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人虞世南在其《笔髓论·释草》中将草书创作的心理过程划分为引兴、取兴、兴尽三个阶段。尽管“兴”发起的具体时刻是偶然的和不可预测的,可是“兴”发起的途径或者说引发“兴”的方法却可以把握,也是具有可操作性。汉唐书论中提出的有关养兴的途径主要有静养、饮酒、观物三种。
关键词:兴 养兴
一
唐人虞世南在其《笔髓论·释草》中提出“草即纵心奔放……但先缓引兴,心逸自急也,仍接锋而取兴,兴尽则已。”[1]虞世南将草书创作的心理过程划分为“引兴”、“取兴”、“兴尽”三个阶段。“引兴”是指前创作阶段的心理准备过程,“取兴”是指兴酣意浓之时接锋而书的整个创作过程,“兴尽”是指创作活动的结束。应当指出的是虞世南虽然以“引兴”、“取兴”、“兴尽”三个阶段来说明草书创作的发展过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兴”可以机械地割裂为三个部分。“兴”复杂的动态心理过程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我们只能说这种完整的动态心理过程有着阶段性表现。现代审美心理学认为“审美感兴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兴发阶段→延续阶段。[2]”从现代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虞世南所描述的草书创作过程中的“兴”,仅仅涉及到审美感兴过程中的前两个阶段,并没有谈到审美感兴过程中的第三阶段。他所说的“兴尽”可以说只是从创作活动的结束来说明“兴发阶段”的结束,并不含有“延续阶段”的意味。虞世南所说的“但先缓引兴,心逸自急也”之中的“缓”即缓慢,是指审美感兴过程中“准备阶段”的特征,就是指草书前创作阶段中“兴”酝酿过程的心理特征;而“急”则是用以说明“兴”的偶发性特征。
虞世南之后,“兴”便成为用以描述书法创作审美心理的重要范畴。例如:
“齐帝(齐高帝位列中下品)时时合兴。”[3]
“献之字子敬……。偶其兴会,则触遇造笔,皆发于衷,不从于外,亦由或默或语,即铜鞮伯华之行也。”[4]
“迩来率府长史张旭……字所未形,雄逸气象,是为天纵。又乘兴之后,方肆其笔。”[5]
以上各家的评述之中都使用了“兴”来描述感兴状态中书法创作的心理过程:李嗣真说“合兴”,张怀瓘说“兴合”、“兴会”,蔡希综说“乘兴”。而且张怀瓘也明确指出了“兴”的偶發性特征。
唐代窦臮《述书赋》说道:
“张长史则酒酣不羁,逸轨神澄。回眸而壁无全粉,挥毫而气有馀兴。”[6]
窦臮的这段评述记录了张旭酒后挥毫创作的情形,并且说“回眸而壁无全粉,挥毫而气有馀兴”。所谓“气有馀兴”是指具体的创作过程结束之后依然沉浸在感兴状态中的情形,也就是感兴的第三阶段——“延续阶段”。
从现有资料来看,唐以前书论中审美心理学意义上“兴”的思想,在东汉就已出现。其标志就是蔡邕《笔论》中“书者散也”论点的提出。蔡邕《笔论》中“书者散也”思想的提出,首开书法理论中创作心理研究的先河,影响深远。传为东晋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健壮章第六》中提出的“发动精神,提撕志意,挑剔精思”的观点。南朝·齐王僧虔《书赋》、《笔意赞》中提出的“情凭虚而测有,思沿想而图空,心经于则,目像其容,手以心麾,毫以手从。”[7]“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8]等。
二
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说“兴”具有一个显著心理特征是“急”,指的就是“兴”的偶发性。但是,我们也可以积极主动地创造一种适宜的主客观条件去召唤“兴”的到来。尽管“兴”发起的具体时刻是偶然的和不可预测的,可是“兴”发起的途径或者说引发“兴”的方法却可以把握也具有可操作性。在中国古代的艺术论中将主动去酝酿、招引“兴”的发起,称之为“养兴”。在汉唐书论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说某一种方法或某一种途径为“养兴”之法或“养兴”之途,但是,有关的论述在书法艺术自觉伊始就已出现。归纳相关论述,笔者以为,汉唐书论中提出的有关养兴的途径主要有静养、饮酒、观物三种。
(一)静养
静养论是古代书论中提出最早,同时也是影响最广的关于“养兴”的思想。静养论的提出一方面来自于老、庄等先秦哲学或者说美学思想的影响,如老子提出的“涤除玄鉴”,“致虚极、守静笃”,“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管子提出的“静因之道”、“抟气如神”,庄子提出的“心斋”、“坐忘”等都是强调要从功利欲望的实务中解脱出来,凝神静气,使自我生命不至于在盲爽发狂中分驰杂沓、天全尽丧。应当说书法创作论中的静养论是承接先秦的美学思想而来,有着基本一致的美学内涵。另一方面,从书论家本身就是成就卓著的书家来看,静养论的提出也来自于他们对自我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因此,书论中的静养论不仅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静养论首先由蔡邕提出。他说: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9]
蔡邕这段论述中提出的“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是“散其怀抱”的具体方法,就是静养的具体操作方式。蔡邕认为通过这样的途径,就能达到“散怀抱”的目的,“任情恣性”从而达到创作的“无不善”。蔡邕的这一思想为后来许多书论家继承,在书法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
“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10]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11]
“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12]
李世民所说的“心必静而已矣”就是把静养作为引兴的心理前题。而“澄神静虑,端己正容”、“收视反听,绝虑凝神”都是静养的方法。“凝神”、“澄神”就是收摄纷驰的心神,“静思”、“静虑”以及“绝虑”就是摆脱对生理欲望和功利的计较,从而使书家从“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中超拔出来进入天人合一的天全境界,就是“兴”。
(二)观物
观物也是养兴的基本途径。中国书法理论中的观物不是观察事物的组织结构,也没有对景写生的含义,而是在观赏、玩味中体味万物所蕴含的生命意蕴,淘养心性,在整全、浑然的光明心境之中彰显生命的本然样态,随意所适,任情恣性。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说:
“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不平,有动于心,必以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13]
韩愈这里所说的张旭“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就是在对自然万象的观照中达到养兴的目的。当自然生命、四时风雨、天地之变触发了张旭生命中妙悟的母机,也就是说当他在灵魂的深处使自我生命的旋律与宇宙大生命的交响达到和谐共鸣的时候,都以草书发抒那透发于本然样态之中的生命情怀。因此可以看出,书法创作论中的观物就是这里讨论的养兴的一条途径,观物可以使创作主体从日常实用、功利的状态中洒然而出,“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感发其灵魂深处的生命情怀,从而进入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的自由状态,就是“兴”。
(三)饮酒
饮酒作为养兴的第三种途径,始见于唐代窦皋《述书赋》中对张旭的评述:
“张长史则酒酣不羁,逸轨神澄。回眸而壁无全粉,挥毫而气有馀兴。”[14]
窦皋的这段评述记录了张旭酒后创作的情形。所谓“逸轨神澄”则是对张旭酒后心理状态的描述,恰恰就是“兴”的特性。对于酒后草书创作中创作主体的描述还有:“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揮毫落纸如云烟。”[15]
“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16]
“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17]
从上面的记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酒使他们摆脱了世俗功利欲望、得失观念的束缚,精神得到了自由,在感兴状态下创造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使得他们的作品产生了“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的效果。叶朗先生在分析感兴的无功利性时说:“一个人清醒的时候,往往很难超越世俗的利害得失观念,很难达到庄子说的‘心斋、‘坐忘的境地。因此创造力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束缚。但是酒帮助这些艺术家实现了这种超越,使他们的创造力解放出来。”[18]徐复观先生说:“饮酒微醉时,对人生尘世之累,常可以得到暂时的解脱。美的意识,常常是在这种解脱状态下显现出来,所以酒与诗与画,常结有不解之缘。”[23]因此我们说饮酒是“养兴”的又一条重要途径。
三
“兴”之要义在“忘”——忘记功利、机心与技巧;在无营——不做机械的设计、安排,养得一心圆融、虚室生白,“一片心理在空明中纵横烂漫”。在这种纯美的生命样态中的书写才能够彰显生命自身的美丽、灿烂,才能够产生“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的书法作品。对于今日书坛以展览、媚世为目的,以设计、摹袭等炮制作品为手段的创作现状,或许我们该安静地思考一下书法的灵魂是彰显了生命自身的美丽、灿烂,还是设计、炮制了无生气的妖歌曼舞?
注释:
[1][3][4][5][6][8][9][10][11][12][13][14]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113页,140页,180页,273页,256页,5-6页,98页,140页,180页,193页,273页,62页,110页,121页,292页,256页
[7] 崔尔平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19页
[5] 黄希原本,黄鶴補注.補注杜诗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汉至五代.文渊阁四库全书检索系统.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页
[6] 新唐书.卷二百二.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文渊阁四库全书检索系统.
[10] 怀素.唐怀素自叙帖[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
[2][18]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193页
[19]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318页
作者简介:
张宇宏,天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