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教学探究

2014-04-29 18:07刘永庭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29期
关键词:哲理意境古诗词

刘永庭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浩如烟海。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明珠,是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或寄情于花草,或抒发个人壮志和遭遇,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那么在教学中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呢?下面就古诗词教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 、教“读”

古诗词中蕴含一种鲜活气脉——灵性,非吟诵涵咏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所以古诗词教学中“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读中理解,领悟,在读中激发学生的激情,使其陶醉其中,营造积极热情的学习情境,从而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探究领会诗词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适当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诵读方法、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要完全理解诗歌所作的背景,了解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再根据具体的句子,尽量把自己想像成作者或者诗歌内的主人公,真实的体会诗歌的情感,将自已融入其中,自然的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音调强弱方面,表示悲壮、快乐、斥责,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头部应加强;表示不平、热忱或确信的文句,句子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强;韵味缓急方面,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宜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就要急读。

例如读辛弃疾的《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需要用欢快、愉悦的语速、语调去读才能读出“丰收在望”喜悦之情。读李清照的《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需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去读才能读出李清照惨淡的境地,柔肠百断的怨情。

二、教“品”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要在短小的篇幅内表现丰富的内容,诗词的语言必须凝练生动;要创造传达出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诗词语言必须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所以在教学中,在指导学生“读”的基础之上,应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一起去“品”,即品味诗词的情境,从而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

1.品语言之美 诗歌表现博大精深的思想,慷慨激昂、缠绵悱恻的情感,突兀峥嵘的高山峻岭,奔腾咆哮的江河湖海,乃至人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无不以语言作为载体的。古诗的语言特色是形成其独特意境的基础。境由心生,但需“言”造。如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本来月亮升高,喜鹊在夜间偶尔飞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作者却以“别”和“惊”两个词,将两种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而且注入了无穷的情趣:明月似不忍离开枝头,树枝也依依不舍,。正当它们难舍难分之际,不小心却惊动了栖息于枝头的喜鹊。本来极平常的自然现象,在作者的笔下,却有着非自然的情趣。本来毫不相干的物象,作者却能有机的将其融为一体些贵为诗眼或句眼的词,引导学生加以揣摩品味。

2.品意境之美 我国古典词诗的名篇佳作,每一篇都蕴含着作者高尚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作者通过美的语言、构思、技巧为我们塑造了美的形象,创造出美的意境。我们通过生动的教学、朗读和欣赏,不仅使学生的美感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陶冶他们的情操,而且会不断产生创造美的意境,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冲动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去体会意境美呢?

教会学生欣赏古诗词的画面美。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西湖美景的诗词数不胜数。如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前者诗人笔下的西湖晴姿雨态,奇妙无比;后者诗人笔下的西湖气象宏大,绚烂生动。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体悟诗的画面美,感受西湖的绮丽风光。

教会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哲理美。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这些名句之所以魅力无穷,是因为其语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这些语言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嚼品味,方可领悟。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杜甫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意愿。从这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畏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诗中蕴含的哲理是启发和教育学生要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勇气和信念。 总之,欣赏古诗词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知之、好之、乐之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渗透品读感悟古诗词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哲理美。慢慢引领他们步人文学的殿堂。

三 、教“悟”

一首古诗词,就是一段真情的流露,哪怕只是诗人的片刻情绪。而这情感的抒发,或是妙手偶得,或是思想的积淀。所以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1.悟“情” 歌以咏志,诗以传情。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现的是浓郁深沉的思乡思亲之情;杜甫“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抒写的是时世凋敝、人生飘零的感慨之情,每一首古诗词都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入境悟情。

2.悟“理” 古诗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暗含深刻的哲理,教学中要注意加以引导体悟。比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一首古今传诵的写春景的名诗,它给人们以启迪的哲理是: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这是“由景入理”。李。由此可见每一首诗词中都充满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睿智见解,闪现着智慧之光。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化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开启、净化、陶冶和塑造,便形成追求真善美的人格品质。

3.悟“法” 诗歌情感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有的运用移情于物手法,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等,诗人将主观感情赋予客观外物,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的运用反衬手法,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用杨柳在风中飘荡的美好景物来反衬士兵的愁苦。还有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手法。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这些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能夠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手法到自己的写作中,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一些题目进行片段训练,做到“古为今用”。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者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的摸索,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实际出发,因文施教,因材施教,找寻到适合课堂教学中真正的“源头活水”。

(作者单位:宁夏平罗中学 753400 )

猜你喜欢
哲理意境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古诗词中的新年
漫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