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调动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感官,而且能使讲授内容化静为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变,教学气氛变得生动活泼。多媒体正逐步成为小学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被广大语文教师接受并熟练掌握、运用。笔者针对在语文课堂上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推动有效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与研究,总结形成了“慎用”、“巧用”、“精用”、“善用”、“活用”的“五用”原则。
一、“慎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效激发兴趣
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享受和快乐,引导学生向往语文,这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然而学生对新颖独特的事物探究是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多媒体是课堂教学中信息的载体,它不仅可以传递教学内容,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还能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但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采用多媒体导课,要针对不同的文章,“因文而异,谨慎运用”,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使课堂失去了语文味,失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意义。
曾经听过一年级的一节课《荷叶圆圆》,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们互动交流,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读文识字个个投入,动画演示、图文学习环环相扣,教学效果很突出。可是在老师激情教授完课文后却播放了一段《荷塘月色》的歌曲,并让学生试着跟唱,一下子打破了刚才建立起来的这种和谐的师生学习氛围,学生们断断续续地跟唱,或嘻哈打趣,或眉头微蹙,游离于书本之外,有些成人化的歌曲冲淡了本来充满童真童趣的语文课堂。
多媒体的运用在语文课堂只是手段而不是主宰,语文教师不能成为“鼠标”,承担“点击者”的身份,忽略了“点拨者”的再造。精化多媒体资源,优化课堂效率,将直观的感受与文本结合,在多媒体的“精用”与文本的“精读”上下足工夫,语文课堂才能彰显独特的魅力。故在相关环节,笔者还是提倡慎思慎用,避免画蛇添足的使用,使课堂陷入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二、“巧用”——多媒体激活教法,转变教师角色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文本语文教师必须进行深入研究,在深挖情感因素的基础上,重点设计教学时抓住语言训练,以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的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有效地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多媒体资源的巧用,提供给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情感信息。
在设计《老人与海鸥》一课中海鸥送别老人的教学情景时,为了使学生进一步领会海鸥对老人的深深眷恋之情,可先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看到的为亲人守灵情景,再出示多媒体海鸥为老人守灵的画面,并配乐渲染:现在的翠湖畔,只有这张照片,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前来为他送行的儿女们……请学生想象说话:此时此刻,你就是这洁白的海鸥,你会对老人说什么?最后请学生缓缓起立,一起加入送行海鸥的队伍!同时触摸电子白版切换到对应文章中的段落,师生一起配乐朗读。学生们完全沉浸在大提琴演奏《殇》的悲伤乐曲声中,通过在品读语言文字中走几个来回,在画面和音乐渲染下领悟海鸥和老人之间的这段感人至深的亲情。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面对信息化的社会,教育必须作出一种选择,作出一种变革,教育要由原来的“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在激活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教师的角色方面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见,“巧用”多媒体,贵在一个“巧”字。根据不同的教材、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巧妙地选择适合的声音、图像资料辅助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三、“精用”——多媒体突破难点,发展学生思维
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多媒体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多媒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功能。通过直观、生动、形象的感官刺激,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全方位感知大量的信息,激活学习内因。多媒体为语文的难点教学突破起到了重要作用。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阅读,重现圆明园昔日的圣境,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恨,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爱,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明园的布局结构、宏伟建筑、奇珍异宝,采用了在电子白版上使用幕布遮挡、图片切换的手段,根据学生的解读随机出示相关画面,把阅读、想象、感悟结合,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壮观辉煌。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在重点段体会圆明园的毁灭环节,加强对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的感受,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圆明园今昔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上一次无法估量的损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的运用,学生在一次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中,心灵受到了震撼。在潜移默化中教学难点得以突破,有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可见,通过多媒体提供生动逼真和直观形象的动态图像,伴随动听优美的音乐,既能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又可将学生带进愉快的学习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成功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四、“善用”——多媒体夯实基础,玩转识字教学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学要灵活运用“音、形、义”三步走教学方法,以提高识字效率。强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运用多媒体激活识字写字教学,将生字的音、形、义在语言文字的有效训练中得以融为一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识字效果。
为了改变识字教学形式,我在运用多媒体电子白板上尝试创新识字教学方法,突破传统读写的组织形式,通过设计识字教学的坡度和训练方法,采取随文识字,并读、议、学、玩相结合形式来组织教学。如,《搭石》一课中写“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句中的“伏”字是教学重点。白版先展示构字的结构,再演示其字形的变化,通过多媒体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演化过程,同时邀请学生演年轻人伏下身子背着老人走搭石的情景,让学生领会到:年轻人的腰弯得那样恭敬,是那么心甘情愿啊!
一个“伏”字多样化的訓练,不仅让学生认清了字的音与形,更明了了字义,还体会了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利用白版技术玩转识字教学,结合文本在学中玩,玩中学,改变了以往孤立识字的传统教学,是一次全新挑战。
五、“活用”——多媒体设计板书,有效疏理文本
在多媒体时代,语文教师将告别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黑底白字的单调板书,取而代之的是电子白版动态多维板书,将绘画、文字、音乐按照自己的喜好、文章的条理随性添加、摆放,进行创意板书,增强了板书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教学《颐和园》一课,学生在一节课的品读感悟中了解了颐和园的美景和作者的游览顺序,在结课的时候,利用电子白版出示颐和园平面示意图,请学生在示意图上板书,可板书景点名称和游览顺序(箭头直接在白版上标注),也可以在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旁写上“游园题词”,或是从图片库中找到颐和园其它景点贴图在白版留白处……个性化的板书设计呈现了语文课堂的灵动,让结课的板书设计不再只是老师的专利,不再只是粉笔的天下。学生们用小手在白版上轻轻一划,微微一触即可完成,白版成了流动的鲜活课堂。
综上所述,多媒体为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学互动平台,借助这一平台,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更新,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同时,多媒体作为一种教辅手段,不能错用和滥用,要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中师与生、文与生、教材与多媒体之间的关系,才能呈现灵活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