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支气管哮喘

2014-04-29 14:56庞志勇胡培森王新立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中医

庞志勇 胡培森 王新立

【摘 要】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中医将其归于哮病范疇,笔者总结出了现代的哮喘中医证候分型特点,为现代临床规范中医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对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和缓解期提出了中医辩证论治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中医;辩证论治;支气管哮喘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426-01

【Abstract】the bronchial asthma is a kind of repeated relapsing disease in sputum sound asthma, it to xiao disease categ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modern characteristics of TCM syndrome classification of asthma,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modern clinic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basis; Stage of bronchial asthma and mitig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lectical treatment method is proposed, has obtained the satisfactory curative effect.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 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胸闷和咳嗽的症状,祖国医学将支气管哮喘归属为“哮病”“喘证”等范畴。认为本病的发生, 为宿痰内伏于肺, 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 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所致。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的产生责之于肺不能布散津液, 脾不能运输精微, 肾不能蒸化水液, 以致津液凝聚而成, 伏藏于肺, 成为发病的“夙根”。中医认为, 发作期以寒热论治, 缓解期从肺、脾、肾虚论治。现就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药治疗,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研究

自《内经》始, 历代医家对哮喘的症状、病因病机就有较多相关的描述。《素问·阴阳别论》曰: “阴争于内, 阳扰于外, 魄汗未藏, 四逆而起, 起则熏肺, 使人喘鸣”; 秦景明《症因脉治》曰: “哮病之因, 痰饮留伏, 结成巢臼, 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 饮食之伤, 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 则哮喘之症作矣。”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注: “……伏饮者, 乃饮留膈上伏而不出, 发作有时者也; 即今之或值秋寒, 或感春风, 发则必喘满咳吐痰盛, 寒热, 背痛腰疼, 咳剧则目泣自出, 咳甚则振振身动, 世俗所谓吼喘病也。”可见, 历代医家多认可哮病的“夙根”学说, 认为痰饮伏肺为哮病之“夙根”。伏痰遇感引触, 痰随气升, 气因痰阻, 相互搏结, 壅塞气道, 肺气宣降失常, 引动停积之痰, 而致痰鸣如吼, 气息喘促。

2 辩证论治

目前,哮喘缓解期的中医药防治,众多医家均崇尚朱丹溪“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并将之做为哮喘缓解期预防性治疗的准绳,遵循肺虚、脾虚、肾虚的证候辨证来指导立法、遣药。但是,在临床上多数不一[1] 。传统的西医治疗哮喘,以吸入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控制急性发作作为主要手段,虽然短期内有较好疗效,但其产生的副反应较大,尤其需长期用药时,其毒副反应更令人难以接受,故加强中医药防治哮喘复发值得研究。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哮病诊断疗效标准[2]中, 哮病主要分为发作期的冷哮、热哮、虚哮和缓解期的肺气亏虚、脾气亏虚、肾气亏虚等证型。现代医家除了研究传统的证型外, 还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 利用现代医学手段, 对哮病的相关证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客观化、量化的研究。

2.1发作期支气管哮喘的辩证论治

2.1.1热哮

笔者观察了30例发作期热哮,以射干12g、炙麻黄8g、全瓜蒌12g、薤白12g、僵蚕15g、白芍20g、葶苈子12g、黄芩10g、桃仁10g等组成,随症加减, 水煎400ml,分两次口服。7 天为1疗程, 共治疗2周,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 %。

2.1.2寒哮

笔者治疗寒哮采取宣肺散寒、化痰平喘的方法,采用小青龙汤治疗34例发作期热哮,随症加减,效果显著。

2.2缓解期支气管哮喘的辩证论治

笔者认为, 哮喘缓解期以正虚为主, 肺脾肾虚是其根本病机, 益气健脾补肾是本病的根本治法,自拟参术汤(党参、白术、山药、薏苡仁、茯苓、法半夏、陈皮、五味子、麦冬、甘草等,表虚自汗加黄芪、浮小麦、大枣;怕冷,恶风,易感冒加桂枝,白芍,白附片等;痰多者加白前、杏仁。)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36 例, 临床控制28 例, 显效5例, 有效3 例。

3 结语

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中医将其归于哮病范畴。古代中医对哮喘的辨证分型不断变化改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气候、饮食和人们的生活环境不断变化,传统中医对哮喘的认识已经不能完全的满足临床实际辨证需要。因此现代中医通过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总结出了现代的哮喘中医证候分型特点,为现代临床规范中医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加强中药药理基础研究, 将中西医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是今后的重要任务。研究如何将现代医学实验研究与传统中医理论和用药经验相结合, 提升中医药治疗哮喘作用机理的研究深度, 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指导, 将是今后的研究方向。同时需要组织系统的循证医学研究, 充分发挥中医治疗优势, 减少哮喘的复发, 提高哮喘的治愈率, 是我们医疗工作者共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兆英.黄芪针剂穴位注射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远期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21(6):21.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选登(7)[S].中级医刊,1995,30(10):57.

通讯作者简介:

胡培森,男,1983年出生, 硕士,主治医师。

猜你喜欢
支气管哮喘中医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饮食护理相关问题分析
多索茶碱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Meta分析及治疗策略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刍议中医养生理念在瑜伽教学中的融入
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应用效果观察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支气管哮喘的康复教育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