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铁英
【摘要】习作是学生对生活个性化的体验、思考与积累,是个体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习作要"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所以,习作教学应充分创造条件和机遇,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其在充分展示自由心灵的习作过程中得到和谐发展。
【关键词】习作个性化语文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107-02
一、给"源泉"——引导感受生活
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就生意长流。只有善于感受生活,才能富有个性特色的东西可写。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和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感官和思路,开掘生活素材,捕捉新鲜独特的感受和思绪,使每一个学生的习作都由于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而显示自己的个性。
(一)"行万里路"
习作要张扬学生个性,必须打破封闭的课堂教学,实施大作文教育。即要关注广阔的社会生活,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可以去旅行,体验大自然的风雪雷电,日出日落;也可以深入社区,调查社会,采访人物。让学生用其具有个性的眼睛去看,用其具有个性的耳朵去听,用其具有个性的心灵去感受和认识自然事物,从而细心地观察并熟悉记叙、说明、描写或议论的对象,使学生"见多识广",进而转化到"胸有成竹"。
(二)"读万卷书"
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这样的生活是直接而又强烈的,但毕竟是有限的。小学生感受生活,更多的是间接的生活体验。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视听天地"--图书馆、阅览室、电影、电视、网络等,都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教师要善于凭借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去感悟。如要求学生每周阅读一本课外书,每天看半小时有益的电视节目等,把间接的生活体验内化为直接的生活感受。
二、给"磁力"——诱导亢奋情感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实践证明,只有心有所感,情有所动,学生才想说想写,不吐不快,流露于笔端的才会文通字顺,生动活泼。相反,如果内心没有表达的欲望,勉强而为,他们自然写不出什么东西,即便写出的,也常常是东拼西凑、无病呻吟。所以,激发抒发亢奋的情感对于习作张扬个性是十分重要的。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揣摩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努力寻找学生表达喜怒哀乐的突破口,利用一切能够引发学生亢奋情感的刺激手段,开掘他们潜在的情感,将学生的习作情感唤醒到最佳水平。如用动情的导语或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带动、引导学生的情感;又如通过习作展览、习作结集、报刊发表等刺激手段,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持久的亢奋习作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好于习作,乐于习作",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从而尽现自己的真情个性。
三、给"钥匙"——指导读中学写
课本不仅是教的蓝本、读的范本,还是学生习作的样本。一般来说,课本选定的作品,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载体的运用,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无不显示出作者各自不同的创作个性。学生只有在阅读中体察到这些个性,并得到有所感悟——领悟各家名篇表现个性的方法,才能从中获取张扬自己个性的"钥匙",从"读"的此岸到"写"的彼岸。
(一)学习个性语言
教师应遵循小学生记忆占优势和善于模仿的认知规律,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揣摩课文、读活课文,积极背诵具有特色的词、句、段、篇,而且量不厌多,扎扎实实地占有语言材料本身,从中接触多种语言风格,了解和积累个性化语言,再经过理解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学生的语言个性在循序的积累中渐渐丰腴起来。学生写起作文也就能信手拈来,左右逢源。
(二)学习表达方法
习作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也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并把从阅读中学到的习作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如通过释题,引导学生拟题的方法;通过段落划分、归纳段意,引导学生学习材料安排、布局谋篇的方法;通过概括中心,引导学生立意、选材的方法。或师其意,或袭其神,或沿其形。只要坚持不懈,学生就会学到"大家"的表达方法和语言运用技巧,进而能动,创造地运用到习作中去。
当然,用活课本,读中学写,并不排斥阅读课本以外的期刊书报;并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创造性地借鉴。
四、给"自由"——倡导放胆作文
"作文就是拿笔说话,写文章就是想心思"。审视现状的习作教学,很大程度实施着一种"制式"标准。无论是习作内容,还是表情达意,甚至是表达形式,都有着定性、定量和定式的要求,所以学生的文章大多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好似一双无形的杀手,用锁链捆住学生的手脚,扼杀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压抑甚至是泯灭了学生的灵性。究其原因,就是框框限制太多了。所以,习作张扬学生个性,就必须倡导学生大胆习作,无拘无束地"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
(一)写作内容自由
写什么,要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动笔之前,如果硬性地规定写作内容,这也不能写,那也不能写,习作就不是学生自由吐露的乐事,而是应付老师的苦差。现代教材中的习作,虽然大都是范围题,限制固然少了一些,但尚有限制过多,范围狭小之嫌。因而,教師要在指导学生完成本册习作训练内容的同时,应允许并鼓励学生依照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一定要"有意义"、"记忆深刻",哪怕是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都可以在笔下自由表现。既可写真善美,也可写假恶丑;既可写生活的真实,也可写合理的想象。
(二)表情达意自由
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习作就是让他们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头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地画在纸上。"(冰心语)决不能引导学生说那些没有真实体验的空话、套话,特别是不强加给学生高于生活的有"深刻立意"的价值倾向,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情感的主人,在自己对生活的自我认识和体验中完成自己的个性化。
(三)表现形式自由
自己的意思自己最清楚,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方法最现实、最有效。然而以往的习作教学,教师往往偏重于技巧、构思、次序、结构等方面的指导,先写什么,次写什么,最后怎样结尾,程序化严重。各种鲜活的思想感情套在千人一面的形式里,必然带来思想的僵化。长此以往,天性压抑了,个性湮没了,这实在是不应该的悲哀。所以,在习作的表现形式上,应顺应学生的天性,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摆脱习作程序化严重的束缚,力求习作构思的"与众不同",使具有不同阅历、不同思维点的活生生的个体去选择最能抒发内心独特感受的表达形式演绎习作,真正让学生自由倾吐,使他们的个性能够得以充分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