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患者病耻感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2014-04-29 17:17林小青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病耻感解决对策

林小青

【摘要】 目的:了解有关精神障碍患者病耻感,探讨解决的方案。结果:降低或减少精神障碍患者病耻感体验,正面接受疾病治疗,面对社会,提供心理寄托。讨论:降低精神障碍患者病耻感体验,使他们不再回避社会,创造更好环境,以利于康复和正常生活。

【关键词】精神障碍患者;病耻感;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93-01

病耻感是指患者因患病而产生的一种内心的耻辱体验,反应了患者的一种心理应激反应〔1〕。研究表明精神疾病仅给患者本人带来了痛苦,还给其带来了病耻感,即隐瞒、回避、难以消除、掩饰〔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理状态、社会功能、治疗依从性、疾病康复及生存质量。

1 产生来源

近年来有学者从认知观点角度提出,病耻感的产生主要是一个认知行为过程,用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三大核心概念解释了病耻感的问题〔3〕。首先,人们对于精神疾病存在刻板现象,是人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例如人们普遍认为精神障碍患者能力低下,工作难以胜任,性格脆弱,具有危险性、有暴力倾向;其次,人们对精神障碍患者存在偏见,即认同关于精神疾病的消极看法而产生负性的情感反应,如对精神疾病患者感到生气、愤怒、害怕、怜悯等;最后,人们对精神障碍患者存在歧视,导致患者受到不公平对待。

2 病耻感相关因素分析

2.1住院次数 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患者的住院次数与病耻感呈正相关关系。可能原因:患者的住院次数越多,表明了患者病情的长期性和不稳定性,长时间的住院治疗、经济压力及长时间面对社会上的各种歧视,使得患者病耻感体验更加强烈,这将可能影响到患者在配合治疗上的依从性,同时对患者预后的社会功能恢复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

2.2患者受教育程度 患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感知病耻感的水平反而越低,这可能与受教育高者身份地位相对较高,日常生活中较少受到他人的歧视或者被贬低的经历相对较少有关。同时,也可能是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治疗的依从性较高,应对方式较为全面相关。

2.3宗教信仰 有宗教信仰的患者感知病耻感水平较低,这可能与宗教能提供心理寄托,促使其正面接受疾病以及缓解疾病造成的焦虑、抑郁和恐惧情绪。但部分患者及家属存在过分夸大宗教信念的作用,排斥药物,治疗依从性较差会导致预后不良。

3 对策探讨

3.1精神疾病患者纳入正常化

与绝大多数躯体疾病不同的是,现实当中精神疾病的结果即意味着能力或竞争力的下降。由于精神疾病的人格、理解和判断以及言语行为等方面的改变,比躯体疾病更易致病耻感的产生〔4〕。因此,正常化的核心宗旨就是“把精神病患者如同我们自己一样看待”。对待精神障碍患者采取容纳和接受的态度可能比争取平等权利更切合实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将精神疾病纯“医学化”。借鉴以往像肺结核和肿瘤所做的工作一样,通过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治疗手段的改进,这两类疾病的病耻感较以往大为减少。

3.2权利的争取和保护

不少人提出应当建立相应的组织,采取像解决性别、种族歧视类似的办法,争取平等的权利,其中包括医疗、住房、就业以及法律等方面。从争取权利的角度来消除病耻感至少有几点优势:①从道德层面,依靠政府的干预手段,维护患者的自身权益和利益,而不仅仅停留在对患者的理解和同情等感情层面;②依靠法律条文,可以更积极主动地保护患者,不是单靠说服或诉求;③从结果看更能直接体现出患者是否真正受益,并且可以通过量化的方法检验其结果。

3.3加强公众教育

通过一切可利用的传播途径和场合,发放宣传册、播放宣传片、举办专题讲座,普及精神疾病知识,使公众学习和了解精神疾病的基本常识,认识到歧视等消极态度对患者康复的不利影响,倡导全社会要尊重、关心、爱护和帮助精神病患者,营造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及社会的和谐氛围〔5〕。

4讨论

综上所述,病耻感体验已经成为精神疾病病人在康复过程中最大的负担,社会对精神疾病的传统看法、病人对病情的隐瞒、病人与社会的疏离、对病人的歧视等等,这些都使病人在疾病康复或融入社会的过程中遇到了巨大的阻碍,因此,如何降低病耻感体验对病人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仍存在着较强烈的歧视和贬低精神病患者的现状,这种负面的态度将影响着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也影响着家庭关系和家属对待患者的态度以及家属的心理健康情况等。长期繁重的生活照料和监护责任落了在家庭成员身上,这无疑会影响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疾病的产生。他们不仅要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亲人患病作为刺激导致心理负荷加重,他们是一些“潜伏着的患者”也需要引起更多地关注〔6〕。

病耻感是一个涉及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复杂问题,精神疾病的病耻感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精神疾病病耻感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是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绊脚石。作为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有必要对此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为精神疾病患者制定策略应对病耻感,使他们不再回避社会和治疗,創造更好环境以利于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和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1]狄峰,董毅等.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中文版本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的信效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5):343-345

[2]郑维瑾,宋立升.精神障碍患者的病耻感[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7,34(3):165-168

[3]徐晖,李峥.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

[4]郑维瑾,宋立升.精神障碍患者的病耻感[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7,34(3):165-168

[5]周英,李亚洁等,护理专业与非医学专业学生对精神病患者歧视态度调查,医学与社会,2012,25(5):79

[6]李艳,崔蓉,罗小年.精神分裂症对患者家属的影响[J].精神医学杂志

猜你喜欢
病耻感解决对策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素养与病耻感的相关性分析
生了癌,不用有“病耻感”
心境障碍患者病耻感与自尊水平的相关性探讨
强制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病耻感及相关因素研究
余额宝的理财方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中小型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及分析研究
对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病耻感干预治疗对抑郁症患者临床康复进程的疗效研究
人性化心理干预在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