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例涎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分析

2014-04-29 00:44马德庆曹慧张永生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涎腺免疫组化

马德庆 曹慧 张永生

【摘 要】目的: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8例涎腺腺样囊性癌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28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占同期涎腺癌的20.7%,其中筛状型19例,管状型5例,实性型4例。肿瘤成分包括腺上皮、肌上皮、基底样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腺上皮成分表达CK7、CK5/6、CD117,肌上皮成分表达P63、Calponin,基底样细胞表达CK5/6、P63、CD117。结论:涎腺腺样囊性癌是一种具有组织形态学异质性的肿瘤,其腺上皮、肌上皮和基底样细胞成分具有不同的免疫表型,联合应用CK7、CK5/6、CD117、P63和Calponin有助于診断与鉴别诊断。其局部侵袭性强,早期侵犯神经,复发率高,晚期易出现远处转移,治疗手术彻底切除加术后予以放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关键词】涎腺;腺样囊性癌;免疫组化;诊断和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059-02

涎腺腺样囊性癌曾称为圆柱瘤,是口腔颌面部最具有特征性的恶性肿瘤,该肿瘤浸润性强,术后复发、转移率均较高[1]。我们对本院收检的28例涎腺腺样囊性癌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观察,以期对该病的临床发病情况和病理组织学分型、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有着全面的认识,从而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6月-2013年6月东港区人民医院共收检涎腺腺样囊性癌标本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49岁。

1.2 方法

28例涎腺腺样囊性癌标本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抗体选用CK7、CK5/6、CD117、P63、Calponin,购于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采用SP法,操作步骤按S-P即用型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用已知阳性切片做阳性对照,用PBS代替一抗做阴性对照。

2结果

2.1 临床与病理

28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占同期涎腺癌的20.7%,依据新版WHO组织学分类标准将腺样囊性癌分为3种亚型:管状型、筛状型和实体型,本组包括筛状型19例,管状型5例,实性型4例。肿瘤细胞成分包括腺上皮、肌上皮、基底样细胞。

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28例涎腺腺样囊性癌腺上皮成分表达CK7、CK5/6、CD117,肌上皮成分表达P63、Calponin,基底样细胞表达CK5/6、P63、CD117。

3讨论

腺样囊性癌为涎腺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小涎腺,以腭腺为多。发生于大涎腺者,以腮腺为多,其次为颌下腺。男女发病率无大差异,或女性稍多。最多见的年龄是40~60岁。

肿瘤早期以无痛性肿块为多,少数病例在发现时即有疼痛,疼痛性质为间断或持续性。有的疼痛较轻微,有的可剧烈。病程较长,数月或数年。肿块呈结节状,直径多在2-4cm,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多数肿块边界不十分清楚,活动度差,有的较固定且与周围组织有粘连。

腺样囊性癌是一种具有组织形态学异质性的肿瘤,其细胞成分包括腺上皮、肌上皮和基底样细胞,这三种细胞成分在不同肿瘤结构模式中的构成形态变化较大,从而导致形态学的变异及诊断困难[2]。癌细胞多为立方形和多形性,大小较一致,胞质少、淡粉染颗粒状、核仁清楚;后期可以变为扁平、梭形及不规则形,胞浆呈现空泡状、核深染,核仁不明显,一种肿瘤细胞可以处在不同的分化、发育的阶段,但还是经常以某一种结构为主,从而形成了组织学亚型中的筛状、管状和实性型。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组织病理复杂,需与以下肿瘤鉴别:(1)基底细胞腺瘤,肿瘤有包膜,细胞形态单一,由基底样细胞构成,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嗜酸性,排列成实性、梁状、管状和膜性结构,外周细胞呈栅栏状排列,非浸润性生长,用免疫组化检查,可见腺上皮细胞与肌上皮细胞的排列方式在两种肿瘤中不同[3]。(2)涎腺导管癌,瘤细胞体积较大,核深染,呈多形性,常见“粉刺样”结构,即坏死灶规律的位于实性团块中心,不像实性型腺样囊性癌偏向一侧,免疫组化呈腺上皮阳性,而无肌上皮表达。(3)腺肌上皮瘤,形态较单一,有腺上皮和肌上皮有序地组合形成,缺乏基底样细胞,无浸润性生长。

涎腺腺样囊性癌宜侵犯神经,常围绕在神经纤维束周围或侵犯神经束衣。本研究中腺样囊性癌侵袭性强,生物学行为较差,手术治疗以局部大块切除为主,与肿瘤粘连的神经需要一起切除,术后进行辅助放疗。

综上所述,涎腺腺样囊性癌是一种具有组织形态学异质性的肿瘤,其腺上皮、肌上皮和基底样细胞成分具有不同的免疫表型,联合应用CK7、CK5/6、CD117、P63和Calponin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其局部侵袭性强,早期侵犯神经,复发率高,晚期易出现远处转移,治疗手术彻底切除加术后予以放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冯强.涎腺腺样囊性癌36例临床病理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2):1566-1567.

[2] 徐炼,魏兵,步宏,等.乳腺腺样囊性癌18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2,28(7):717-721.

[3] 刘宝珠,张振江,陈红,等.口咽腺样囊性癌8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7):1728.

猜你喜欢
涎腺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CT灌注成像在涎腺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质量控制问题分析与对策
子宫瘢痕妊娠的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分析
涎腺干细胞在放射性口干症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头颈部肿瘤放射性口干及涎腺功能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PLAG1在涎腺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