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少冬
对话,使学生的思想更加深刻;倾对话,让学生探究的热情更加饱满;对话,让教师更加睿智。课堂对话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有效课堂离不开师生对话,对话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要想让课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学会对话。阅读教学课堂开展有效对话是以师生互动为方式,通过语言交融、心灵交流,使双方在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达成彼此认识视界的真正融合。
“课标”对阅读教学的根本要求是:“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为此,阅读教学它绝不只是师生双边平等民主的活动,更多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元多重的沟通和交流,将各自的情感与理性、直觉与感觉、思想与行动、知识与经验都时时展现在对方面前,每一个阅读主体以其独特的经验和感悟,全方位、多层次地凝神倾听来自多方面的心声,揣摩作者和编者的意图,沉浸于自身的沉思默想之中,在多元碰撞中不断地进行质询、破疑、赏叹和批判,在相互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获得沟通和共享,实现师生的生命建构与人格成长。
一、对话“疑问”,引领课堂的二次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各自带着与文本初次对话时产生的体验进入课堂,教师的初次对话相当于常规教学中的备课,在自我的解读中把握文本,关注学生,形成课堂教学的预设;而学生的初次对话往往是单一的指向作者和文本,显然,初次对话获得的认识肯定是粗浅的、表层的,尤其是学生的初始阅读,往往停留在与文本的单一对话中,然而只要有对话,总会有思考、有认识、有疑惑,正是这些认识和疑惑构成了课堂教学二次对话的基础和前提,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自主生成问题,养成深入探究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及时捕捉这种生成,将之有机纳入自己与文本初次对话的认识中,批判地融进教学预设里,这种共生性的对话,改变了常规的“带着问题读”,体现出了“读出问题来”教学哲学,实现了学生自主生成问题来进行教学目标定位的教学过程。
二、对话“矛盾”,实现课堂的科学解读
在对话中,“尊重作者的创作主体性是我们能够主动感受和理解课文的前提,也是正确发挥教材编者的编辑价值和语文教师施教主体性以及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唯一途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有备而来,但课堂生成却不是教师可以把握和掌控的,如何让生成更加水到渠成,在“矛盾”中对话,引导学生自然生成,却是高明教师常见的做法。
比如在讲解梁实秋的散文《寂寞》时,有同学发现一个细节,文章开头说“寂寞是一种清福”,“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只是一瞬间的存在”,而在结尾处又说“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呢?这是否矛盾呢?哪一个才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情感呢?课堂讨论很热烈,形成双方争执的局面,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交流,很快达成共识,文中一个指作者所说的影响人的“寂寞的清福”的因素,一个指作者“享受寂寞的清福”的内涵。作者认为影响人的“寂寞的清福”的因素有内、外因素。外因是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缠绕着我们,细微的小事使人跌进苦恼烦躁之中;大的事情(如“催租吏”“石壕吏”之类)更是使人败兴生气。内因就是自己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即使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也会慌乱成一团,不能得到寂寞的清福。“稍异于是”是指作者所谓的寂寞,不同于那种强迫自己入于寂寞,而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
这种在矛盾中寻求对话、寻求共识的原则是:基于文本,从文本出发,与文本关联;尊重文本,避免牵强附会,漫无边际。在学生的自我调整和教师的及时干预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把握文本,完成科学的解读。
三、对话“独特”,闪现课堂的智慧光芒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一些独特的声音,这其中恰恰有可能孕育了深刻的思想,只要我们加以适当的引导,这些声音会像火把,点亮我们的课堂,也许这些声音更能让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
我在上《项脊轩志》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自己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作者通过哪些看似平淡的词语来表达内心深深的无奈和遗憾?同学们热烈交流后,大家都觉得分析透彻了,一位平时成绩较差、常常默默无闻的学生发言:“文中‘始为篱,已为墙一句中的‘篱和、墙两个字,刻画出了一家人彼此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东犬西吠一句意思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让人联想到邻居间的指桑骂槐,形象地刻画了叔伯们分家后彼此间的不和睦。”我听后满怀热情地表揚了该生见解的独到精辟,肯定了他在阅读课文时能调动相关的生活经验,来品味语言发表感悟。
北京师范大学王梓坤教授认为:智慧在于人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两方面的深刻的理解以及透彻的领悟,智慧其实是“理解”再向前走几步到“领悟”。阅读教学课堂中一些独特的声音,吸引着每一个学生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融合、心灵的交互,学生的思绪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智慧得以生长。课堂中的对话交流,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协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智慧,指导学生应用自己的智慧,培养学生创造自己的智慧。用一个智慧的生命去照亮许多的智慧生命,用一个智慧的心灵去唤醒许多智慧的心灵,从而实现课堂智慧光芒的闪耀。
四、对话“激情”,阐释课堂的生命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学生阅读一个个文本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的生命对话,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成长和提升。为此,阅读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激情燃烧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流淌自己情感的过程,在此形成刻骨铭心的共鸣,体验无限美好的艺术享受,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个学生都凭生命的感悟走进文本。
阅读教学课堂中,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炉边谈话”般温馨和真诚的对话,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让课堂播撒幸福的阳光,释放生命的灿烂,洋溢着生命的温暖,闪耀着人性的光芒。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
在“炉边谈话”般的对话中,触摸到年轻的心,年轻的心灵散发出的朝气必会使课堂时时迸发出激情与活力,“望天上云卷云舒,看窗外花开花落”,当生命意识融化为课堂的感悟、学生的思维碰撞时,它便自然而然地熏染着润泽着学生的生命!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创造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对话,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对话,让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对话让学生提升了学习的能力。对话不仅能开启教师智慧的闸门,更能丰盈学生的头脑,让课堂变成思维的跑马场。学生只有大胆地展开对话,才是一种心灵的对话,实现在对话中沟通、在对话中影响、在对话中碰撞,从而使有效课堂更为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市山观高级中学 214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