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农村职业中学课程设置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2014-04-29 00:44包丽
教育界·上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职业中学课程设置

包丽

【摘 要】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分析当前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革的必要性,总结出改革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的策略与措施,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 职业中学 课程设置 存在的问题 改革的策略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职业教育应该转变观念,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贫困地区农职业学校的专业与课程多设置于80年代,培养出了一批批实用型人才,但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在课程设置上逐渐显示出许多问题。

一、当前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一是在一个学科专业中,课程门类不全,新需要的课程没有及时开设,课程门类之间在结构比例不合理。二是各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性,缺乏选修、跨修的选择性。三是课程门类过多,内容交叉,课程设置缺乏宏观、统筹及整体优化。难以培养出复合性的实用人才。

2.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许多课程仍然停留在知识传授阶段,课程内容局限于传统的知识,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需求,与就业联系不紧密,缺乏实际的应用性,对就业不利。

3.课程思想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程内容的显现方面单一,没有吸收学生参与,没有照顾其需求和特点;课程的进度、难易度等,不合乎学生的特点;教学的方式方法忽略了学生的学等。总之,没有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没有使课程适应学生,而是让学生适应课程。

4.课程呈现方式呆板,教学手段落后。作为课程载体的各科教材编排方式形式单一、不生动活泼;教学方式陈旧,单纯的教师口授,学生听讲、记笔记,现代教学手段和艺术运用不够,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效率低。

5.课程中实验实训内容少,难以学以致用。课程设置缺乏特色,专业课使用教材大多是大专教材的浓缩本,文化课教材又像普通中学的翻版,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课程内容中理论知识过多,而应用技术性较强实验、实训较少,难以学以致用。

二、改革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传统的学科课程虽有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独立性的优点,但由于上述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使目前的职业教育陷入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教师难教,学生不愿学;另一方面企业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知识和实践技能弱。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却难以适应。教育部也要求学生要具有能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职业学校,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

三、改革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的策略与措施

1. 将实践与技能放在课程设置的重要地位

职业教育是以传授技术知识,形成技术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实践与技能是学生在生活或谋生中成功的关键,因此,应将实践与技能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把实践与技能理解为课程,并设置为重要课程才能显示其重要性。但也不能忽视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

2.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必须紧紧围绕“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个中心,要与市场经济和社会有效需求相接轨;课程设置要以职业岗位需求来确定,要适应经济、为经济服务,要“围着市场转”。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服务目标选择上,坚持“宽专业、多方向、厚基础、强技能”的原则, 把培养能广泛适应就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含型、综合型人才作为课程设置的目标定位。

部分职业中学将对口升学放在首位,一切课程设置都围绕对口升学转,将职业教育变成了“升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思路背道而驰,必须将教育观念转变到“就业教育”的正确思路上来,进行课程设置。

3. 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

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能力的证明,是进入某一行业的入门凭证,是用人单位聘用的重要依据。职业学校应认清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加快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接轨工作。课程设置应当紧密地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联系在一起,从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所需的知识来完善课程设置,确保学生能拿到职业资格证书。

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 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进行课程设置的主力军和主要依靠对象。学校应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引进人才,目前多数教师缺乏实践技能,学校要创造条件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和实习,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来校传授实践经验,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从而顺利地进行职业学校课程设置。

5. 加强文素质教育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今后发展,可通过三个途径:一是在课程教学中穿插渗透人文内容;二是依托各种活动,尤其是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三是依托于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总之,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将产生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农职业学校要主动对接这一新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提升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猜你喜欢
职业中学课程设置
王跑跑
职业中学《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探究
浅谈职业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方法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创业创新导向下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于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