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洪绶的人物画及其审美特征

2014-04-29 00:44:03黎冰颖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陈洪绶人物画审美

摘要:陈洪绶是明末清初画坛上极其重要的画家,他人物、山水、花鸟样样精通,尤以人物画著称于世。他的画追求奇骇怪诞的形象塑造,继承前人绘画经验的同时不拘泥于一家一派,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绘画风格,对于萎靡了几个世纪的人物画作了大胆革新。他的人物形象取材广泛、特征鲜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陈洪绶 人物画 审美

一、画家生平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小净名,别号悔迟、悔僧等,明万历二十六年出生于浙江诸暨县,祖籍河南许昌。年少便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10岁时濡笔作画使蓝瑛等众画家为之惊奇,曾跟随蓝瑛学过花鸟画,14岁时,他的绘画作品已“悬市中,立致金钱”,后成为著名学者绍兴刘宗周的入室弟子。崇祯三年(1630年)会试落榜,崇祯十五年(1642年)入京为国子监生,曾被召入宫内廷供奉,奉命临摹历代帝王肖像,因有机会饱览内府所藏历代精品,遂画艺精进。因感当时政治黑暗,返回杭州,明朝灭亡后,不愿与新政权为伍,出家为僧,以卖画为生。陈洪绶兼善人物、花鸟、山水,尤其人物画更是独树一帜,力压群雄。他善于汲取古代各家特色而自成一体,学古不泥古,成就显著,与北方的崔子忠齐名,世称“南陈北崔”。

二、作品类别

如前文所述,陈洪绶绘画所涉题材非常广泛,山水、花鸟、人物兼能,就其人物画而言也是题材有别,而且亦有画种的区分。大致说来,陈洪绶的人物画因描绘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仕女画、佛道人物和历史贤哲三类,就作品形式而分,又有卷轴画和版画插图之别。

(一)仕女画

仕女自古就是中国人物画表现的题材之一,现存最早的战国帛画《龙凤仕女图》便是有力证明。后经魏晋顾恺之的高古韵味,唐代张瑄、周昉一系列丰腴肥美的贵妇形象,至宋元时期甚至明中期,虽然人物画失去了之前的主流地位,但仕女题材一直连绵不绝。“吴门四家”之唐寅、仇英更是仕女画大家。陈洪绶在继承前人、学习前人的基础上,融会贯通,综合各家形成了自己温婉有致、活泼恬静、姿态万千的动人仕女形象。他以“太古之风”涤荡“时史靡丽之习”的勇气一转前代仕女愁容满面、娇小可怜、弱不禁风的瘦弱风格。除此之外,在人物造型上更是别出心裁。他在之前尊重人物客观描绘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仕女的身体比例不完全合乎常理,将头身之比缩短为1:4,明显是头大身短。但尽管如此,却未有不谐之感,反而因人物与不同情景的合理布置而更显女性的内在情味。

《对镜仕女图》是陈洪绶中晚期仕女画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幅,画中描绘了一闲适女子对镜自赏的情境,女子头大身小,脸容恬适,略方脸型,眉宇较宽,不若前代细眉小眼、尖形下巴、瘦弱娇小的身段形象。况且图中女子与周围树石契合协调,相映成趣,整体显示出女子仪态自然、落落大方以及不媚不俗的内在品性。

(二)佛释人物

佛道人物一直作为宗教题材流行于画坛,自佛教传入中土以来,伴随着异域的技法形式,一直是画工描绘的主要对象,魏晋以来直至宋元一直未绝,有名的吴道子、武宗元、贯休甚谙此道。在佛道人物的创作中,贯休对陈洪绶的影响最大。虽受前代诸多画家的影响,但陈洪绶并没有因袭守旧,拘泥其中,而是大胆变革,在严格遵循客观写实的基础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夸张变形、意味十足、装饰性极强的绘画风格。在他的众多佛释人物画中《无法可说》是足能说明陈洪绶创作特点的代表作。画中描绘二人,一老佛手持藤杖坐于磐石,面前一听法者跪于足下,聆听教诲。画面简洁,只有人物两个、磐石一堆,但别样的人物描绘、大胆的形体塑造、夸张的造型处理,以及听法者的异国面容令观者不禁心生悦意,弥补了因画面简单、无背景设置的单调情形,装饰趣味俨然呈现。这只是陈洪绶佛释人物画中的一幅,其他作品也是如此这般富有意趣,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受特定人物形象的束缚,夸张变形,自成一体,装饰味十足。佛道人物画集中体现了陈洪绶特定造型的奇异特点,融众家之长而别有新意,成就斐然。

(三)历史贤哲

如同现代一样,描绘历代前贤也是古代画家常有之事,加之陈洪绶的清明高洁、忠心义胆,不與朽者同流合污、不与异族为伍的特殊人生经历,更使其向往历代贤哲的高尚品行,对历代贤能的描绘一则表现对其仰慕敬佩,二来也是其自我内在心境的追求抒发。历代名人中例如屈原、陶渊明、白居易、苏轼等都曾是他描绘的对象。《陶渊明归去来图》描绘了陶渊明不附权贵、弃官归田后的场景,全画共有十一段:采菊、寄力、种秫、归去、无酒、解印、贳酒、赞扇、却馈、行乞、漉酒,充分表现了陶渊明隐居田园,过着清贫生活的场景。作品中每段皆以陶渊明为主体形象,间隙配以必要之人物,不画背景,段间附以文字说明。画中如“解印”一段,陶渊明的形象相对较大且昂首挺胸、神态高洁,旁边贪婪慕荣的书生较小,弯腰曲背,正在接受陶解下来的官印,两者形成强烈对比,以显陶渊明的内在气节。此作充分表现了陶渊明的高贵品质的同时也是画家自我心境的表现,借前人之象以写胸中块垒。画作中的形式线条、笔墨章法也是高古飘逸自由驾驭,与画家内在情感相通。

(四)版画插图

中国的版画艺术追溯源头可以上升到唐代,到明清之际达到顶峰。作为明清极其重要的版画家陈洪绶的贡献不可小视。陈洪绶给不少文学作品做过插图,例如《水浒叶子》、《西厢记》、《九歌图》、《屈子行吟图》等,一系列作品中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毕肖形似,入木三分。例如《屈子行吟图》中将屈原面容憔悴而神情刚毅、无奈彷徨而气节自定的生动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充分表现了屈原的高尚气节和内在品行,成为后世描绘屈原形象的标榜范本。陈洪绶融合唐宋以来的画法而巧妙营运,线条转折方圆兼顾,不像早年的那般刚劲,亦不是晚年的那样舒缓,自由驾驭,收放自如。《水浒叶子》塑造了40位梁山好汉的个性鲜明的形象,不仅性格突出各具特色,而且用笔也是方折直转、刚劲有力,与作品内容相得益彰,同时也是画家早年血气方刚、豪放不羁的性情抒发。

三、审美特征

任何画作的形成都离不开绘画语言的支撑,尤其画史中画风鲜明、独树一帜的出色大家更是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形式风格。陈洪绶也不例外。纵观他一生的全部画作,在造型、线条、构图及用色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前无古人的特征,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造型:古雅 奇骇

陈洪绶的人物画的造型特征可以用古雅、奇骇来概括。古雅的一面首先由陈洪绶的自身学养以及对古人的尊重所决定。陈洪绶具有极高的文化学识和品德气节,对于古人的尊崇学习也十分到位。他曾说“以唐之韵,运宋之板、宋之理,行元之格”,可见他的画学并不局限于一朝一家,而是吸收众家之长以为我用,形成了自己的高古气质。他尊崇古人但不拘泥于古人。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晋唐宋元各代绘画的意趣及技巧和陈洪绶的匠心独运的特殊古味。

奇骇怪诞是陈洪绶人物造型的另一个特点。据周亮工《读画录》记载:“章侯儿时学画,便不规规形似。盖数摩而变其法,易圆易方,易整易散。”他的画大都奇骇夸张,奇诞怪异,造型古拙。首先,人物的比例不完全遵从现实中客观的人物比例,经常出现头大身小,比例失调的现象,例如《对镜仕女图》中的女子形象。其次,人物形象外形的处理,常常因为刻画对象的不同而作千变万化的塑造,例如刻画高士脸型往往异常圆润,而佛释人物则“奇形怪状”,不拘一格。

(二)线条:刚劲顿挫 圆转流畅

线条的运用在陈洪绶一生的创作中早晚有所不同,早期主要以刚劲顿挫、方折直拐的铁线描为主,就像陈传席先生所说的如“7”字形。这种表现手法与他早年的性格是息息相关的。早年的陈洪绶血气方刚,狂放不羁,在作品中有如此技法也是不难理解的。如在刻画《水浒叶子》的创作中大量运用了这种线条,充分表现英雄气概的同时也更能抒发胸中意气。晚年的陈洪绶历经尘世沧桑,由早年的豪迈性格变得温顺雅致了许多,主要以高古游丝描为主,清圆细劲,行云流水,如春蚕吐丝,更见古朴敦厚。宽袍大袖的线条虽长,但全都一根到底,没有顿挫,极具高古浑拙之风格。这一点在《四乐图》中可见一斑。无论是前期的铁线描还是晚年的高古游丝描在刻画人物形象的同时,线条的自身的魅力所散发出来的高古味道又增加了作品的高古氣质。

(三)构图:纵向分段 “走马观花”

位置经营是陈洪绶在作品中所精心布置的,它可分为两种:一是纵向的段式构图,整幅作品可以分段来看。这种分段式的构图犹如倪瓒的山水画般,在《蕉林酌酒图》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画中高士坐于蕉林下的石案前,似在吟诗作赋。中景是古树根做的小几,一铜器置于其上。前景是侍女温酒场景。整幅画面精心安排人与物,蕉林、高士、侍女层层递进,一览无余。另一种是横向展开式构图,是由中国散点透视法所致,就像《韩熙载夜宴图》一般。《华山五老图卷》也是这一构图的体现,整幅画面横向展开,一步一景,观者随人物的排列而移动,犹如“走马观花”一般。当然,还有连续式的构图法,如《陶渊明归去来图》。

(四)设色:淡雅

陈洪绶人物画中一般运用的色彩较少且淡雅古朴,主要以辅助墨线增强画面的节奏感。《阮修沽酒图》中阮修头戴簪巾,身着宽袍,右手拄杖,左手提壶,红色鲜果挂于杖头,与头上小花形成呼应。酒壶以重色渲染,袖子为朱磦色,整幅画面以极少而淡雅的色彩来描绘,彰显出阮修好似从旷野深处而来,不染尘俗杂事,更增强了画面的跳跃节奏之感,凸显人物特征性情气氛之外,也是陈洪绶自我内在意象的呈现。除此之外,他也有少量重彩作品,喜用朱砂,如《笼鹅图》。

陈洪绶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巨匠,他扭转了几个世纪以来人物画萎靡不振的情形,忠肝义胆的高贵气节,高古不俗的画面气质,夸张奇骇的形象塑造,借古开今的气魄能力,皆值得后人敬佩和奉为楷模。

参考文献:

[1] 陈传席.陈洪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璜生.陈洪绶[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7

[3] 周亮工.读画录[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黎冰颖,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陈洪绶人物画审美
明 陈洪绶 仕女图轴
中国书法(2023年3期)2023-08-23 13:02:08
高古奇骇
——陈洪绶书画作品展
模仿成不了真画家
陈洪绶绘画的“四美”特征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44
走进鼎盛的唐代人物画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老年教育(2018年12期)2018-12-29 12:43:04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老年教育(2018年5期)2018-05-30 02:24:10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05:06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