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祖培 罗丽萍
21世纪是一个知识、信息、人才的时代,需要教师从认知、情感、能力、个性等多方面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课标中对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及选修课教材进行详细的解释,其活动建议都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包括自制学具、绘制图表、地理实验、搜集资料、开展活动等。在教学建议中也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时间探究和研究活动。新课标侧重于地理知识的同时也侧重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由此可见,地理教学中动手操作法的运用及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特点
1.操作简单,实践性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虽然要求适当进行地理实验、地理绘图、地理调查,动手制作等,但是高中地理的知识点比较简单,不要求学生对某一地理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只要了解其基本理论,并能学以致用。因此,要求高中学生进行的动手操作也只是简单的操作工程,实践性强。
2.材料丰富,促进学科联系。正是由于它的简单性决定了它的可操作性,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只要利用身边一些简单的道具,就能完成一项动手操作。由于学科与学科之间都存在密切的联系,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理实验、调查地理现象等,都要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再现地理过程,促进学习迁移。课本上对于某一地理事件的叙述往往通过文字进行描述,有的也搭配相应的图片进行说明。但是其具体的形成过程,学生是无法形象地体会。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绎某个地理事件,让学生在做中学。此外在动手操作中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思维能力,是已学知识和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和发展。
4.学以致用,加深印象。学生参加动手操作可以把课堂上和书本上的抽象的、孤立的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把地理现象、地理规律等形象化,使之为学生学习提供有力的例证和解释。而且相对于文字,通过动手操作而获得知识往往更能让学生记忆。
二、 实现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途径
1.自制模具,再现地理过程
自制模具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在高中地理学习中需要学生探究某一抽象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要求学生要有广阔的知识面和很强的空间感,并且当学生无法感知地理现象时,难于记忆地理事物,使学习感到茫然甚至感到枯燥时,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自制模具,在制作的过程中重演地理过程,再配合讲解,让学生可以形象地认识各种地理过程,例如在学习“锋”、“三圈环流”、“褶皱山模型”等,教师都可安排学生自制模具来辅助教学。
自制模具的一般过程如下:
选定项目、设计方案→具体实施→成果展示、表达交流→教师总结、点拨提高。
例如制作“锋”的模型,首先让学生参考示意图(如图1)选一张纸板,用马克笔标注为“地面”,教师说明原因。接着学生再取一张纸板,折成“凸”字型,用剪刀将折好的纸板倾斜剪成对等的两部分,分别标注为“冷气团”、“暖气团”,再取一些棉花用双面胶分别贴在“冷气团”和“暖气团”上,代表气团。然后学生再取两张纸,一张标注为“锋面”,一张用剪刀剪出两个箭头,分别用红色和绿色的彩笔图上颜色。准备好这些后,学生将做好的“冷气团”和“暖气团”用双面胶黏在“地面”上,将“锋面”放在“冷气团”和“暖气团”之间,再把绿色的箭头贴在“冷气团”一侧,指向“暖气团”,红色的箭头贴在“暖气团”一侧,指向“冷气团”,最后学生用马克笔画出“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接线,标注为“锋线”,教师再对其进行讲解说明。这样锋的模型做好了,学生对“锋”的结构也了解了,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生动手自制模具,亲手操作“地理过程”,这样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一个形成的过程和规律。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导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简化了地理学习的难度。此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勤俭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课堂上安排制作模具要考虑制作材料要来源于生活,成本低、制作容易、简单易行,并且在课时安排之内,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情况下进行制作。
2.边学边绘,展现地理分布
动手绘图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另一种有效方式。地理学习的很多内容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使用大量的辅助图,如示意图、模式图等加以理解,而教材中的地理图册过于死板和生硬,与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不相一致,例如“世界洋流的分布图”、“背斜和向斜剖面图”、“水循环模式图”等,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动手画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此外也包括在做练习中,遇到需要进行图文转换的情况,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题意的理解。
动手绘图的一般步骤如下:
明确绘图原理→具体画图过程→教师点评,讲解分析
例如绘制“世界洋流分布图”,学生先在纸上画出各大洲、大洋的示意图,教师一边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分析出洋流形成的原因和性质,一边让学生在示意图上分别用时限和虚线画出寒流和暖流,如图2(a),教师解释其原因。在画北印度洋的洋流时,让学生先观察分析印度洋冬夏两季洋流变化,再让学生画出印度洋洋流“夏顺冬逆”的季节分布图。最后教师让学生观察太平洋的洋流分布,让学生总结画出其分布的规律为“8”字分布,如图2(b),教师说明原因。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地图的印象,或者实现图文转换,加深对题意的理解。同时绘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简化知识点的难度。在绘图中教师需要注意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绘图,其次绘图过程要紧密配合教师的讲解,并且控制好繪图的速度。
3.演示实验,剖析地理规律
地理实验的演示更是能体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方式,也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而且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常需要学生对某一地理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而地理规律一般比较抽象,例如地震波的传递方式、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气压带风带的季节变化等。学生会对一些较为抽象的,参与程度低的理性知识掌握难度较大,对一些可参与性强,直观形象的知识掌握相对容易,对于类似知识点教师应根据本校的具体条件,适当开展地理实验,让学生通过地理实验的演示掌握其变化的规律和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实驗演示的一般步骤如下:
准备阶段→实验实施与结果展示→评价反馈与技能扩展
地理实验演示中可以让学生上讲台演示或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演示,边演示边讲解演示的原因,教师认真听讲,记录学生的讲解,标注学生讲解的正确与错误之处。学生演示结束后,让其他同学对其演示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分析,让学生提交实验报告。例如在演示“地球自转对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实验时,教师请同学利用准备好的材料(雨伞、墨水、清水)分组(4人一个小组)进行演示。一位同学撑开伞并顺时针旋转伞,代表地球自转方向(以南极点为中心为顺时针),同时让另一位同学在伞顶滴墨水,让第三位同学观察墨水的流向,第四位同学记录第三位同学的观察结果。记录完,先把伞面清洗干净,接着让撑伞的同学逆时针旋转伞(以北极点为中心为顺时针),第二位同学同样在伞顶滴墨水,第三位和第四位同学观察记录。
然后学生根据演示总结出了地转偏向力是存在的,并且存在“南左北右”的规律。最后教师指导点评,并引导学生思考地转偏向力在河流中表现如何,对河道有何影响?并且得出相应的结论。
地理实验具有生动、直观、新奇的特点。演示地理实验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使学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培养了学生使用地理器材的能力。此外,演示实验不仅仅是对地理规律的验证,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书写能力、协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演示实验也是师生交流的桥梁,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敢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但是在进行演示实验时需考虑可行性,教师安排的实验需操作简单,实验器材能就地取材,并且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
4.亲身调查,探究地理现象
地理调查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观察各种地理现象,也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地理教学中有些重点、难点知识是抽象的或是学生缺乏经验的现象,单靠老师的讲解学生一时很难真正理解掌握,需要学生收集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例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农业生产条件与布局调查、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调查等等。通过地理调查,让学生认识家乡的工农业生产条件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了解家乡的人口、环境、资源发展利用状况,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调查能力。
地理调查的一般步骤如下:
调查选题拟定提纲→开展调查→整理材料→撰写调查报告
例如在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后,教师安排了“家乡水污染现状及解决措施”,调查活动并提交调查报告。调查提纲包括调查目的、时间、地点、调查方法、调查过程及调查结果,提纲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拟定。展开调查时由同学以小组形式进行调查,教师不参加具体调查活动,只是给与学生相应的指导。调查结束后整理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将材料分类整理,做好记录,有些需要备份的材料要及时整理,以免遗漏。同时,发现材料不足的需尽快安排补充调查,最后撰写调查报告。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时,必须结合本课时的安排、学校的教学条件、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等因素。总之,实现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方式和途径都需因地制宜。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时,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这对教师的个人的组织能力、归纳能力、个人素养等要求较高,因此,地理教师应不断努力,继续学习,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