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碑的线条及点画的韵味

2014-04-29 04:52:31闵健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韵味

摘要:《雁塔圣教序》碑是褚遂良晚期作品,妍媚超逸,甚得历代评书家的推崇。《雁塔圣教序》碑以瘦劲的线条和夸张厚重的捺画增强線条的对比,以方圆和顺逆作起止的变化,以藏露和顿挫显技法的丰富,从而达到似瘠而腴、风骨清举的晋人风韵。

关键词:韵味 《雁塔圣教序》碑 线条特征

《雁塔圣教序碑》分为序、记两通,是褚遂良晚期精品力作。其晚年作品已经将隶书的正面扁平结构融入楷书的横势结体之中,将隶书的蚕头燕尾的笔法融入其丰腴的笔法之内。在褚遂良众多楷书作品中尤以《雁塔圣教序》碑最为著名。此碑的笔法风格特征主要是提按分明,变化自然。通篇笔法运用总的特点是,横竖交织细而匀称,弯度变化较强烈,字就显得既舒展生动又具有内在的劲力。此碑用笔精到细腻,线条虽瘦实腴,体格宽博和谐,气息古雅超逸,通篇风姿卓越,神韵毕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笔法劲健清妍,超尘拔俗。第二,结体虚灵冲和,风规自远。此碑所显现的精神风貌则符合晋人风范,特别是王羲之的风骨神韵。如张怀瓘在《书断》中所说:“美人婵娟,似不任罗绮,增华绰约,欧、虞谢之。”宋代米友仁《书林藻鉴》中曾说:“褚书在唐贤诸世士中为秀颖,得羲之法最多者,真字有隶法,自成一家,非诸人可以比肩。”

一、线条韵味分析

《雁塔圣教序》碑字字空灵毓秀,笔笔艳丽妩媚,熔八分、欧、虞诸体于一炉,其线条纤细柔美,然柔中有刚,细中有力。字体瘦劲屈铁,时间行草,间用分隶,具有神韵。王虚舟所评最是,曰:“是碑笔力瘦劲,如百岁枯藤,空明飞动,渣滓尽而清虚来,想其格韵超绝,直欲离纸一寸,如晴空挂云,仙人啸树,故自然飘而不可攀仰。”“褚公书看似疏瘦,实则腴润,看似古淡,实则风华,盘郁顿搓,运笔都在空中,突然一落,偶然及纸,而字外之力,笔间之意,不可穷其端倪。”

(一)饶骨力而又丰神韵的横画

此碑中横画形态丰富多样,运笔变化多姿,线条总体呈现挺劲秀美之态且具有明显的态势变化。横画主要包括长横、短横、左尖横、右尖横等。横画在此碑中多是稍往右上倾斜,其中长横由其一波三折的特点则是先往右上方向倾斜后再通过往右下方向的重顿笔压住笔画走势,使字重心平稳。

1.长横

呈现一波三折的形态,表现出线条的灵动与韵律。用笔提按明显,笔画多呈“两头粗,中间细”的形状,细则如铁丝,粗则如坠石。

2.短横

(1)当该笔画作主笔时则运笔结实,沉稳,笔力十足,单个线条粗细变化较小。

(2)当作内部次要笔画时,则运笔轻巧、跳跃,甚至部分笔画用点画代替,增加字的空间和灵动感。

3.左尖横

起笔轻入笔直锋入笔,然后抬笔稍往右上运笔,调整笔锋,再重笔顿笔,收笔处多呈方形。

4.右尖横

在此帖中出现较少,多在字的内部细小笔画中出现。线条纤细飘逸,起笔圆润,收笔轻巧,单个笔画粗细变化缓慢,边走边提笔,至笔画末梢笔尖离开纸面。

(二)潇洒自如的捺画

作为中国书法史上著名“初唐四家”之一的褚遂良,擅长楷书,书学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他的书法揉隶书《礼器碑》的瘦劲整饬和王羲之行楷的潇洒姿媚的长处,又融欧、虞为一,方圆兼备,波势自然,结体方正,用笔舒展,节奏感强。褚遂良楷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楷书中保留有浓厚的隶意,如碑中的捺画,即平捺或斜捺的写法,明显地比其他笔画粗壮、伸展和夸张,并含有隶书笔意。多采用重笔长捺,向外延伸夸张,拓宽字的左右取势范围,增加隶意,富有情趣。

1.斜捺一般粗细变化较大,前面部分较为纤细后半部分多是粗重的,而捺脚则形态各异,千姿百态,或波磔方整,或用笔圆润,或短促果断,或向外延伸扩展。方磔的如“太”“大”等字,圆润的如“徽”“文”等字,短促的如“能”“夫”等字,延伸的如“寒”“阴”等字。

2.平捺 帖中平捺多出现在走之底字中,且粗细变化小,走势平缓,结尾处向外延伸夸张。

(三)气韵生动的竖画

在褚遂良以前,楷书运笔多用“一拓直下”,而褚遂良则改“锋芒毕露”为“逆入藏出”。他的运笔方式承前启后,开唐一代书风。竖画的势态以背势为主,而其运笔则主要是以“直锋入笔,逆锋出笔,两端提按回锋,中间细而略呈弧形”。这种笔法是从二王行草书的提按牵连之法转化而来的。通过仔细观察则会发现线条内部细微的曲线变化,气韵生动且变化多姿。

1.长竖。笔画潇洒自如,纤细瘦长。在整个字中往往非常跳跃,夸张。一般长竖为方折起笔,收笔圆润,收笔处或回锋或露锋。如:“神”“抑”“御”等字。

2.短竖。简单大方且粗细变小,线条厚重结实支撑整个字,如:“四”“皇”“圣”等字。

(四)清劲妍丽的撇画

《雁塔圣教序》中笔画多是承袭王羲之书法中潇洒姿媚、用笔舒展、节奏感强的特点,使笔画富有韵味。它的线条瘦硬之中见丰腴,其瘦硬轻盈使结构飞动起来,如云中飘游。其方正谨严之中透出活泼和流动感。如撇画一般在字中与捺画组合,主要起拓宽字势的作用,或左收右放或左放右收。该笔画在此碑中多是清秀妍丽的线条态势且线条形态变化丰富,主要包括斜撇、竖撇、短撇、长撇等。

1.斜撇 在独体字中一般是舒展的状态,主要起拓宽字势,使字体取势宽博、大方的作用。该笔画往往通过其弧形走势使笔画更加生动,富有节奏感。如其中的“不”“者”“暑”等字。

2.竖撇 一般该笔画出现在广字头、厂字头等部首中时笔画书写纤细,用笔灵活轻巧,收笔处或采用回锋收笔,结笔处圆润如“藏”,或直锋出笔,收笔处纤细瘦长如“广”。竖撇在字中由其独特的先收后放的特点,使字体结构中间紧缩,下半部分开阔。同时通过调节竖撇中竖画和撇画的长度比例使相同的字表现出不同多变的韵味。如“大”“天”等字。

(五)劲挺秀美的钩画

1.竖弯钩 竖弯钩结笔处大都较粗短成三角形,显得稳重敦实。整个笔画中竖短弯钩部分长,拓宽字的左右走势,增加字的隶意。且竖弯钩笔画粗细变化明显,竖画部分一般为直锋入笔,较为粗实,转笔处纤细如铁丝,后至钩画位置呈三角形。钩画厚重,且较为含蓄,方向为90度直上钩出。如“化”“地”“窥”等字。(个别竖弯钩态势夸张,如“正”字。)

2.斜钩 该笔画在帖中姿态分外细长,纤巧,且粗细变化明显,尤其在末尾勾画位置较之前面部分显得倍加厚重,而勾画则或锋芒毕露或含蓄内敛或随意潇洒与下一笔相连。如“感”“诚”“藏”等字。

3.卧钩 粗细变化方面与斜钩相似即前面部分纤细而结尾勾画位置粗重厚实,前半部分一般为直锋入笔,结尾勾画则笔锋不断调整,且是在回锋之后再将勾画顺势带出。具体勾画形态则又是含蓄、外露多姿多彩。如“心”“愚”等字。

二、灵动活泼的点画

褚遂良在楷书的点画之间揉进隶书的一波三折的波磔笔意,追求挺劲秀美的线条。在创作上褚遂良增强了点画之间的贯穿和联系的同时,突出点画之间的流动感和韵律,强调笔笔能达其意而运之。他对于笔断意连有着极为精彩的表现意识。张怀瓘《书断》评曰“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

1.点与撇组合。两个笔画之间呼应关系明显,点画直锋入笔,且往右上方向行笔,撇画则直锋顿笔往左下角行笔,两个笔画之间形成一呼一应的关系。如“识”“劳”等字。

2.三点水。三笔之间笔断意连,且外形呈弧形外拓,增加字的内部空间,字势宽博,部分三点水在帖中甚至出现连笔带出的“浅丝”,充分表明作者潇洒、飘逸的书法风格。如“洞”“潜”“济”等字。

3.四点底。在帖中四点底往往通过四个点画的方向、距离、大小等的变化呈现形态各异,灵动而又神采丰富的造型,犹如舞蹈动作的变化一般显得格外的清俊潇洒,结笔果断而中间行笔过程则内容丰富,别具韵味。如“无” “然” 等字。

三、结 语

“初唐四家”之一的褚遂良学,“王书”形貌极似,对王羲之用笔之风骨神韵更加刻意追求,由此他的书法艺术格调、形态均以“王书”为主体,别具韵味。特别是其晚年作品《雁塔圣教序》,处处体现王书的风格特征,“精研体势,力兼重美”,笔法精巧,体态秀逸,气息清雅。《雁塔圣教序》碑,稳重飘逸、姿态多趣,用笔清腴温润,线条流丽婉畅,粗细多变,轻重提按缓急处理丰富,看似疏瘦,实则腴润,看似古淡,实则风华。碑中逆锋藏锋运用灵巧,盘郁顿搓,运笔都在空中,突然一落,偶然及纸,而字外之力,笔间之意,不可穷其端倪。

总之,《雁塔圣教序》碑中部分笔画的潇洒随性表现出褚遂良个人在书法学习过程中对王羲之书法风格的继承,其中他通过其灵动活泼的运笔、自然多变的点画、轻重提按变化丰富的线条将作品的韵味表现得淋漓精致。《唐人书评》曰:“褚遂良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纵观武后一朝,乃至玄宗开元初年的书坛风貌以及其后书家徐浩、颜真卿等莫不受其影响,其清秀典雅、妍媚超逸、别具韵味的书法风格更为后世无数书法爱好者研习摹写。

参考文献:

[1] 王建源.论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意义[J].长城,2009(04):197-198页

[2] 张怀瓘.书断.见: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92 頁

[3] 黄惇,金丹.中国书法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04-105页

[4] 吴锡标.秉性刚直、精于书法的褚遂良[J].文史知识,2000(03):101-105页

[5] 徐无闻.褚遂良书法试论[J].书法,1983(06)

[6] 朱关田.唐代书法考评[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7] 陈振濂.书法学综论[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

闵健,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韵味
大煮干丝,丝丝缕缕韵味长
金桥(2022年4期)2022-05-05 06:10:12
千年古镇韵味浓 人间烟火美如画
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 05:31:22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公民与法治(2020年1期)2020-05-30 12:27:48
略述《三脚螭龙壶》的壶姿韵味
简析《双色丰收南瓜》的壶艺韵味
略述《四方仿古》的壶中韵味
略述《八仙缸》作品的艺术韵味
名人自喻韵味长
秋之韵味
母子健康(2015年9期)2015-12-12 05:43:56
别有韵味,安吉花样之冬
电影故事(2015年42期)2015-09-06 02:5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