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霞 郭燕 王婧 张琰
【摘 要】目的:观察高海拔地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52例(1190只眼)原发或复发性翼状胬肉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观察术后复发情况。结果:术后随诊6-24个月,1190只眼复发3只眼。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复发率低.
【关键词】翼状胬肉;角膜干细胞;移植
【中图分类号】R77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500-02
翼状胬肉的发病率是我国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眼病[1],主要與紫外线照射、风沙、干燥、粉尘、花粉刺激有关。青海地区海拔高,紫外线强,风沙大,空气干燥,发生率尤其的高。翼状胬肉手术切除的方法较多,统计随访2009-2012年在我院门诊就医的翼状胬肉患者1152例(1190只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统计随访2009-2012年在我院门诊就医的翼状胬肉患者1152例(1190只眼),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47岁)。翼状胬肉侵及角膜范围2-9mm。术前检查裸眼视力,矫正视力,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裂隙灯检查及眼底情况。
1.2 手术方法
手术均在表麻(或加局麻)及手术显微镜下完成。麻醉生效后用显微镊夹持翼状胬肉,用刀片自侧方轻轻分离翼状胬肉和角膜,到达角膜缘外1mm处,弧形切除翼状胬肉头颈部,钝性分离胬肉体与结膜组织近泪阜处,并剪除胬肉组织。彻底清除角膜上及角膜缘的胬肉残余组织,烧灼止血。在术眼上方10点位进针,结膜下注射含少量肾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高血压患者不加肾上腺素)至球结膜隆起(0.1-0.2ml),在正上方切基本与植床大小一致的不含筋膜组织的结膜组织,自角膜缘向内剖切1mm宽角膜缘组织;将植片上皮面向上,角膜缘对角膜缘对合在胬肉创面上,用10-0缝线连续缝合,缝合时间断带上巩膜。
1.3 术后处理
术后包扎1天后给予抗生素眼液、眼膏及上皮生长因子眼液点眼,3天后换成带激素的眼液点眼,7天左右拆线,并且眼液逐渐减量至15天停药。
1.4 术后复查
术后1天、3天、1周、2周、1月、3月、6月、1年复查,了解患者的自觉症状,观察植片及上皮情况,并且嘱患者若感觉不适随时复查;术后1月及6月检查视力和矫正视力、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1法)及泪膜破裂时间、术后复发率及患者满意度等情况。
1.5 方法统计
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临床表现行t检验;术后瘢痕情况、复发率及术后满意率用X2检验。
2 结果
疗效标准:(1)角膜上皮修复标准:一角膜上皮荧光染色阴性判断。(2)痊愈:手术区光滑、洁净,结膜平整无充血,角膜创面上皮覆盖光滑,无新生血管及胬肉组织增生。(3)复发:结膜明显充血肥,角膜创面有新生血管及胬肉增生。
术后7天拆线,见移植片生长良好,无溶解吸收,无结膜病变,但有有34名患者在翼状胬肉遮盖的角膜部分有白色的斑翳,女性有28名,是不同民族的患者,术后复查6月至1年斑翳也没有消除。14天,1月、3月、6月,1年复查,最长者2年,有3例复发,占0.2%,其中1名患者是22岁的男性和1名35岁女性患者,另外一名是一位复发性后翼状胬肉。
3 讨论
翼状胬肉的手术方法很多,①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率高达29%-88%;②胬肉切除+丝裂霉素C容易发生巩膜变薄溶解、角膜穿孔、虹膜炎、青光眼等并发症;③胬肉切除+羊膜移植:在羊膜的取材及制备上比较麻烦。
角膜干细胞是角膜上皮再生的来源,具有增生、分化即细胞的向心性移行,重建角膜缘受损区的角膜表面。从以上病例我们可以看出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不发生排斥反应,植片易于成活,术后复发率低,在术中我们采取连续缝合,术后患者的异物感较轻,缝合一圈只有一个线结,并能显著降低患者的波前相差[2]。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是应用的正常干细胞增生、分化及细胞向心性移行,重建角膜缘受损区的角膜表面。有效阻滞显微血管侵入角膜,防止翼状胬肉的术后复发。夏红和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Mate分析中总结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复发率比总的对照组降低了81%、比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降低了88%、比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术降低了68%、比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降低了57%、比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术中使用MMC降低了79%[3]。结果表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术后复发率较其他方法显著降低,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手术方式。是目前治疗翼状胬肉最有效的手术方法,取材方便、经济、术后无排异、反应小、恢复快。并且从以上病例我们发现,在青海地区,翼状胬肉的患者发病比较年轻,最年轻的只有22岁,而从其他地区的文献中看到,一般最低年龄是35岁,并且是越年轻增殖能力越强,越容易复发。其次,在这1190只眼的翼状胬肉手术后发现有34名患者在翼状胬肉遮盖的角膜部分有白色的斑翳,女性有28名,是不同民族的患者,术后复查6月至1年斑翳也没有消除。翼状胬肉引起的角膜表面形态改变的机制有3种:(1)角膜上皮层和泪膜的改变,胬肉进展期的头部可以与角膜中央形成一个新月形泪膜;(2)角膜基质层的改变;(3)角膜机械性的牵拉。原因是翼状胬肉在其生长过程中,破坏角膜上皮及前弹力层,其血管、纤维侵入角膜实质,形成角膜斑翳,翼状胬肉术后也不能消除[4]。所以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翼状胬肉对角膜以及其他组织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朱雅琴,姚克。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5,29(3):163-166.
[2] 叶芬,田农等。翼状胬肉术中缝合方式对术后波前相差的影响[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7):826-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