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见林” 自主“见树”

2014-04-29 00:44吴淑敏
中学理科园地 2014年3期
关键词:整体化碎片化初中物理

吴淑敏

摘 要:“碎片化”教学往往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没有自主,很难创新,也没有个性。本文从初中物理课程引入、章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及作业试题设计对物理教学从“碎片化”向“整体化”转化进行思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碎片化”教学;“整体化”教学

笔者首次见到长颈鹿是在二十多年前的南京动物园。偶然在一处围栏外看到“长颈鹿”的牌子,便兴奋地往里看,里面空地上只有四根细“柱子”,把角落都搜了一遍,还是没看到长颈鹿。忽然眼前的四根细“柱子”动了一下,抬头一看,一只两、三层楼高的长颈鹿正昂着脖子四下张望。四根细“柱子”其实就是长颈鹿修长的脚。要是笔者先见到长颈鹿的整体,就一定不会把长颈鹿的四肢脚当成细“柱子”了。

因此说人们认识事物应该是遵循这样的规律: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完成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后,再循环往复,实现了人的认识的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教学也应该遵循先整体后部分的规律。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是把一个完整的事物分解成许多微小的部分,然后按照严格的课时安排去授课,最后复习时再找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种教学方式就是碎片化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没有遵循人们真实的认知过程和规律,往往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我们总是告诉学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固然要刻苦,才能有所成就。但是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我们是否考虑到他们学得明白?学得兴趣? 有没有持续学习的动力?我们在教他们“跬步”,“小流”的时候,他们是否望到了“千里”、“江海”?如果学生先预知“千里”的景色、“江海”的壮观。他们肯定更愿意自主地去制定到达“千里”的计划、规划通往“江海”的道路。

那么,如何让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先快乐“见林”呢?以下是笔者对初中物理“碎片化”教学向“整体化”教学转化的思考

一、物理课程引入“整体化”设计

笔者曾向学生了解,学习了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后,你了解到物理是在研究什么吗?有的说:物理很有趣;有的说物理有很多好玩的实验;有的说物理很有用。他们回答的都没错,可是他们看到了物理之“树”了吗,也许认识到这些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但这些并没能激发他们长期的自主探索的激情。笔者个人认为,物理的第一节课,我们可以向学生说明初中物理研究的是:关于力的现象;关于光现象;关于热的现象,关于电的现象。

教师可以把这节课所举的例子、所做的实验都根据研究的范畴填入表1中。

表1

二、物理章节“整体化”设计

笔者曾听到一位同事说他家的孩子刚上初二年时回来告诉他,物理课很没意思,老师一节课就让同学们用一把刻度尺到处量,量课本、量笔盒、量桌椅,不知道量这些要做什么? 笔者认为,这孩子的老师是一位认真按课标要求进行教学的老师,他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探究,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能自主学习。可为什么没引起学生的兴趣呢?其实原因就是我们碎片化教学造成的。把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再由教师一点一点按部就班的去教给学生,学生一点一点地接受,这样的学习还是被动的。比如教师喂给学生食物,先由教师咀嚼了,然后吐给学生,学生接受这些咀嚼过的食物味道也所剩無几了,你们说学生会喜欢吃吗?

如何让学生先看到森林。笔者认为,教师要在每章教学的开始,提出的问题,建立的情景必须要充分顾及到这章的整体性,让学生直面相对完整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和学习对象。

例如,在进入《运动的世界》这一章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运动会的赛跑视频,让学生讨论判断运动快慢的方法,然后指出这章的主要知识就是: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首先先要学会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再学会求物体运动的速度。而学习速度,就关系到两个物理量:路程和时间。所以要先学会测量长度(路程)和时间。

又例如,进行第五章《质量与密度》的教学时,一般根据教材的顺序,我们一般是先上“质量”、“天平的使用”、“量筒的使用”,然后再学习“密度”和“密度的应用”。如果我们从“密度的应用”来提出问题,如:桌上有两个苹果,其中一个是真的,一个是假的(泡沫做的仿真苹果),你如何判断真假?又如:如果不允许品尝味道,你如何鉴别哪一杯是清水,哪一杯是纯水? 学生讨论后引出学习“密度”必要性,然后引出“质量”和“体积”的概念和测量,即“天平的使用”和“量筒的使用”。

要想由碎片化教学走向整体化教学,就必须对学科教材进行整合。不是以知识点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而是以一个个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本身就带有整体性的功能,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就会去探索知识,寻找方法,借助同学帮助,这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自然形成了。

三、课堂教学“整体化”设计

先见“林”,后见“树”,让学生先见到整体的面貌再研究局部的细节,先让学生建立起学习“目标”,再探索到达目标的道路。学习就会从自然从被动、无味无趣转向有味有趣的自主行为。但课堂上要让学生学精、学透,离不开对“细节”知识的学习钻研。“细节”知识的教学是否就是“碎片化”教学呢?能否进行“整体化”设计?

例如:《家庭用电》这节课学习到电路元件“三孔插座”时,我们一般沿着这样的顺序进行教学,①安装口诀:“左零右火上接地”。②为什么“三孔插座”的第一个孔要连接地线(如图1所示),③为什么“三脚插座”对应的第一个插头要与用电器的金属外壳连接(如图2所示),④是为了把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与大地连接(如图3所示),⑤避免一旦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与工作电路相通而带电引起触电事故(如图4所示)。

虽然这样的学习顺序也能让学生学会这些知识,课堂看上去也很热闹,老师不断设置问题与学生一问一答,好似不停在互动,其实提出问题的都是出于教师,学生的答和学还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被问、被思考、被要求回答,这其实也是“碎片化”教学的模式。

如果能把教学的顺序改成教师先(从图5开始播放),提出问题:“一旦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与工作电路相通而带电会发生什么危害?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学生想出一系列方法,其中“把电及时导入大地”(如图6所示)的方法较有效、快捷。为了实施这个方法,就要求三脚插头第一个插头与用电器的金属外壳连接(如图7所示),“三孔插座”的第一个孔要连接地线(如图8所示)。

这样,只有第一个问题由教师提出,接下来的讨论、学习,甚至提出下一個问题都由学生自发提出并研究讨论。学生学习的动力才真正能发挥出来,学生学习的持续性才能得到培养,这就是“整体化”教学的魅力所在。

四、物理作业、试题“整体化”设计

物理作业的“碎片化”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某个知识点,某项技能得到深化、加强和提高。也是学生提高应试成绩较直接有效的方法。物理试题的“碎片化”设计,能重点考查学生在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是查缺补漏的好方法。但是,学生在完成“碎片化”试题时,感觉不到解题的目的, 领悟不到知识的功能及意义,只是为解题而解题,没有解题的乐趣,对解题就会产生应付的态度。而物理作业的“整体化”设计,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解题的目的、意义,还能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加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某同学在参观一个容积为5×103m3粮仓时,想知道这粮仓最多能装多少质量的稻谷。于是他取一小包稻谷样品,想测量稻谷的密度,再算出粮仓最多能装稻谷的质量。

(1)他可以选择什么工具来测量?

(2)写出简单的实验步骤,

(3)如果测出稻谷的密度为1.2 g/cm3,这个粮仓最多能装多少质量的的稻谷?

该试题设计的情景、设问带有整体性的功能,从参观粮仓到提出问题到设计实验,再到实验操作,最后得出结论。学生能在解题的过程中感受到解题的目的,领悟到知识的功能及意义。体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从而激发继续学习、自主学习的动力。

总之,整体化教学的核心在于教学起点的变化。教师对教材整合后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始于一个完整的对象。学生能面对完整的学习任务或学习目标,学习活动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即形成目标、制订方案、分步实施、评估反思等。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之华.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2]艾玛.麦克唐纳[美].如何打造高效能课堂[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整体化碎片化初中物理
表演专业教学改革中的整体化教学理念探索——以台词课为例
考虑整体化层作用的空心板梁桥横向分布计算与承载能力分析
平行的个体与垂直的世界
微时代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想象力都去哪了
微剧将成为视频消费的主餐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