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东方文明的传播与影响

2014-04-29 23:40罗婷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6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传播文明

摘 要: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传播,使得世界上四大古文明相互传播、相互影响。古老的东方文明通过丝绸之路的对外传播,对西方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文章以中国思想、科技、制度、文艺等文明的传播为主,探讨丝绸之路上这些文明形式的传播对西方社会产生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明;传播;影响

作者简介:罗婷,女,生于1990年2月,甘肃兰州人,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在读,国际汉学院,专业为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6--02

导言:

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化都不可能永远处于绝对孤立的状态,东西方的交流由来已久。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一直进行着某种方式的交往。在与周边文化发生碰撞、交融的过程中,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最早接受并传播东西方文化的前沿地带。丝绸之路的开通,也因此揭开了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新篇章,东亚中国文明,南亚古印度文明,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和欧洲古希腊—罗马文明都得到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其中中国的思想、科技,制度、文艺等不同文明形式也进行着传播与交流。

1、丝绸之路及早期的物质文明交流

丝绸之路这一地理名词最早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在他的著作《中国亲程旅行记》中谈到中国经西域与希腊—罗马社会的交通路线时,首次称之为“丝绸之路”。后来德国汉学家艾伯特·赫尔曼于1910年正是采用为书名,即《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之后“丝绸之路”一名便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流传开了。丝绸之路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两汉时期,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中国文化與域外文化经由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以移民、民间贸易、官方使节往来、朝贡、留学生互派及宗教传播、战争等形式,在物质、精神、制度三个文化层面进行广泛的交流、碰撞、融合。考古发现证明:半个多世纪的中国西部史前—青铜时代的文化呈现不断向西推进的趋势,尤其以商代悠久的青铜文化传播为主已远播到叶尼塞河上游、里海东岸一带,所以也可看做早期丝绸之路上物质文明交流的雏形。首先以青铜质地的权杖头为例,这一丝绸之路上的奇珍可以见证早期的文化交流。权杖头是一种身份、地位、权威的象征,古代可能是部落酋长、氏族首领及有威望的人持有,而部落首领执权杖的制度和习俗存在于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如古埃及、西亚等地。权杖头在我国发现的数量不多,主要集中在甘肃、陕西、新疆等地,在中亚、西亚、埃及较多。而且学术界普遍认为权杖头并不是华夏文明的产物,而是游牧民族带来的。恰好西北地处古代东西方大陆通道的核心地段,而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人类成长过程中必有的现象,从这个角度说不排除在权杖形制上包含着东西方文化相互渗透的因素。其次以玉器为例,中国人自古就有浓烈的崇玉情节,认为美玉是聚天地之灵气,凝日月之光华,美玉不仅能给人带来吉祥福瑞,而且具有特异物理性能,所以玉文化也是中原文化的代表。齐家文化的玉器多出自于玉门、武威、永靖、临夏、静宁、庄浪、泾川等地,这大体上也是丝绸之路甘肃境内主要路段涉及的地区,因此印证了著名的玉器专家杨伯达先生所主张的丝绸之路的前身即古代玉石之路的论点。所以说早期的西北丝绸之路在张骞开通以前,人类就已经进行着不同形式的物质文明交流。

2、海陆丝绸之路上文明的交融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亘于欧亚大陆的文化交通之路,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大陆桥。作为欧亚大陆上的大动脉,承担着世界历史发展主轴的重任,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西北丝绸之路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层面的交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物质的传播与影响

张骞通西域后,史载“殊方异物,四面而至”,正是反映了丝绸之路开通后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中国的物种桃、李、杏、橘子等经丝绸之路陆陆续续传往西方,同时以苜蓿为先导,西域瓜果、蔬菜等农作物大批引入中国内地,比如石榴、葡萄等;蔬菜有胡麻、胡桃、胡萝卜、胡豆、胡瓜、胡蒜、芝麻、菠菜、橄榄等;珍禽异兽有名马、狮子、鸵鸟等以及玻璃制造法熬糖术等经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原地区。

(二)科技的传播与影响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科学技术交流的桥梁。自古以来,东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正是通过这条道路而相互传播的。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养蚕缫丝、冶铁技术、凿井技术源源不断地传往西方。

首先中国的丝绸是沿此路输往西方的最重要的商品,随着丝绸的大量输出,养蚕和缫丝技术也传播到了西亚、中亚乃至欧洲。因为主要是以丝绸贸易为主,所以丝绸和丝绸生产技术西传对西方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例如丝绸在古罗马社会更为流行,当时的罗马帝国每年要向阿拉伯半岛,印度和中国支付购买丝绸的钱款折合近3万公斤黄金,在罗马市场上丝绸依其重量与黄金等价,一两丝绸等于一两黄金,可见丝绸在西方的盛行程度,尤其在2世纪的伦敦,丝绸风行的程度不亚于中国的洛阳和长安。

其次是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传播。中国造纸术的西传与公元751年唐朝与阿拉伯的怛逻斯战役有关,这一战役直接导致了造纸术传往中亚,此后又传往西亚和欧洲。中国造纸术的西传,使得阿拉伯、欧洲的文化飞跃发展。纸的大量生产掀起了阿拉伯翻译古典文献的热潮。欧洲文艺复兴之时,正是造纸术传入欧洲之际,因为有了廉价优质的纸张,使得用于宣传文艺复兴思想的书籍大量印刷,这些书籍扩大了文艺复兴思想的传播与影响。

印刷术的传播和11-13世纪欧洲十字军东征有关,他们把东方的新奇之物带回欧洲,其中包括雕版印刷品。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最终改变了欧洲只有僧侣才会读书写字的落后状况,使文化从教堂来到民间。马克思说,印刷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之一。①

火药及其火器的传入,使得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用大炮摧毁了封建贵族,同时又成为欧洲资本主义扩张最得力的工具,殖民者凭借这一先进的发明迅速征服了亚洲、非洲和美洲,因此,火药和印刷术的西传在一定程度上对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殖民扩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评价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时认为火药的发明对人类历史所起的影响最大。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发明火药的中国却在近代不敌西方的船坚炮利,也因此有了著名学者李约瑟提出的“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的世界级难题。

中国发明的指南针在传入阿拉伯后又很快传入欧洲并引起了欧洲航海家的重视,欧洲人对罗盘加以改进使其更加精确。欧洲航海家正是掌握了指南针导航的技术,才发现了美洲大陆进而开辟新航路最终完成环球航行的壮举。

(三)思想的传播与影响

宗教作为文化的一个载体,通过丝绸之路在不断的向外传播,佛教、基督教、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外文化交流史的重大见证,也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最深的文化交融之一。中国佛教作为丝绸之路开辟以来最重要的文化成果传入中国,进而由中国人吸收,改造为自己的宗教信仰。随着佛教的传入,博大精深的印度文化不仅在宗教、哲学方面给中国以巨大的影响,而且在雕塑、绘画、文学、生活、科技等方面影响深远。各种佛像、石窟、壁画和宝塔都是佛教影响的产物。西安的大雁塔、杭州的六和塔、大理的崇圣塔均成为城市的标志。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它不仅广泛影响了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撒拉族等信仰穆斯林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风俗诸方面,而且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过桥梁作用。

景教也是通过丝绸之路得到广泛传播的宗教之一。唐太宗在经营丝绸之路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引进外来文化。景教徒们将古希腊的哲学、科学著作译成波斯文或叙利亚文,从而把古欧洲文化系统地介绍到亚洲。

丝绸之路上儒家思想曾有过三次较大的西传,欧洲启蒙思想家说儒学统治的“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伏尔泰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道德规范的准则。

(四)文艺的传播与影响

物质交流是文化交流的基础,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文化艺术也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西域的音乐、舞蹈、杂技、波斯的美术不断传入中国,大大丰富了中国和西域各国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外来乐器如琵琶、箜篌、羯鼓、羌笛、笳、角等在中原地区被广泛应用,其中琵琶和箜篌都是印度古老的乐器。印度的天文历算、医学和先进的熬糖术传入我国。中国的文化也对印度产生影响,玄奘把老子的《道德经》翻译成梵文,介绍到印度。

(五)制度的传播与影响

丝绸之路带来了广泛的文明交流,从更远的层面来讲,中国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也介绍到西方。中国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原则是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认为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所以欧洲人才效法。此外,从口试到笔试,是欧洲教育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是在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发生的。科举制在欧洲最重大的影响是废弃了欧洲腐朽的赐管制,从而确立了从竞争性考试中选拔文职官员的制度。

结语:

彭树智先生指出:“文明脱离了交往便会衰亡,交往离开了文明,便会走向野蛮,只有文明交往才是人类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关键问题。文明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②

历史开辟了丝绸之路,为中国找到了一条通向世界的门户,使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丝绸之路也是世界文化展开的中轴之路,将世界不同地域的文明古国连接在一起,可以说,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文明国家都曾与这条丝路发生过联系;如中国、埃及、希腊、罗马、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国。东西方不同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艺术,都在丝绸之路这张网络中得到了广泛传播、交流与融合。古代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对外交流,西方文明也离不开开放的古代中国,他的历史,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友好交往的历史;它的经验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只有开放接纳,博采众长,才能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注释:

①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67页。

②彭树智:《文明交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第3页。

参考文献:

[1] 王介男. 中外文化交流史[M].书海出版社, 2004:71-75.

[2] 彭树智. 文明交往论[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2: 24.

[3] 杨共乐.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38-140.

[4]【法】阿里·玛扎海里(Aly mazaheri). 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M]耿昇译.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6: 378.

[5] 黄新亚. 丝路文化-沙漠卷[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5: 144-146 .

[6]【法】布爾努瓦(Boulnois)丝绸之路[M].耿昇译.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1: 171.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传播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