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云等
【关键词】 心脏肿瘤;左房黏液瘤;心房纤颤
【中图分类号】 R541.7+5 【文献标识码】 B
心脏原发性肿瘤(Cardiac tumors)极少见,据Sirauss报告480331例尸检中心脏肿瘤有8例,发病率为1.7/10万。心脏黏液瘤(Cardiac myxomas)占心脏原发性肿瘤的30%-50%,其中良性者占75%[1],但心脏黏液瘤致房颤的病例更少有报告,我科收治一例巨大左房黏液瘤致房颤患者,现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42岁。因“气急10年,心悸3年,呼吸困难1周”为主诉入院。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气急,未就診治疗。3年前出现反复心悸,在我院行心电图检查提示:心房纤颤,对症治疗后症状反复发作且逐渐加重。1周前劳累后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休息,无咳嗽,咳痰,发热,胸痛,咯血等,急来我院就诊,以“冠心病”收住。既往史:10年前患“脑梗塞”,否认其他特殊病史。入院查体:T:36.8℃P:84次/分R:21次/分BP:130/100mmHg.急性病容,口唇发绀,颈静脉怒张,双肺下闻及少量湿啰音,心界向双侧扩大,HR143次/分,心音强弱不等,快慢不一,节律不齐,二尖瓣区闻及舒张期Ⅱ/6级滚桶样杂音,右侧卧位及坐位加强,脉搏短绌,腹平软,肝右肋缘下一指,质软,无压痛,肝颈静脉反流征(+),双下肢轻度压陷性水肿,右侧上下肢肌力4级,余(-)。辅助检查:血常规:WBC7.30×109/L RBC:4.62×1012/L HGB:112g/L PLT:213×109/L;ESR:35mm/H;血生化:AST:25TU/L LDL:194TU/L CK:75TU/L HBDH:225U/L 钾:3.91mmol/L 钠:142 mmol/L 氯:107 mmol/L;ECG:右心电轴偏转(99o), 心房纤颤;头颅CT:左侧基底节区脑软化灶;胸部X线片:双肺纹理增粗,心影增大,呈烧瓶形;心脏彩超:1.左房黏液瘤(左房内见8.0cm×4.8cm的较强回声,其内回声均匀,瘤体活动度大,舒张期瘤体可凸入二尖瓣口处)2.左心扩大3.左室收缩功能减低(EF:33% ,FS:12% )4.彩色血流:二尖瓣上反流(少量)。拟断:左房黏液瘤心房纤颤急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Ⅳ级(NYHA)给予纠正心衰,抗凝,抗心律失常等治疗4天后心衰得到控制,转西京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心脏黏液瘤。随访四年,病情稳定,症状缓解,心功能Ⅰ级(NYHA),多次心电图未发现心房纤颤。
2 讨论
心脏粘液瘤是一种真性肿瘤[1,2],多属良性,恶性者极少见。瘤组织常呈息肉状,少数呈葡萄状,其外观呈浅黄色半透明胶冻状,表面光滑,偶尔有钙化,出血或血栓;常起源于房间隔左侧卵圆窝附近的心壁,有长短不一的蒂或柄,与瘤体相连,瘤体大小不一,一般在0.5-500g之间;部位以左心房最常见,超过93%[3],其次为右心房,左心室及右心室,并可为多发性,有再发倾向及家族史。
该患者以急性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为主要表现入住,分析患者病史,临床特征及相关检查有以下值得注意:(1)病程较长:据相关报道多数左房黏液瘤患者病程在1-3年,而该患者病史长达10年,可能与患者家处边远山区,经济文化落后,医疗条件差,未急时确诊有关。(2)肿瘤巨大:超声心动图报告:瘤体8.0cm×4.8cm, 很少有如此巨大的左房黏液瘤的报告病例,几乎与正常成人心脏大小相等,可能与病程长,无恶变及无严重并发症有关。(3)全心功能不全:左房黏液瘤巨大,舒张期瘤体可凸入二尖瓣口处,致使左心室充盈不足,左心房容量负荷过重,久之形成肺动脉高压,肺淤血,有诱因时出现急性左心衰表现如端坐呼吸;而持久的肺动脉高压使肺循环阻力增高,右心室压力负荷过高而右心衰,表现为肝肿大,肝颈静脉反流征(+),双下肢轻度压陷性水肿。(4)心房纤颤:左房黏液瘤致心房纤颤者很少见[3],而该患者出现心房纤颤可能与肿瘤巨大,严重影响心肌收缩舒张的协调性,长期的肺动脉高压致右心负荷过重,心肌缺血缺氧,心功能不全等因素所致,而心房纤颤的出现则增加了栓塞的风险。(5)10年前发生脑栓塞:患者左房黏液瘤病史可能更长,脑栓塞可能为该患者左房黏液瘤的首发表现,当时出现昏迷,偏瘫等症状为瘤体组织或附着的血栓脱落而引发脑栓塞。
巨大左房黏液瘤临床较为少见,致心房纤颤者则更罕见,国内很少有病例报道,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通过该报道,提醒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尤其是青年,女性患者注意与风心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鉴别,应综合分析病史,临床特征及相关检查,避免延误诊断。该病易发生猝死,一旦确诊为心脏黏液瘤应尽早寻求手术治疗,以免病情进展及猝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心脏病学新理论与新技术[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0:498-502.
[2] 李玉林,唐建武,等.病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社,2005:153-154.
[3] 吴在德,吴肇汉,等.外科学[M].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社,2003:4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