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晓华
【摘 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于本院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12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1例,两组均使用甲氨喋呤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雷公藤中药治疗,6周为一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病程情况。并在治疗前一天和第4个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关节疼痛、压痛关节、肿胀关节、晨僵时间进行调查,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在第4个疗程结束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关节疼痛、压痛关节、肿胀关节、晨僵时间相对于治疗前都有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相对于单纯治疗,更能改善患者生存状态,提高其生存质量。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病因还没有明确的疾病,以慢性、对称性、进行性、侵蚀性和关节外病变为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疼痛、僵硬、肿胀、畸形,部分患者出现皮下结节,急性期会出现体温升高。发病可能与代谢、内分泌、细菌以及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据推算,在我国该病的患病率在0.24%~0.4%之间,患者总人数至少400万人,而女性患者的发病率大于男性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如不能及时、正确地诊断和治疗,最终可发展为关节僵直、畸形、致残,从而严重限制患者的活动能力[1-2]。文中我们就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进行观察,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于本院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12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诊断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1例。这些患者,無伴随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内分泌紊乱等并发症。其中,对照组有男患者35例,女患者26例,平均年龄37.6岁;观察组有男患者31例,女患者30例,平均年龄36.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病情程度等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与观察组都实行甲氨喋呤治疗。甲氨蝶呤片7.5mg/周,一天之内吃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服用雷公藤中药煎液。在患者治疗前及第4个疗程后,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疼痛、压痛关节、肿胀关节、晨僵时间进行统计分析。
1.3 评价标准
疗效标准:显效:全部症状消失,或主要的症状消除,有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活动能力,晨僵、血沉正常或接近正常;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晨僵时间减少,血沉下降,劳动能力有所恢复;无效:与治疗前相比,关节疼痛、肿胀、活动能力、晨僵和血沉等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χ2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4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在关节疼痛、压痛关节、肿胀关节、晨僵时间等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32例,无效17例;观察组显效17例,有效36例,无效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详见表1。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缓慢,以双侧对称性受累为表征。目前现代医学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目的为减轻炎症、抑制病程的发展以及保护损伤关节。主要从患者教育、理疗以及药物治疗着手。
患者教育:使患者认识病程,了解疾病,注意饮食与营养;注意环境卫生,避免潮湿的生活环境;注意休息;积极和医生配合治疗,定时服药,定期复诊,并在专业复健师的指导进行复健治疗。
理疗:在缓解期和恢复期选择合适的理疗方式,保持关节的制动,帮助关节的活动以及改善已经病变的关节,减轻患者的痛苦。
药物治疗:①对症治疗缓解症状:临床多用水杨酸盐类;②延缓和控制病情药物:如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③免疫抑制剂:目前多种免疫制剂应用于临床,主要应用于以上治疗无效时,如环磷酰胺,可延缓病情的进展;④植物药制剂:如雷公藤;⑤糖皮质激素。而药物联合治疗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精髓,理论基础是调整滑膜组织的过度增生和免疫细胞的功能紊乱,使关节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研究结果显示,单用甲氨蝶呤的临床效果也无法与联合治疗效果相比。
外科治疗[3]:上述治疗虽能缓解疼痛、减轻或延缓炎症的发展,但大多未能有效地防止骨侵烛,阻断病程进展。目前,临床医师试图探索各种联合用药来尽可能阻止骨质侵烛,改善关节功能,但很多因副反应导致病人终止用药,外科治疗可在静止期手术治疗,包括滑膜切除术、关节冲洗+滑膜切除术、关节成型术以及人工关节置换。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较好,值得在我国护理领域推广。
参考文献
[1]郑幕,王前,李娟等.基于树突状细胞的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进展[J].中华风湿病杂志,2005,9:48-50.
[2]寇永峰,赵新秀.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因素的现代文献研究[J].广西中医药,2008,31(2):22-23.
[3]古洁若,陶怕. 临床风湿病学教程[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