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背影”转过身来

2014-04-29 14:29何国栋王重秀
新课程学习·下 2014年3期
关键词:朱自清背影散文

何国栋 王重秀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背影》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不再继续上一单元的“秋日撷英”,而选择了清新而又充满着情意的亲情文章。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代表作,首先,朱自清本人的人格魅力。对祖国深沉的爱,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对侵略者的切齿痛恨,为抗战的胜利高歌等等,其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给人们永不磨灭的背影。其次,作品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后,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背影》凝练的结构,传神的工笔描写方式,真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永远是文人学者笔下解读的热点。《背影》写于1925年,这个时期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成熟期。

2.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大多数。作为正在享受着父母关爱的“掌上宝”,他们学习这篇文章,也一定能触动其情感,在心里泛起阵阵涟漪……我对课堂教学效益的肤浅体会是:课堂教学应该有良好的效果,给学生有益的思考和启发,教有良方,学有收获。而对《背影》的教学探究,正好能体现出这样的价值。

二、教学目的

1.希望学生能够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浓浓父子情意,在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感情。

2.这是一篇有着较强叙事性质的散文。在学习本文的過程中,应当着重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在内容的具体学习上,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3.在该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教学,聚焦其中深切父爱,促进学生对于自身高尚情操的提升。

三、课前准备及教学思路

朱自清作为我国的现代作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查找关于朱自清和《背影》一文的相关资料。在初步了解朱自清的基础上,预先通读课文,领会其中的情感,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情感。也可选读一些类似的文章。

四、教学步骤

1.闻弦通雅意

让学生朗读查找到的关于朱自清的资料: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有《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

作者曾经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写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2.师生交流,整体概括

思考问题。

师:本文主要叙述了一个什么事件?

生:父亲买橘送别儿子。

师:文章共叙述了几次背影?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生:一共四次背影。第一次,“开篇提到背影”,点明主题,同时也为下文叙述做了感情铺垫;第二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作者用白描的手法详细地再现了父亲的“背影”,以至于这“背影”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脑海中,也印在了千万读者的心中;第三次,“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离别时刻,作者对父亲产生了怀念之情;第四次,“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作者的头脑中再次浮现出了在车站送别时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身影,又一次点明主题,首尾呼应,同时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思念,文止而情未尽。

师:文中共叙述了几次流泪?你能根据作者这几次流泪描述一下作者当时的想法吗?

生:四次流泪,除了第一次是和父亲见面,在父亲的面前“簌簌地流下眼泪”,其余三次都是伴随着父亲的“背影”。没有经过太多离别的学生不能感知到亲人离别时的那种伤感,特别是在亲人送别时,只有在亲人转身的一瞬间才有一种深深的伤感。当再次看见亲人的“一纸”“一字”时,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不觉又“泪湿襟衫”。作者四次流泪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一次一次地叩击着读者的心,引起无数相似经历的人的同感。

师:读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不得不对天下父母心感慨一句!天底下的父母无论如何的忙碌,儿女永远是他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不忍心让儿女受到一丁点伤害。即使忙里忙外,没有得到一句感谢的话也甘之如饴。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关心自己的父母,日后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五、案例反思

1.教学探讨与反思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大多却认为理所当然,很少能真切地体验到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多加强感情渲染的力度。

2.自身启示与体会

《背影》感人至深的“亲子之情”“爱父之心”,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家风”和“美德”。亲子之情中包含着“仁慈”和“责任”,“爱父之心”中包含着“尊敬”和“感恩”。“仁慈”“责任”“尊敬”“感恩”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我们中国人世代相传的“人生准则”。把文质兼美的文章当作“政治读物”来挑剔,把现代“经典”用当下的交通“规则”来衡量,把我们民族的精华用“时髦的洋理论”来践踏,所有这些,都是对名家名著的亵渎。自1930年以来,在语文课本中口碑甚佳的《背影》似乎风光不再,这或许是当今某种世风的一个映照。而认真阅读并正确解析《背影》,关注和思考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新教育理念渐行渐远的《背影》现象,除了能欣赏到朱自清精湛的散文艺术,相信还会对弘扬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升华我们的人生准则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单位 何国栋: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二中学 王重秀: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东街小学)

猜你喜欢
朱自清背影散文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两个背影
背影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背影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