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玫
【摘要】目的:从中医角度对抽动症的不同治疗方案进行阐述,通过治疗比较,选择出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分别采用中药+耳穴按压组、单纯中药组进行治疗。结果 中药+耳穴组能缩短疗程,治愈率较高。结论 中药+耳穴治疗方案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抽动秽语综合征;中药;耳穴;对照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9.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02-01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多见于儿童时期发病。其以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为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的、快速的、不自主的、反复的肌肉抽动,比如眨眼、点头、张口、撅嘴、皱眉、耸肩、抬臂、踢腿等。喉肌抽搐时出现轻咳,喊叫,少数病人伴有秽语脏话。本病症状多变,时轻时重,待患者入睡后抽动等症状一概消失,长期精神紧张可诱发或加重病情。本病来渐去缓,且易反复发作。故临床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药物等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入组标准符合1994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2]第4版(DSM—IV)多发性抽动的诊断标准;年龄在4~14岁;排除其他可引起不自主抽动的疾病,如癫痫,风湿性舞蹈病等。
自2010年5月到2013年3月在兰新医务门诊就诊患儿,符合入组标准共28例,28例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3~13岁,其中3~9岁22例,10~13岁6例,一般3~13岁发病;病程1~7年,所有病例发病前后躯体发育和智力发育均在正常范围。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8例,对照组10例;两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中药+耳穴组
处方:女贞子15克 枸杞子12克 白芍10克 生牡蛎(先煎)12克 珍珠母(先煎)10克 夜交藤12克。全蝎3克 天竺黄6克 天麻6克;耳穴:心、肝、神门、脾、胃、肾、脑干、皮质下、眼、面颊、交感;操作:耳穴定位后用百分之75酒精脱去耳廓周围皮脂及污垢,将磁珠用胶布贴于相应耳穴上,并按压使之产生痛胀、困热的感觉,每日诸穴按压3~5次,每次1~2分钟,一次贴一只耳,三日后取下,换贴另一只耳,30天为一疗程。
对照组:中药组
单纯服用中药,处方同上。30天为一疗程。
1.3疗效判定标准
所有病例在治疗一个疗程后,采用计分法观察,有家长和医生共同记录患儿20分钟内不自主抽动和发声次数作为总计量分。控制率=[(治疗前计分-治疗后计分)÷治疗前计分]×100%。控制率>70%为显效;30%∽70%为好转;<30%为无效。
2结果
两组均治疗五个疗程后统计结果。结果(表1)显示:总有效率比较有差异,中药+耳穴组与对照组比较(0.01
4 典型病例
张子怀,男,7岁,小学生,6岁时家长发现其有阵发性挤眉弄眼,撅嘴等抽动现象,后因症状加重,多处就诊建议服用氟哌啶醇,因其母怕该药副作用大,故于2010年8月来兰新医务门诊就诊,诊断为多发性抽动综合征,特邀请针灸科配合治疗,考虑到小孩惧针,故采用耳穴帖敷的方法配合口服中药治疗。同时嘱咐家长做好孩子的情志调护,鼓励孩子,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主动转移注意力,从而避免精神因素等加重病情。经过一个月的观察治疗,症状完全消失。
5 讨论
本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可归属中医学慢惊风、肝风等范畴,属于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类疾病。该病的病因为多方面,与先天禀赋不足、产伤、窒息、感受外邪、疾病影响、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多由五志过极,风瘫内蕴而引发。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肾相关。肝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主疏泄,为风木之脏,主藏血,藏魂其声为呼,其变动为握,开窍于目,故肝风妄动引起的不自主动作,比如眨眼、皱眉、摇头、耸肩以及秽语等,均与肝病有关。
《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与全身经络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耳廓上还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对内脏和各种感觉机能的调节起重要的作用。耳穴是耳郭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躯干相互沟通的部位。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可以调节神经平衡,镇静止痛,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故有着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6 预防
1.孕婦应生活规律、营养均衡,同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对胎儿发育造成影响。
2.儿童应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减轻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及情绪波动。
3.预防呼吸道感染,不应过度疲劳和剧烈运动。
4.饮食宜清淡,少食寒凉厚味食物以免损伤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