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练 汤韶斌 华晓星
【摘 要】目的:探讨儿童手足口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272例门诊及住院的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临床资料。结果:272例患儿经早期及时治疗,治愈率达100%。仅发生重症病1例,经抢救治愈出院,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手足口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在流行季节根据临床症状一般容易作出诊断,分离出病毒可确定诊断。一般病例早期及时治疗,预后良好。早期发现重症病例,做好监测和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关键词】手足口病;治疗效果;分析
【文章编号】004-7484(2014)04-2547-02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2008年5月,原国家卫生部将手足口病列为丙类传染病管理。为探讨儿童手足口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临床治疗经验,我们对本院儿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272例门诊及住院的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手足口病患儿272例,门诊220例,住院52例,诊断全部符合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标准,其中男179例,女91例,男女性别比为1.97:1;除5例学生,10例幼托儿童,其余257例均为散居儿童(占94.49%)。年龄分布:5岁以下儿童235例,占全年总患病人数的86.40%。其中10月~1岁(包括1岁)患者共151例(占55.51%)、2岁~5岁共84例(占30.88%);5岁以上37例,占13.60%。时间分布:每年各月份均有手足口病病例,从7月份开始发病数增加,9月份发病数达到高峰,之后开始回落。主要症状:①普通病例表现起病急,发热1~2天后,手掌、足底、口腔出现粟米样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没有出现发热症状,患儿一般无疼痛感及痒感,皮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喑,然后消退。水疱和皮疹通常在1周内消退,愈合后不留痕迹。②重症病例表现,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可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肺水腫、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本组患儿发生1例重症病例。患儿,男,15个月,以发热40℃、精神反应差、气促、呕吐、无腹胀、腹泻,以支气管肺炎、急性心力衰竭入院,查体:双手、双脚及右膝盖均有即将消退的丘疹(出疹日期不详),右手前臂有少量散在丘疹,无其他不适。血常规:白细胞18.97×109/L,中性粒细胞10.66×109/L;胸片示:双肺野见散在片状,密度增高,边缘模糊阴影,以右肺明显,双肺门影增浓,结构模糊。心影未见明显增大。两膈面光滑,双肋膈角锐利。患儿病情发展迅速,突然出现吐粉红色泡沫痰,血氧降至60%,出现呼吸衰竭、心衰、休克等症状。实验室诊断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EV71阳性。
1.2 治疗方法 一般病例预后一般良好,可在门诊对症治疗,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避免交叉感染。手足口病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但早期可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干扰素、利巴韦林、思密达等抗病毒药物(制剂)。
重症病例的治疗: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病症,可发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多系统的损害,所以对患儿必须严密观察,早期发现病重患者并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做好监测和护理。如发现颅内压增高,给予米力农、甘露醇等强脱水剂,重症病例给予甲基泼尼松龙冲击,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1~2g/kg,1~4d用完)等药物。若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征象,尽早使用人工呼吸治疗。出现其他重症,如出现DIC、肺水肿、心力衰竭等,也应给予相应处理。
2 结果
本组272例患儿经早期及时治疗,治愈率达100%。仅发生1例重症病例,经抢救治愈出院,未出现死亡病例。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肠道病毒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常见。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肺水肿、心肌炎、脑炎、脑膜炎和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本组病例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一般在门诊治疗可治愈,但由于少数病例可出现肺水肿、心肌炎、脑炎、脑膜炎和循环障碍等,严重可致死,因此,一旦出现高热、精神差/嗜睡、肢体无力或抖动、心率增快、呼吸浅促或胸片提示肺水肿或肺炎、剧烈呕吐,有明显合并症等,必须住院治疗。本组患儿经对症处理,早期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干扰素、利巴韦林、思密达等抗病毒药物(制剂),收到较好治疗效果,与国内一些报道一致[1-3]。早期识别重症病例,并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做好监测和治疗。如发现颅内压增高,给予米力农、甘露醇等强脱水剂,重症病例给予甲基泼尼松龙冲击,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1~2g/kg,1~4d用完)等药物。若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征象,尽早使用人工呼吸治疗。出现其他重症,如出现DIC、肺水肿、心力衰竭等,也应给予相应处理,可提高成功抢救率。本组1例重症病例,经综合处理,治愈出院。
手足口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在流行季节根据临床症状一般容易作出诊断,分离出病毒可确定诊断。一般病例早期及时治疗,预后良好。早期发现重症病例,做好监测和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郭景涛,韩在萍,郎新玲.α-干扰素、病毒唑及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中国医药导报,2005,2(17):21,25.
[2]陈永宏,徐辉,桂金贵.注射用双黄连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6,13(1):47.
[3]万瑞香,隋忠国,李自普.新编儿科药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