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为奴,情思为先

2014-04-29 23:40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6期
关键词:情思笔墨

摘 要:《双燕》是吴冠中生的得意之作,完美地体现了吴先生“笔墨为零”,力求达到中西结合,艺随物移,传达出物情、人情的艺术观。《双燕》和谐简约的形式充满了美感,灵动淡雅的气韵把江南刻画得入木三分。其中的“抽象美”更体现了吴先生经营物象,反对纯几何学的抽象观念。吴先生的画作不仅为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更体现了他自己的艺术观。

关键词:兼容;笔墨;情思

作者简介:周依依,性别:女,籍贯:陕西,出生年月:1988年6月,学历:硕士,职称: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6--02

吴冠中先生的画作无疑是当今画坛的佳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致力画坛的改革至今,真正把中西画技结合在一起的画家当属吴冠中先生。西学经历及看到中国文人画在近现代的衰落之势,吴先生力求做到“笔墨等于零”,划去中西绘画的技法之隔,融合二者,使之自然表达画家情思。先生曾就中国文人画的走势发出感慨,他说:“ 由于技法不多, 要求不严, 文人画逐渐成为文人及非文人的墨戏、玩票,梅兰竹菊、岁朝清贡、孤舟垂钓, 无休止互相抄袭和抄袭自己。像林风眠、潘天寿、李可染、石鲁等为探索绘画真谛奉献自己并作出开拓性贡献的作者毕竟为数寥寥, 我们需要塞尚的执著、梵高的狂热、高更的强毅。”①吴先生在中西结合中找到自己对艺术的态度,用不放弃的热忱传达生活的本真,这种大爱让他对国画改革做出了无法磨灭的贡献,同时为自己的艺术观念做出了最好的阐释。《双燕》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也是最能体现吴先生艺术观念的作品之一,情在笔先,意在墨外。

一、不拘一格,中西结合

吴先生作画技法多变,不拘一格,中西结合,相辅相成,这种打破传统的创作不但没有带来水墨画的变异,反而提升了艺术表现力。他在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说“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其实就是说笔墨等于零。”这种对传统大胆的“背叛”是跟着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一起变化的。他说“国画也好,西画也好,学着学着,越发发现它们之间艺术规律的共同性。于是我想造一座桥是东方和西方、人民和专家、具象和抽象之间的桥。”②《双燕》中西结合的例子非常多,吴先生在《双燕》中实践了自己的艺术观。

西方绘画自古就有写实的传统,自达芬奇发现透视的秘密后,西方绘画便非常注重光影,尤其是在油画里,但中国绘画相反,中国古代的水墨画一直没有光的方向,也就没有影的存在。这是东西方观察世界的方式不同,西方人的绘画是站在固定的点上,视点是唯一的,看到的事物是一个面,是典型的经营面的艺术,但中国画不是这样,画家画一座山,必須先把整座山看一遍,上下前后,整个山的形象了然于胸才开始作画,他没有固定的视点,画出的是画家对整座山的认识,是画家对山的理解。毕加索的油画就打破了人们观察物体时物理的局限,他的《亚威农的少女》颇具东方山水画意味,空间不固定的视点,带来不固定的观念,画出来的少女自然不只是一个面。东西方结合势不可挡,《双燕》里作者独具匠心,运用西方绘画中的影和固定的视点去表现独到的江南风韵。他让树与门的影映照在水面上,同时让整个画面的视点不是完全的正面,而是向右倾斜出一点角度。影的存在,突出了水的妖娆,视线的含蓄,让整个画面保持完整感和亲近感,一派江南作风,含而不包,半含半露,不屈不就,温婉多情。

吴冠中的画结合了东西方的艺术精神,他的风景画如西方的传统油画,不讲究留白喜欢把画面画满。但他又有中国画的血统,擅长经营位置,留出空白,让无尽的真气和想象充斥在画里。这幅《双燕》打破了他西化的传统,把中国画家留白的习惯继承下来了,整个画面接近五分之一的空白,只有树梢和屋顶,剩下的是任由一双燕子自由飞翔的天空,没有云彩,没有一丝打扰。笔墨变幻出黑白的交替,渲染出江南的秀丽,端庄的不容亵玩,江南气息蕴含进整幅画里,配合上毛笔带来的生动线条,一丝厚重的充满文化气息的江南跃然纸上,古树老屋,新燕萦绕,充满勃勃生机。

不论是西方传统还是中国习惯,吴先生在技巧上从来不拘一格,完全是鲁迅先生当年提倡的“拿来主义”精神,兼容并包,只要不弃自我的艺术精神,就可取用。

二、不弃写实,兼顾传神

吴先生是国内最早提倡形式美和抽象美的画家之一,在徐悲鸿先生撰文阐明“内容决定形式”的马列主义艺术观时,吴先生已经开始为形式美正名了,形式美并不是完全脱离自然物象的抽象, 像蒙德里安的几何纯抽象。吴先生说“我认为无形象( 是断线风筝), 那条与生活联系的生命攸关之线断了, 联系人民感情的千里姻缘之线断了。”③抽象不是要无形象,也不是完全写实,真正的抽象“ 虽有形、光、色、线等形式组合,却不表现某一具体的客观实物形象”④中国的艺术精神重在精神内质的传达,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以感觉的真实性为中介, 而感觉的对象需要更多的人去理解,不能让“风筝断了线”,西方传统的写实主义和中国画传统的传神在他的画里都得到完美的结合。

西方绘画善用块面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表达事物,而中国画则“用线、点与泼墨来解决面积,其效果即是今天所谓的肌理。”⑤《双燕》妙就妙在它没有用泼墨去填充面积,却用了类似西方绘画的块面表示物体的形状,可墙的主色是白的,河水是白的,天空是白的,这些块面除了线的分离,没有色的强调和区分,吴先生不惧单调,因为墙上有门,水里有影,天上有燕,他们像是弦一样,微微一拨,为整幅画弹奏乐曲,背景的白正好点缀了他们的存在。再从整幅画的构图看,整个画面被上下平分为三部分,河岸和墙头为分界线,两条直线横在画面中间,影、墙和树又从左右垂直分划下来,这些线加上视线微微倾斜的角度,正好构成了空间上的立体三角,给人视觉的平衡和美感。同时画家利用左边有腾飞之势的屋顶和左边门的黑影映河的下落感,制造出物象间的平衡感。整个江南既像真实的江南,又是经过画家之手抽象出的江南,门很窄,墙很白,人在墙里,燕飞屋檐。

这幅画名叫《双燕》,但白墙却占据了画面最突出的位置,如何在这大块的面积里指点江山,让静态的墙变得生动而有生命,全在画家的突出与简化上,不合比例的门像是故意缩小的,墙上没有其他图案,墙的形式在吴先生笔下没有一点死板的迹象。吴先生曾说,“白墙不是白纸或白布,偌大面积,空空如也的‘白要唱主角,戏在哪里?因之旧墙瘢痕、水渍、或由于墙面转折而呈現垂直的、横扫的、斜飘的各样轻微的形与色递变,是笔墨,也是肌理,承担了舞台的主要任务,如她们的工作不出色,残将落空,观众是会失望的。”⑥吴先生抓住了舞台的重点,将这幅画命名为“双燕”是奇之又奇。动静结合,燕子作为天空的肌理完全填充了空白的单调,为没有下笔的天空营造出了想象中的空间,无笔而有境。这就是最好的抽象和最好的形式了。

三、真情真思,是为大道

吴先生非常重视形式,他认为画家就是经营形式的,形式本身可传达出意境。意境是无法言传的神韵,他说过“对绘画, 我个人绝对不满足于纯形式的视觉舒适感, 我更爱绘画中的意境, 不过这意境是结合在形式美之中, 必须通过形式才能体现。用绘画的眼睛去挖掘形象的意境, 这就是我艺术生涯的核心,就是我数十年来耕耘的对象, 就是我工作中的大甘大苦。”⑦形象本身是可以表达自己的,画家就是在形象中挖掘形式,所谓的“物我合一”,既要符合物本身的生命之道,又要表达我心中的物之精神,做出来的画,既是物,也是我。吴先生对形式和抽象的理解完全尊重物的存在,同时又不抹杀我的情感,是难能可贵的艺术境界。

吴先生的艺术之道,是表达动态、变化的艺术之道,不固着于任何事物和传统上,他敢于打破中西界限,用最适合的技法表达事物,对艺术和所画对象深深地尊重。“笔墨等于零”,就是对这种随机应变,待用之时信手拈来的思想的最好解释。笔墨不是固定的,每一个事物都有它的特性,不能一概而论,否则艺术就失去了真实性和感染力,只有个性的艺术才能传达出更深入人心的共性。

吴先生教导学生作画时告诉他们要忘记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只着意观察眼前的对象,事物独有的特点是书上不可能有的,它有自己不可复制的韵味,而这个东西往往就是触及到它灵魂的东西。他说过“一见倾心决定形式,但形式之中却蕴藏着情意。”好的形式在独一无二的物象身上,每个物象都有它应该有的形式和从这种形式中透出的境界。

吴先生的艺术之道,是传达心声,感悟自我的艺术之道,道在心中,艺术便可以使人感悟到自我的真实存在和心灵世界。“石涛这个17世纪的中国和尚感悟到绘画诞生于个人的感受, 必须根据个人独特的感受创造相适应的画法,这法,他名之为‘一画之法,强调个性抒发, 珍视自己的须眉。”⑧艺术是不容复制的,它让人们从中看出自己的独到,这也正是艺术最美的地方。

吴冠中先生的艺术是否会成为经典流传下去我们无从所知,但是他的艺术对今天的我们有非常大的启发作用,事随时转,我们应该坚持国画中最优秀的部分,但是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让国画成为历史而不加以创新。好的艺术形式不是不变的,而是独特的,唯有变化才能保持独特。

参考文献:

[1]吴冠中. 《画外音》[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1版,p296.

[2]陈池瑜.《发现东方——吴冠中绘画艺术的当代文化意义》[J].美苑,2009(04).

[3]吴冠中.《风筝不断线——创作笔记》[J].文艺研究,1983(03).

[4]吴冠中.《关于抽象美》[J].美术,1980(10).

[5]吴冠中. 《沧桑入画》[M].学林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p322.

[6]吴冠中. 《话语录》[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p24.

[7]蔡晓骝.《从塞尚到吴冠中——解析吴冠中油画风景中的“形式结构”》[J].文艺评论,2008(01).

[8]吴冠中:《放眼看人》[M].团结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p63.

猜你喜欢
情思笔墨
飘落的情思(局部)
笔墨童年
十月情思
否定了笔墨中国画等于零
当归寄情思
泸沽情思
丝路情思
笔墨厨神
笔墨厨神
拗九粥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