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4-04-29 05:42:47钱建生
关键词:邱少云德育课文

钱建生

【摘要】 语文课程除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外,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文就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展开探讨,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提出若干看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3-065-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应重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执教二十多年来,我深深地感到:小学语文课程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效果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把握教材有的放矢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随机进行。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挖掘课文中蕴涵着的浓烈的德育因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德育渗透切入点,在教学中给予学生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

1. 深研教材挖掘德育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所涉及的德育内容方方面面、无所不有。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找准每篇课文的德育渗透内容,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进行有的放矢的德育渗透,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细心阅读、深入思考,挖掘出蕴藏在课文深处的德育因素。如《草原》一课,作者通过第一次访问蒙古大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教学时可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草原美丽的风光与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西北的情感;《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体会当年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小女孩的悲惨与辛酸,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通过创设“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会怎么做?”这样的情境引导学生说,把认知转化为行为,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2. 设计过程落实德育目标

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环节。教师既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又要设计好巧妙的渗透方法,使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品德教育,使教学中的德育到位。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宏观把握教材,在备课的同时备德育渗透,课堂教学中才能有针对性地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缘文悟道,因道解文。如《桥》一课中,教学之前我先给学生讲解有关中国共产党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对学生理解老支书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品质的领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也有利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课,要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的语气;读出作者对这奇丽风景的欣赏和赞美,从中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精神境界。

二、立足课堂,熏陶感染

德育渗透以课堂为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 揭题悟“道”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聚焦点。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例如在教学《难忘的一课》时,我抓住课题“难忘”二字,问:为什么说这节课是“难忘”的一课呢?同学们经过阅读课文,认识到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前的五十多年,台湾一直被日本帝国主义者占领着,他们不准台湾人民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孩子们开始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来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祖国!”所以,这节课对长期遭受统治和奴役的台湾人民来说,确实是“难忘”的。揭示题眼“难忘”的内涵,使学生认识了台湾从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了他们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背景搭桥

时代背景是指在一定历史情况下,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现实。由于在教材中,许多课文内容离今天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对他们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让时代背景介绍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对抗美援朝的历史不了解,不明白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什么。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能让学生认识到抗美援朝的重要意义。使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产生浓厚的感情。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会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了。

3. 词句品情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读课文,容易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满足于了解故事的情节,对于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内容则很少去思索,去体会。但有些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蕴含在词句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围绕课文的中心,抓住关键的词句,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做到“字求其义,句求其旨,章求其训”,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段中,我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忍不住不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体会:“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邱少云所处的境地实在是太危险了。然后抓住描写邱少云外表的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来引导学生想象他的内心活动,分析邱少云宁愿牺牲自己,换取战斗的胜利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邱少云的光辉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严守纪律的教育。

4. 朗读感悟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盖的原则。朗读是体味课文情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富有情感的朗读,能把课文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传达出来,使学生从中心领神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和教育。如《白杨》一课,我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而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只是白杨树,还有那些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文中最能启迪学生心灵的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精神,更能唤起学生长大后建设祖国、建设西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实践体验,理性升华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还应重视移情能力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光停留在让学生懂得某种道理,更重要的是要把我们所期望达到的理想的教育效果融化到学生的血液中,变成他们自觉的意识和行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达到这些目的,教师应该给学生机会,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实践中体验,使所受的教育得到理性升华。

1. 在生活实践中体验

文章是对生活的反映,所以,我们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也是德育渗透的过程。如学习了《种花生》,我就带领学生在学校的植物园里种下花生,从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快乐,亲身体味花生的品格;学了《祖父的园子》,我就带领学生去除草、浇水、种花,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作者的情感。

2. 在记写日记中体验

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理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充分发挥日记的德育功能,能让学生在写日记中培养美的情感。如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和《慈母情深》,我就组织学生记写父母关爱自己的一件事,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国庆节到来时,我总会布置学生写《快乐的国庆节》,让学生感受祖国的繁荣昌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春天来了,我会组织学生去观察春天,描写春天,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在课外阅读中体验

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而且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我在教学“我爱阅读”这一单元时,以“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为主题,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课外读书活动,再举行读书交流会,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这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又让学生受到了课外书中正面人物思想言行的影响与熏陶。

4. 在角色表演中体验

小学生喜欢展现自我,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扮演课本剧,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情感体验。如《草原》一课,我设计了主客见面的角色表演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又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我让学生扮演志愿军与朝鲜人民话别的场面,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深入体会中朝人民的血肉深情。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化知识为智慧,善于设计并实施,让学生积“文化”为“品格”,变“行为”为“素养”,变“教书”为“铸魂”。

猜你喜欢
邱少云德育课文
邱少云烈士纪念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云的天庭,从不惧火
——电影《邱少云》观后
鸭绿江(2021年20期)2021-11-11 20:11:28
烈火中永生
——献给邱少云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