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卢俊 李京晓
摘要:文章利用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对我国区域制造业的总需求、中间需求、最终需求和出口是否存在本地市场效应进行细分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制造业的出口不存在本地市场效应,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都存在显著地本地市场效应,加入地区禀赋的控制变量后,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本地市场效应依然显著。可见,我国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异质性需求在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方面,提出了扩大内需、调整出口贸易方式和兼顾要素市场及产品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本地市场效应;中间需求;最终需求;区域经济增长
一、 引言及文献综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显著,相继成为部分制造业集聚地,我国地区产业布局发生重大改变,市场成为调节资源配置,引导生产要素流动的主要因素。制造业产出品参与市场流通的方式有三种:以要素的方式参与其他产业的再次生产;以最终消费品的方式被居民和政府消费掉;满足国外需求,参与世界经济。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地区间贸易和对外贸易都取得了长足增长,作为一种研究需求影响企业区位选择和产业分布的新理论,本地市场效应理论自然得到了我国学者的高度重视。本地市场效应是指,在一个存在报酬递增和贸易成本的世界中,拥有相对较大国内市场需求的国家将成为净出口国,此即“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s)。该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需求趋于多样化,满足差异化产品的厂商具有垄断力量,产品的生产成本由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组成,固定成本的存在使得厂商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获得规模报酬递增;同时,固定成本的投资具有高价值性,使得厂商只能选择为数极少的生产区位;运输成本的存在,使得厂商通常选择接近较大市场需求的地址进行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使厂商的区位优势不断壮大,不但供给本地较大需求的市场,还将供给其他较小地区的需求,从而使得本地区的产出对本地区的需求反应大于1。本地市场效应将被主流经济学家忽略的市场规模、产业分布和产出联系在一起,使得生产函数的确定更符合实际。该理论反映了产出对需求规模的反应程度,开创了需求影响企业区位选择和产业分布理论的新领域,对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地市场效应理论的实质在于,需求是可以带动产出增长的,当存在本地市场效应时,需求增加1单位,带来该地区产出的增长大于1单位。Davis和Weinstein(2003)提出了异质性需求(Idiosyncratic Demand)的概念,即超出平均部分的本地区需求,认为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阶段,异质性需求引起产出增长,并吸引厂商布局在规模较大的市场区。国内对本地市场效应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国内地区产业贸易和需求的关系证实我国制造产业或全行业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如张帆和潘佐红(2006)应用1997年中国各省份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发现本地市场效应在决定省际产业生产和贸易方式上具有决定作用,并发现19个制造业产业中,至少有7个产业存在本地市场效应;邱斌和尹威(2010)利用2001年~2008年中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考察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特点及其作用途径,发现制造业整体存在本地市场效应,细分贸易产业后,本地市场效应在一般贸易中显著,在加工贸易中不显著;颜银根(2010)利用2002年中国各省份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对本地市场效应在全行业进行检验,发现42个产业中至少有11个产业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其他学者从本地市场效应对制造业出口及我国地区产业分布的影响关系入手进行研究:许统生和涂远芬(2010)基于变截距面板数据模型,林发勤和唐宜红(2010)运用投入产出法均证实了本地市场效应可以较好地解释我国制成品出口的现象,本地市场效应将发展成为我国另一大国际贸易优势;范剑勇(2010)将本地市场效应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收入分配差距相统一,将本地市场效应的理论内涵和影响机理做了进一步探究。
可见,我国对此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全行业或部分行业是否存在本地市场效应以及与国际贸易和出口相关的本地市场效应研究上,对影响产业分布的需求分析不够深入。一方面,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不论是产业间的中间需求还是以居民和政府为主体的最终需求都应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另一方面,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可忽视,那么,到底是中间需求、最终需求还是国外需求最终形成了我国制造业的本地市场效应,对我国行业分布产生影响呢?基于此,本文立足于经典的本地市场效应模型,将总需求分解为中间需求、最终需求和国外需求,找出影响我国产业分布及企业选址的需求根源,并给出政策建议。
二、 计量模型与数据来源
1. 计量模型。借鉴Davis and Weinstein(2003)的做法,建立异质性需求对产出增长影响的模型:
yrk=0+1sharerk+2idiodemrki+rk i=1,2,3,4(1)
sharerk=yr idiodemrk=-yr
加入控制变量后的计量回归式如下:
yrk=0+1sharerk+2idiodemrki+3lnK+4lnL+rki i=1,2,3,4(2)
k代表产业,r代表该地区,R代表除r地区以外的所有其他地区。yrk和yRk分别表示r地区和除r地区以外的所有其他地区k产业的产出,rk表示随机扰动项。Sharerk表示在地区间消费偏好相同的情况下,r地区按照其他地区的平均生产比例生产第k类产业,并满足自身的需要,K,L代表资本和就业人数。Ididoemrki,i=1,2,3,4分别表示r地区k行业所面临的超出平均部分的总需求、中间需求、最终需求和出口。
2. 数据来源。我国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将我国分为东北地区、京津地区、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1)产出数据和需求数据。分别用工业统计年鉴制造业各行业的工业总产值数据和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中本地区的流出数据表示,本地区使用和向其他地区流出的需求数据都要经过距离的折算后再进行加总: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中的中间投入部分的贸易流量作为中间需求的数据,最终使用部分中的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及固定资本形成的数据之和作为最终需求的数据,出口作为国外需求的数据。
(2)距离的折算方法。地区内部的距离根据国际上通行的Drr=,area表示区域面积由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各省(市)的土地调查面积进行合并得来,八大区域之间的距离Drs由各地区中心城市之间的距离代替,由google earth软件测量得到;八大区域的出口距离根据各区域中心城市分别到世界三大经济体的中心城市的距离,并以其经济规模占全球经济的比例作为权重进行加总得到,距离的单位均为公里。
(3)行业的取舍。基于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17部类产业的划分,制造业各行业的就业数据来自人口与就业统计数据库,用2007年各地区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底数表示,制造业资本存量数据由工业统计数据库的制造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表示。
三、 实证检验
各变量的统计特征汇总如下:
制造业总需求的变异系数绝对值明显大于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变异系数绝对值,说明我们将制造业总需求进行分解的做法在统计上是可取的,同时,制造业出口数据的变异系数最大,说明制造业出口情况复杂,数据波动大,其回归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
采用Eviews7.2软件对制造业分别进行式(1)和式(2)的回归,计量结果汇总如下:
由回归结果可知,我国制造业的总需求和出口不存在本地市场效应,我国制造业出口情况复杂,其内部细分行业是否存在本地市场效应还应做进一步考察。邱斌和尹威(2010)认为我国一部分制造业参与“全球生产网络”以加工制造为主,本地市场效应很难对其产生直接影响。同一般地将制造业内部的细分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将国内市场作为本地区需求,将向其他国家的出口作为其他地区的需求的做法相比,本文以制造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在数据处理上,将本地区的出口作为其他地区的需求,考察基于区域的制造业出口本地市场效应。资本数据的系数不显著,是由于我们采用固定资本净值直接代替固定资本存量数据造成的。
我国制造业的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都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加入控制变量后,本地市场效应依然显著,同时,制造业中间需求的本地市场效应大于最终需求的本地市场效应,加入控制变量后,这种比较更加明显。由计量结果可知,不论居民和政府的消费行为还是产业的中间投入贸易都能带来本地市场效应的出现,本地需求的增加都能带来产出更大规模的增加。
由于本文的分析建立在区域产业层面的数据基础之上,因此,我国区域制造业的总需求和出口是不存在本地市场效应的,区域制造业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存在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可见,区域出口不能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有力手段。结合我国制造业的布局,可以得出我国区域制造业的布局完全由我国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力量决定,从计量结果来看,各区域均已形成制造业集聚中心,存在由国内需求(包括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拉动的本地市场效应。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发展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大作用,需求增加1单位,带来产出超出1单位的增长。
四、 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别从总需求、中间需求、最终需求和出口角度验证了我国制造业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并得到了如下结论:在区域产业层次上,我国制造业的总需求和出口不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国内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存在本地市场效应,且要素市场的本地市场效应要大于产品市场的,在加入控制变量后,本地市场效应依然显著,且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本地市场效应的比较更加明显。
针对区域产业层面的本地市场效应分析,针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方面可提出以下建议:
(1)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对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应注重扩大内需的政策运用和调控。在我国,不论是以居民和政府为主体的最终需求还是产业贸易的中间投入需求,都存在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需求规模增加一单位,带来产出大于1单位的增长,国内需求对我国产业分布和产出具有重要的影响。
(2)调整出口贸易结构,使出口成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我国区域制造业出口不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应尽快转变我国制造业出口方式,使加工贸易制造业在我国出口份额中逐渐减少,使我国制造业的产品销售由国内市场逐渐走向出口,而不是忽视国内需求,单纯地满足国外需求。
(3)兼顾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我国制造业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均存在显著地本地市场效应,且要素市场的本地市场效应要大于产品市场的。因此,在发展我国制造业的同时,要兼顾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适时调整要素生产和产品生产的比例,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剑勇,谢强强.地区间产业分布的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经济研究,2010,(4):107-133.
2.钱学锋,梁琦.本地市场效应:理论和经验研究的新近进展.经济学季刊,2007,(5):969-990.
3.颜银根.中国全行业本地市场效应实证研究——从新经济地理角度诠释扩大内需.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12(3):58-64.
4.张帆,潘佐红.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中国省际间生产和贸易的影响.经济学季刊,2006,(5):307-3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稳健季节调整的信号提取理论与应用研究”(项目号:71101075)。
作者简介:汪卢俊,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李京晓,渤海银行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收稿日期:201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