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云
摘 要: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外来文化的冲击,苏州评弹赖以生存的生活、文化环境发生了改变,这也导致了演员后继乏人、听众群体老龄化、演出场所逐年减少、演出书目陈旧等,严重地影响了评弹艺术的发展与传承。虽然苏州市政府给予苏州评弹大力支持,并提出了一个指导思想、五项工作措施和两项保障措施,以及健全、完善苏州评弹
艺术传承、发展的保障体系等,但在新形势下苏州评弹艺术的传承与保护还有待大力加强。
关键词:评弹艺术 现状困境 继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3-042-01
中国是诗的国家,江南是诗的国度。多少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多少艺术瑰宝。不论是李白、杜甫、还是白居易、苏轼,文人笔下的多少诗篇广为传唱。评弹艺术精巧活泼,广大观众被特色的艺术技巧所吸引。? 苏州评弹是江南的艺术奇葩,数百年来,它一之繁衍下来,在吴语地区生了根,这绝不是偶然。评弹,它是一种专业化的说唱文学,历史悠久。
一、评弹的起源与发展
评弹,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南词,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是一门古老、优美的说唱艺术。 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评话和弹词均以说表细腻见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弹词用吴音演唱,弦琶琮铮,十分悦耳。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发展,曲调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近40多年来,评弹从内容到形式推陈出新,传统书目得到整理提高,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书目陆续涌现,中篇和短篇等新的演出形式日臻完善。2006年5月,评弹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正式确定了其“国之瑰宝”的法定地位。然而虽然政府加大了支持力度,并给予实质性的优惠政策且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但是我们还是无法回避摆在面前的事实:现代化的冲击、丰富的电视节目和现代人的生化方式,使得评弹和许多传统的民族的表演艺术渐见式微,当今评弹观众日趋减少,新听众和青年听众更为希缺,江浙沪满二百人以上的评弹书场少得可怜,原先一大批被评弹艺术魅力所折服的老听众与当今评弹渐离渐远,甚至于很少涉足评弹书场。关键是:评弹的生命在萎缩,我们如何去挽救并要使之重新崛起发展?
二、评弹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要发展,首先要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创新,对评弹而言尤其如此。评弹艺术的发展,要继承老一辈的思想品格、流派特点和审美修养。“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既是自然规律,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曲种要生存要发展,如果单纯地为吃饭去改革一些制度是行不通的。陈云同志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指示我们要“出人出书走正路”,其中出人是最为关键的,也是起主导作用的。没有了人才,也就不会出好作品。从那时起,苏州市的相关艺术领导着手实施“一手抓人才培养、一手抓作品创作”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并不断完善效益分配制度。从专业剧团——苏州市评弹团开始着手:要出人才首先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团领导把占全团演职员90%以上的中青年演员分成三个梯队,有计划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对具有20年左右艺龄的中青年尖子,除了完成长篇演出场次外,组织专业创作人员为他们量身定做写本子,聘请老艺术家进行指导。对年龄在25至30岁左右的第二梯队演员,鼓励他们多演出,并为他们举办学习班和进修班。通过观摩、教学和排练中篇及精品名段名曲,全面提高他们的基本功。近两年,为了推出进步较快的第二梯队演员,团领导又分别给他们举办了个人演出专场。第三梯队是指刚从评弹学校毕业进团不久的实习演员。首先为他们解决拜师学习长篇和演出拼档等问题,根据他们不同的情况来选择老师和书目,同时在经济上给予扶持。艺术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创新是传承的延续,是艺术的灵魂,更是人民群众与时代的要求。苏州市评弹团在传承与创新上两条腿走路,踏踏实实,辛勤耕耘,可喜可贺。
作为评弹科班出身的本人,又是那么热爱民族文化和从事文化职业的工作者,与其坐视叹息一株璀璨的艺术生命之树渐渐地枯竭,甚至变成仅供参观展览的沉睡的“木乃伊”而袖手旁观,倒不如斗膽提出以下几点愚思拙见:
1)在尽量保持评弹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就其演出方式和说唱内容增加现代化的“营养”,使之不失“原汁原味”,又见锦上添花,首先在音乐上进行改革:
2)采用多媒体技术,配合曲目内容,制作舞台背景画面,只要取材衬托得当,起到“绿叶”作用就能使说唱内容更有立体感,演出效果具有时代感。
3)如果将以上两点结合,那么势必会产生连锁现象:首先能吸引当代文学家、音乐家的加入,创作出耳目一新的评弹书目,而后以新的说唱内容和新的演出方式逐渐吸引新老观众层面。
和评弹一样出生于苏州,也曾一样陷入过窘境的昆剧,由于勇敢地进行了创新:那一部青春版的《牡丹亭》,戏装依旧古老,词曲依旧古老,只是融入了现代化的元素,却使其观众迅速年轻化。这一举措似乎成为昆曲回生的灵丹妙剂。那么评弹也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以其充沛的生命力,在传承的基础上,借助现代高科技,注入新的灵动,加以新的创作,从而使之走出沙漠,从容走进艺术生命中的又一个春天。
苏州自古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苏州人上善若水的大爱、柔情似水的缠绵和水滴石穿的坚韧。千百年来,小巷深院、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的古城格局,又使苏州人的性格变得锐思善变、纤细敏感,这也就自然催生了清丽婉约、雅俗共赏的苏州评弹。悠悠历史,纤纤回味;千回百转,花开花落;艺苑奇葩,依然楚楚......
适者生存是永恒的规律,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我想,只有“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执着开拓创造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现代元素融为一体的捷径,古韵今风、和谐发展、创新理念、承前启后、居安思危、戒骄戒躁,自觉投身于培育和构建积极平衡的苏州评弹文化生态的科学实践中,趁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机遇,为更好地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好我们的评弹艺术,一个全新的评弹《青春版》之呈现必将为期不远,为打造“文化苏州”、建设“文化强市”奉献出我们的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