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强
摘要:参与是学习过程的必然环节,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程度的多与少更是课堂教学主体体现和学习过程落实的标志之一。在时间分配、知识学习、知识拓展、问题解决等方面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构筑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课堂教学是提高参与度,实现地理课堂教与学高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主体;参与
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的多与少,影响到课堂教与学效果的高与低。只有让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才能有效地达到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应用地理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参与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一、时间分配的主体
如何分配好课堂时间是课堂效率高与低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落实学生做学习主人的一个关键。它关系到老师与学生的主导与主体关系是否在课堂教学上真正的落实和体现。若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占绝对时间做主讲,整个课堂的时间都是老师做主角、做表演,课堂时间分配上就没有了学生“学”的时间或者“学”的时间少了,那么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就得不到体现。知识学习的参与少了,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掌握的知识自然也少。我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按“四六分”的时间分配原则。即课堂上大约40%的时间是教师导学、解惑、讲课,其余的60%是由学生掌握的学习、分析、练习、检验学习成果的时间。课堂中占60%时间是学生主导、作主的自我学习、思考、分析、讨论、分享的过程,把知识学习时间给了学生,把课堂教学的主体分配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而老师的讲是主导,主要把课堂的精要重点内容、疑难内容,给学生解惑、答析。这样的分配就有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有了自我学习的内容,有了自我学习的思考分析,很好地将课本知识转化、吸收为自我的知识。
二、知识学习过程的主体
课本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根本和精华所在,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场所。只有把握好课本知识内容的学习,把课本知识的学习过程交给学生,把课本知识的学习内容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阅读课本内容、了解课本内容、学习课本内容,才能更好地把握课本知识,拓展课外知识,思考、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在《流域的综合开发》课堂教学中,我把“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这一内容让学生带着“田纳西河流域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后期,流域开发的方向各是什么?分别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的问题去阅读、分析课本内容。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同组讨论、交流相关问题的分析结果。最后让学生把问题所答归纳成表:
对于“田纳西河流域在19世纪后期大规模掠夺式开发”的内容则进一步以连线的方式加强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的课堂学习。
正是把学习的过程、内容交给了学生,所以对于田纳西河早期的开发情况很快地就能使学生了解、认识。
三、知识拓展的主体
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地理学习也就自然地不能离开生活和自然界。一但脱离了就只能是死知识,并不能提高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更不能很好地掌握地理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用生活中的、自然界中的、学生熟知的、自己亲历的鲜活例子去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我就利用触控教学一体机把云浮市城区自1934年农业时代到现在工商业时代的面貌变迁、石材产业发展历程、近代城市发展以及未来云浮新城区规则图照片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云浮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通过对比,使学生在自己熟知的环境中深刻认识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效果是明显的,身边的事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课堂学习之余,我还把学习延伸到课外。通过课外拓展来加强学生的学习,延伸课本知识。在学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这一章节内容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外收集位于学校旁边的云浮硫铁矿集团公司对硫铁矿石开发利用情况的资料,还对矿山的开采與环境整治、资源的综合利用进行现场调查。根据收集的资料和调查的情况同学们形成了简要小报告交流分享。其中一份小报告就介绍:“云浮硫铁矿尾矿综合利用是目前面临的重点问题,矿区在治理中主要从尾矿中回收硫精矿,从而大幅降低硫的含量,减少酸化,并且采用污泥回流工艺有效地保障尾矿废水的处理,使废水达到排放标准,尾矿的治理有效地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调查的过程、资料的收集、小报告的形成和交流,使同学进一步认识区域拥有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影响区域发展的方向,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和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四、问题解决的主体
“有问题的课堂最有魅力,有问题的课堂最有价值,有问题的课堂老师最来劲,有问题的课堂学生最喜欢,有问题的课堂才是好课堂,有问题的课堂才是充满魅力的课堂。”(这是山东兴华学校师生对“问题课堂”的切身体会。显而易见,问题能有效地促进课堂,问题能点燃课堂。可以说问题是学生自我思考、分析、解疑、提升的重要途经。课堂时间分配上60%由学生掌握,课堂中的思考、活动等方面内容就能在空间上在保障让学生进行较深入的分析、思考、讨论、交流。在《森林的开发与保护》的教学中我就把“根据提供的资料,分析说明迁移农业对热带雨林的影响”这样的一个活动内容,以小组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分析相关资料,自主讨论和解决课本所提的问题。小组内各位同学对“同一块土地被再次利用的周期”、“迁移农业从A—B—C—D土壤肥力的变化及其原因”、“迁移农业的休耕期长短对热带雨林产生的不同影响”等方面的问题参照课本提供的资料进行深入讨论和问题答案的对照。使各个问题在同学的共同研究下得以解决。在小组间完成答案交流后我才给予学生一个参照的答案结果。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中按性质可以将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种类型的知识点学习中,我根据不同性质洋流的特点,给予学生一个据图分析洋流的问题。以问题作引,使学生很快地、很清晰地了解洋流的特点。据下面两幅海水等温线分布图判断甲图位于
地理问题通过同学的主动研究、解答,使同学的各种想法、思考、认识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揉合,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学习就事半功倍,还有效地促进同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互相协作、互相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把学习的主体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空间多动、多做、多看、多思、多交流,使学生更多地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中国教育报 《“问题课堂” 魅力无限》 2013年3月23日
(作者单位:广东省云浮市云硫中学 527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