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
摘要:在软件企业用人需求与高职院校教学模式脱节的背景下,推进实训课教学改革,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素养的软件专业应用型人才,是实现校企对接、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实训教学应用型人才多元模式校企合作
软件产业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知识经济产业,在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未来将保持长期稳定增长。与广阔的市场前景不相适应的是,软件行业的人才教育不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一方是所学知识实践性不强,动手能力差的学生,一方是急需全方位系统掌握软件基础技能职工的企业,二者间的不对称性造成了今天产学脱节的局面。为了提高高职软件专业学生的就业率,缩小学生和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课教学水平是高等职业学校必须重视的任务。
计算机人才依据市场的需求可分为三个层次:应用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和技术研发型人才。层次分布呈金字塔形,技术研究型人才需求量最少,应用型人才最多。其中,研发型人才适合高校和研究所培养,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则主要由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承担。培养应用型人才,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即使得学生成为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际工作技能的务实型人才。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院校把实践教学放置到和理论教学同样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细分为实验教学和实训教学两个模块。前者注重通过少量的代码编程,使学生深刻理解某一个知识点;后者则是通过练习具体项目来说明所学一系列的知识点在实际中的综合运用。实训教学,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检验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
一、软件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学校教师的角度看,对于实训教学的认识程度不够、教师本身的实践水平不高,都成为实训教学向纵深发展的阻碍。很多教师把实训教学等同于普通实验课,并且在授课过程中依旧沿用老旧的教学大纲、几年前的教学内容,和与时俱进的软件技术发展脱节。这些弊病与实训教学是为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本意相背离。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讲,目前计算机软件的专业课存在缺少明晰的主线,课程涉猎范围过广的缺点,各种学术理论性课程占用了大量的教学课时,间接挤压了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时间。在我国现行招生考试制度下,依据分数择优录取的方式,让许多因分数线被挡在大学门外的学生无奈报考高职,这导致高职生源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本科生有一定差距,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模糊不清。倘若所学课程一再侧重理论,可能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课堂效率不高的不良效果。如果可以秉持着“基础、务实”的原则对这些课程进行合并,增加实训环节的课时,则有助于使学生明确所学内容意义,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从与企业合作的角度看,由于软件开发企业知识产权的涉密性,并且企业多为规模较小的中小型企业,很难安排大规模的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至多只能组织学生参观交流,这一定程度的限制了学生实训效果。实践表明,在企业真实环境下进行的实训比仅有老师辅助指导的实训效果显著的多。
二、针对职业能力,改革实训教学
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努力建立具有过硬专业知识、熟练技术水平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学校对于参与实训教学的教师实行规范的考核制度,要求教师根据实训内容建立教学日志,并就内容与理论课讲师进行深入研究,及时对发现的问题疏通、改进。对于日志记录认真,积极发现问题的教师提供奖励。在规范教师队伍的同时,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参与教学纲领的制定,监督教学过程按纲领进行。
对课程内容调整创新。随着计算机软件应用深入社会生产的各个行业,知识结构单一的软件专业学生不能满足企业在日常工作中的需求,而进行过职业专业训练,兼具行业知识与软件技能的学生必将受到企业欢迎。针对这一点,应开设结合有关行业特点的软件相关课程。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与未来规划自由选修,增加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并且教师定期对行业最新发展组织专题班会,鼓励学生积极關心行业动态。
构建多元教学模式。现阶段,学校应组织学生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增加上机实践课时,给学生在机房练习所学理论的机会,加深对抽象知识点的理解;促进课堂作业与实践项目合一,学生所练习的课堂作业最终以具体项目的方式呈现在老师面前,由老师讲评;开展案例式教学,把晦涩难懂的定义与具体形象的案例结合,根据学生学习进度设置长度和难度。在生动的案例教学中一步步建立起学生分解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职业技能。比如,在学习JAVA这门程序语言时,如果可以把定义、句法等融入具体的案例中,并在讲解案例的功能,实现过程中讲述这些知识,不但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也使得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有趣。
与企业展开合作,推动仿真教学。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设立实践中心,企业提供先进教学设备、训练场地、技术指导,与校方共同管理学生,对于学生教学方案提供参考意见,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有针对性的应用所学。从社会用人单位的角度,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必要性、实用性,并通过实训中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协作配合提高职业素养。同时,对于在实训课中表现良好的学生,企业可以直接与其签定就业协议,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
学校在校内设立局域网。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安装开发和应用软件,将企业的一些现实项目移植到学校实训课中,聘请企业专家与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辅导。这样一来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影响较小,二来学校也不必担心学生往返校企的交通安全问题,也是一条解决产学脱节的良好途径。
三、结束语
在软件应用型人才被大量需求的今天,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他们的职场竞争力是高职院校面临的巨大挑战。结合软件产业的发展对实训课教学进行改革,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创新课程内容、推动校企合作对于积极应对挑战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祖丽.构建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有效机制[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1):12-14.
[2]陈步英.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科教纵横,2012,(7).
[3]赵敬梅,郝桂英,刘凤.高职计算机学院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成人教育,2006(237):78-79
[4]丁立新,黄莉,郭凯.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模式的研究[J].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