璧郊坛昭大礼”,七言四句体对式律诗。
《唐明堂乐章》之《外办将出》,粘对混合律五言八句体诗;《宫音》,粘对混合律五言八句体诗。
《唐大飨拜洛乐章》之《显和·拜洛》,粘对混合律五言八句体诗;《齐和》七言四句体粘式律。
《早春夜宴》,粘对混合律五言八句体诗。
《游九龙潭》,粘对混合律五言八句体诗。
《赠胡天师》,五言八句体粘对混合律作品。
《从驾幸少林寺》,粘对混合律五言二十句排体诗。
《石淙》,七言八句粘对混合体诗。
《腊日宣诏幸上苑》,五言四句对式律作品。
《如意娘》,典型的七言四句体粘式律诗。
《听华严寺》,五言十四句排体粘对混合律诗。[3]
我们以《石淙》詩为例看其格律过渡特点:
三山十洞光玄箓,玉峤金峦镇紫微。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且驻欢筵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 [4]。
很显然,武则天的这首七言诗不是一首粘式律作品,因为它的颔联与首联相粘,但是颔联与颈联、颈联与尾联失粘。但是其探索阶段的功劳同样不容忽视。因为,全诗除粘的规则不合七律,其对仗技巧已相当成熟。全篇律句8个、律联8个,均达到100%;首联、颔联、颈联皆用对仗,且出现两联当句对,即首联和颔联。
再以《如意娘》为例看其粘式律特点: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5]
不但格律工整,而且情真意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更能说明,在七律尚未成熟的初唐,武则天的创作,对七律的推广、最后形成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武氏诗作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尤其严整的粘式律的出现。
二、武则天的律体诗创作,比之前的太宗朝宫廷女性诗人之诗作,有了很大发展
太宗朝宫廷女诗人主要有长孙皇后、徐贤妃和新罗女王金真德。其留存诗作并不是很多,她们的5首律体诗作呈现出格律诗初期的特点,皆为对式律和粘对混合律作品,尚处于格律诗定型过程中的探索阶段。同时,也出现对式律向粘式律过渡的痕迹。表现为:其一,五首诗中律句的出现率平均为90%,达到100%的有三首;律联的出现率平均为63%,达到100%的有一首;其二,5首诗出现九处相粘的现象,按格律要求应有十七处相粘,遵循相粘规则的占52%。很显然,武则天的律体诗创作,呈现明显的发展特点。
(一)格律向规范化靠近。律句激增。14首诗中律句数量已达到98.5%,达到100%的有12首;律联多达90%,达到100%的有9首。联与联相粘的现象明显增多,14首诗有26处相粘,按格律要求应有44处相粘,相粘处已达59%。第三,在要求对仗的位置上,14首诗中仅有2个律联没有符合规则。
(二)虽然粘式律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是对仗的技巧却相当成熟。首先是工对的讲究,往往一诗之中,出现数联工对。14首诗中,共出现39联工对。工对出现的数量多,表明武则天对对仗艺术的孜孜以求。其次是出现当句对和借对——五联当句对(其中三联为狭义当句对)和一联借对。武则天共创作5联当句对和1联借对:《唐享昊天乐》中“奠璧郊坛昭大礼,铿金拊石表虔诚”,《赠胡天师》“高人叶高志,山服往山家”,《从驾幸少林寺》“金轮转金地,香阁曳香衣”,《石淙》首联“三山十洞光玄箓,玉峤金峦镇紫微”和颔联“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为当句对;《游九龙潭》 “酒中浮竹葉,杯上写芙蓉”为借义对。这是两种特殊形式的对仗,艺术含量颇高。作为律诗定型过程中对仗艺术的探索,尤为难能可贵。
三、武则天以女皇身份引领律诗创作风气
武则天圣历三年、久视元年(700年)五月,武后幸嵩山石淙,自制七言一首,群臣皆和之,此事新旧《唐书》未载之,《全唐诗》卷四六狄仁杰《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于题下有云:
石淙山,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三十里,有天后及群臣侍宴诗并序刻北崖上。其序云:“石淙者,即平乐涧。其诗天后自制七言一首,侍游应制皇太子显……[6]
其后列出了参与这次游幸唱和活动的众多朝臣,可知当时之盛况。
葛晓音在《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之《论初唐的女性专权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中亦指出,“久视元年五月十九日,武后率王公大臣游嵩山石淙,自制七律一首,同游十九人都用七律奉和。像这样君臣一起大规模游山玩水题诗的活动,在唐诗史上还是首次。七律在初唐尚未成熟。这次活动不但刺激了宫廷山水诗的发展,对于七律的推广也有明显的影响。”[7] 所谓上行下效,有意识的提倡,势必引领一代诗歌风气,注重诗歌技巧,促进格律诗创作在定型化的道路上加快脚步。
综上所述可知,作为一代女皇的武则天,不仅倡导,且亲自实践,为格律诗的发展做出了极有意义的尝试与贡献。
参考文献:
[1].韩成武、陈菁怡.杜审言与五律、五排声律的定型—兼述初唐五律、五排声律的定型过程 [J]. 深圳大学学报2003.1
[2].韩成武.《杜诗艺谭》,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177页。
[3]、[4]、[5]、[6].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1月版。
[7]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