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对高年级作文进行学法指导

2014-04-29 18:15张智红
亚太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时事作文教学

张智红

纵观近几年的小学生作文竞赛,我们不难发现:同样的题目,有关于“时事”方面的习作倍受青睐。在连续几年的实验班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把“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理论结合到高年级作文教学实践中,尤其是“时事”作文教学,效果斐然。

一、谈“必要”

早在三百六十多年前,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就告诫后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时间已经过去,古训犹在耳际。《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为跨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明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过去。时代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放眼世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从小就把个人的看法同祖国的命运、世界的未来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新一代才能倾听时代的最强音,感受时代的脉搏,成为可持续发展高素质的人才。

二、导“途径”

也许有人要问:我们的学生还小,如何才能让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经过实验教学,笔者发现:只要我们多渠道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媒介引导,积累语言

每天的《新闻联播》其实是对当日或最近发生的国内外新闻作一番总结,代表了我们国家的立场、观点。让学生养成按时收看(听)的习惯,自能达到“坐看天下事”的效果。因此,我们班同学每天必完成的作业是收看(听)《新闻联播》,并在每星期的文体课中举行“新闻发布会”,交流心得体会。加上学校开通的教育网站,配合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教会学生连接贯通全球的信息高速公路,培养学生对新闻的兴趣。同时,还可充分发挥班级订阅的《宣传半月刊》的作用,通过传阅,加深学生对时事新闻的理解,积累一些富有理性的语言。

2.活动辅助,树立观点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学生虽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还较难形成较有价值的观点。此时,结合“积累运用”中的听说训练,开展讨论、演讲、辩论等活动,在热烈的气氛中,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观点。如让学生辩一辩伊拉克战争的正义与否;讲一讲自己在防“非典”的爱国卫生活动中做了些什么;谈一谈三峡工程的伟大意义。学生在活动中坚定了自己的立场,形成了较有价值的观点,为自能作文铺平了道路。

三、教“方法”

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老师应教给学生一定的构思方法,才能做到“展而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

1.时空转换法

跨越时空的限制,突破现实与环境的局限:上下五千年,纵横八里;让时光倒流或“预支”,让天地浓缩或扩展。例如,学生收看了申奥成功的动人场面后,写下了《2008,我来到北京》,让读者感同身受;《二十年的奥运会》又把我们带入了人与动物同台竞技的有趣、滑稽的场面。中央电视台“2003年登珠峰”热播后,学生写下了《女神,靠近你》,再次感受了珠穆朗女神的魅力;《走进神农架》则带给我们一种完全不同的历险经历。三峡水库蓄水成功后,学生又把时间“预支”了1000年,带着我们到库底沉睡的村庄考古。哥伦比亚号失事后,学生写出了《我要去太空》,爱国情感洋洋洒洒,使人坚信,航空事业不仅属于美国,更是属于中国。

2.角色错位法

人生是个大舞台,一个在社会生活中,场合不同,扮演的角色不同。如果改变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让他变成和原来相反的另一个人,那么就可能导演出一幕幕新的人间悲喜剧,演绎出一个个新的“天方夜谭”。如“非典”疫情时,《生命保卫战》又让人激动不已,文中描绘了“我”作为一个肺细胞,如何抵制“SARS”的入侵,读后拍案叫绝。西部大开发浪潮迭起时,我又鼓励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名希望小学的学生,写下《给南方小朋友的一封信》,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情感,弥补了当前独生子女的空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高年级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放眼世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让课堂充满着跳跃的音符,创造的活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做到文思泉涌,写出一篇篇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杰作,又为自己的进一步学习,甚至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时事作文教学
时事半月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时事政策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漫画时事
漫画时事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