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荣康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02-02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 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为小学品德课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能给孩子提供最真实的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实际,做到德育教育有实效性,有针对性。在教学中,我力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立足课堂,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让品德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致力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架构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做到品德课堂生活化。
一、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教科书
打开《品德与生活》课本,我们会发现教材内容很简单,仅有几幅图片和几句简单的话语。这样的教材拿到手中,怎么开展教学?这是品德教师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新教材的主要源泉来自儿童的现实生活,但书中的生活范例大多以城镇学生生活为蓝本。我们农村小学因所处环境以及各方面条件都与城镇小学有一定差距,必然导致农村小学生的知、情、意、行与城镇学生有所不同,如何灵活运用教材,是我们农村品德教师遇到的第二个难题。因此,教师必须钻研新课程,摒弃"教教科书"的旧有观念,树立课程新理念。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的文本,它本身包含了教育多元性和地域差异性的教学空间。作为教师应该考虑如何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尤其是农村学校的老师,应该根据学生所处的地理、空间和社会生活环境,灵活、机智地选择教材,取舍教材均要以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生活化。
例如教学《平安回家》一课,课文中出示的画面主要是城市生活中的交通状况。而我们学校出校门就是一条省道,来来往往的公交车、大货车很多。学生上学没有人行道,只能靠右走,横穿马路也没有人行横道。在他们的生活中并没有交通警察、红绿灯、斑马线等。很显然,教材并不适合我们这儿的学生。因此,在教学时,我结合实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带小朋友来到校门口,观察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公路上的人们怎样横穿马路?思考:怎样平安上学放学?回到教室,学生马上展开讨论。结论是:不穿马路时靠右走,走人行横道比较安全;横穿马路时要一停二看三穿越最安全:在马路上玩耍做游戏是危险的。这样展开教学,比光听老师说,光看书本中的图片,学生的收获要大得多。最后,我再结合教材中的图片,给小朋友介绍了一些交通规则,明白了"红灯停,绿灯行"的常识。让学生对城市交通生活也有一定的了解,为他们将来走向城市,也能注意交通安全打下基础。
教师要成为教材使用的决策者,学会"用教科书教",能够在具体教学情境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修正、开发、创造,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
二、再现生活实际,激发道德情感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生动形象的道德教育情境是其产生情感体验的土壤。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
例如,教学《读懂爸爸妈妈的心》这一课。在课的开始,我带领学生走进他们的家庭生活,回忆、讲述自己的父母为家庭辛劳的事,感受父母对自己倾注的深厚的爱。接着,配乐诗朗诵《妈妈的爱》,把学生带入感人的日常生活回忆中。"体验当父母的感觉"这一活动,让孩子换个角度去看自己、看父母,得到不一样的感受,从而能理解、体谅父母的苦心。读读父母的信,使孩子和父母进行深入内心的交流和沟通。教学中,老师坚持"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特别是课前让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在上课时,让孩子打开来读这封来自父母的信这一环节,真实地反映了家长对孩子的看法,让孩子了解自己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加深了彼此的情感沟通。因而孩子们在说内心感受以及自己该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时,真情充分流露,说得也非常感人。这样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帮助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三、挖掘游戏生活,体验快乐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这就告诉我们:课堂不只是对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只是教师教育行为养成的场所,更是展现教育智慧的场所。品德的教学要达到这个境界,一定要让学生能在玩中学、玩中做、玩中受教育、玩中成长、玩中得到享受和快乐,只有从游戏中获得知识、能力,才能变为学生所学的财富,从而达到培养情感价值观的目的。可见,游戏活动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或教学目的的要求,创设了教学游戏,游戏设计既注意对课前搜集资料的应用,又注意到各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这些游戏对于儿童来说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从中体验到了集体生活的乐趣。
例如《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一课的教学。我引领学生做游戏——"猜一猜"。在这个活动中,我采用逐一过关的竞赛形式设计了:听歌曲猜民族,看服饰猜民族,看民居猜民族,看录像猜民族。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巧妙地让学生学习与巩固了课文知识,充分体验游戏带来的刺激与快乐,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后续学习的热情。
四、走进生活实际,注重生活体验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新课程强调了要通过让儿童直接参与各种课堂实践活动与课外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去观察、了解、感受、认知、发展、形成。这就要求我们在品德教学中,不再局限于教室,还应扩展到家庭、社会及其它生活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探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已有的经验,丰富他们的认知、情感和体验。
例如教学《风儿吹呀吹》这课,在看图找"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加深对"风"的感知。先以讨论形式,分小组说说"风姑娘藏在哪儿?"再进行集体交流,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对"风"的感受,展示自己"找到风"的成果,分享交流各自的想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然后再把风与孩子生活实际切实地联系起来,进一步感知"风"。让他们走出教室,走出课堂,充分调动感官,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去观察、感受与风有关的生活现象。同时把课堂延伸至课外,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一些与风有关的资料,让家长带孩子们到公园或街上去感受风。这样教学能及时地捕捉课堂中有教育价值的信息,将德育渗透到活动中,增长学生的生活体验,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可谓"润物细无声"。
总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回归生活",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立足于课内外活动相结合,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思想;帮助学生的行为认知、道德情感、价值观等向课外有效延伸,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现实生活相辅相成,综合发展。实现生活即教育,教育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