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有着古老的仙人崇拜体系。《说文解字》中说,仙,从人从山,住在高山上的人,始成为仙。文学作品、神话传说,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表达着对仙人飘渺、长寿、超凡脱俗的赞美。在这种对仙人集体的崇拜与想象中,从审美意义上来把握仙人的审美品格,本文解释了其崇高、人本、空灵的审美特质,这些特质,为勤劳、朴实的中国文化带来了浪漫清歌。
关键词:从人从山;崇高;人本;空灵
作者简介:靳悦(1990.1-),女,籍贯:山西临汾,所在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职称: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与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01
一、前言:仙人的回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名。
《说文》中云,仙字,人在山上,从山从人。住在山中的人始称为仙,小说《祝福》构思了苦命的祥林嫂在山中的美好时光:“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我在娘家这几天,就有人到贺家坳去,回来说看见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1”
东汉末年,北海人刘熙在《释名·释长幼》中辑录了仙的含义:“老而不死曰仙。2”孔子所述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在仁者的层面也表达了山中之人,取静、康寿的概念。屈平在絮语湘夫人的思盼的《湘君》说:“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从先秦到汉魏六朝的时间里,道教的神仙体系发轫之前,我们已感受仙的“凭虚御风,又有不知其所至”的缥缈形态。而细究这发轫的仙人的审美品格又有怎样的内涵?
二、细究仙的美感特征的3个要点
究“仙”之成为仙的审美品位,最深刻的美感涉及到以下3个点:
其一,崇高
仙自山源。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有高。山首先是有石有高,是用石头堆砌形成的高山,发轫于农耕平原的我国有着悠久的“高山仰止”的大山崇拜。
相较于西方海洋文明的我们,在远古的时期,生活于平原、农耕“春种秋收”的我们,在平坦的地方仰望着巍峨的高山,有了初生崇高的体悟。
我国最早的神话典籍《山海经》中言,西王母居于昆仑之山巅,主掌阴灵真气,颠沛世界阴阳。在这种最初对山之崇高的敬仰之下,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原初思想,也构成了人间天子封山企图。远古夏商周三代,在古籍中已有零散的封禅泰山与天沟通的传说。
其二,人本·羽化而登仙
神与仙,在我国古代,并称神仙体系。《说文》中的神,从示。申聲。神,即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神是从天开始,而仙与之不同,则从地始。
仙人是中國本土的信仰,仙人在中国信仰有近两万年的历史。仙人信仰在中国早在道教产生之前就产生了,后道教划分出了神仙、金仙、天仙、地仙、人仙的等级。晋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引《仙经》将神仙分为三等:天仙、地仙、尸解仙,又称“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可见,历史上对仙的概念,是从人出发的,仙有源,源在于品德高尚的人。
古籍中记载最早由人成仙的是周灵王太子王子乔修仙的故事,刘向《列仙传˙卷上˙王子乔》云:“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於山上,见柏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纵观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莫过于民间传说的道家八仙的故事。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始将混杂的八仙定名为:铁拐李、汉钟离的八仙版本,清晰看到八仙都来自于地上之人。
其三,空灵
《新唐书·李白传》中记载,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皆好饮酒赋诗,称为“酒中八仙人”。青莲居士,以酒为名,写出了飘飘扬扬“欲上青天揽明月”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热情,更有着“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西楼望吴越”的空逸俊朗。清谈风流的贺知章看到李太白的文字,惊呼“谪仙人,是也”。
《红楼梦》开篇《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为我们展示了黛玉前世的仙草还泪:“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3”化为黛玉的仙草,以“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的才情,留下凄美的“玉带林中挂”的飘飘离俗。
三、展望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仙的空灵的品位。在文明发轫的曙光里,孔夫子周游列国,累累如丧家之犬,北方十五国的国风里,也怨刺声不绝于耳。而高山上仙人的存在,为沉浸在浑浊中的先祖们找到了清净,创造了摆脱现世的空灵感,给予了民族纯净的品位。
注释:
[1]鲁迅.彷徨[M].漓江出版社.1999.
[2]刘熙.释名[M].中华书局.2008.
[3]曹雪芹.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