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退避三舍”联想到初中历史课中的“诚信”教育

2014-04-29 06:04王江鸿
新课程学习·下 2014年3期
关键词:信守诺言法令商鞅

王江鸿

在讲授中国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时有一个“退避三舍”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信守承诺——退避三舍,最后诱敌深入而大获全胜。

“诚信”是国家对公民实施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何谓诚信?“诚实守信不欺之谓也”。诚实,就是指忠诚老实,不讲假话,能忠实于事物的本来面目,不歪曲、颠倒事实,光明磊落,处事实在;守信,就是说话算数,信守诺言,讲信誉,重信用。

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呢?我根据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的体会,总结出以下两点:

一、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的正面故事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传递正能量

春秋时期商鞅变法中的立木取信的故事: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百姓能把木头搬移到北门去就赏给二百两银子。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敢动手去搬移(木头)。公孙鞅又说:“能搬过去的赏一千两。”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搬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一千两银子的重赏。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商鞅说话算数,信守诺言,讲信誉,重信用。为后来法令的公布迈出了诚信的一步。通过“商鞅变法”,使落后的秦国迅速崛起,成为实力最雄厚的国家,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鞅之所以能够使变法成功,除了法規本身顺乎时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利民、富国、强兵的内容之外,关键在于言行一致,取信于民。

二、抓住相关历史课程中的反面教材实例,不讲“诚信”的人是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的

背信弃义的小人也许会一时得意,但公道自在人心,他们的恶名和丑行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遭人唾弃。如:袁世凯出卖维新派,慈禧屠杀义和团,日本不宣而战发动甲午战争,第一次国共合作过程中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背信弃义地扣留张学良,以及皖南事变等等。

重庆谈判历时40多天,国共双方正式签署会谈纪要。因为是10月10日签订,纪要又称“双十协定”。国民党当局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但是,这份协议不久就被蒋介石破坏,全面内战爆发,直至经过三年内战,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全面瓦解,蒋介石避走台湾。

这些都可以作为很好的范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明白“诚信”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形成的一种默契,是为全人类所认同,没有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诚信”,社会秩序也就没有了保障。

总之,对中学生开展诚信道德教育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重要任务。诚信是一个养成过程,每个人都要充分利用自身学科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 贵州省盘县盘江镇中学)

猜你喜欢
信守诺言法令商鞅
乘风破浪的法令纹
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不再涉足
不再涉足
提升下垂的嘴角 淡化法令纹
树敌太多商鞅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
谁出卖你的年龄 法令纹大作战
我们的约定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华法令治疗肺栓塞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