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博语料库的网络新词变异研究

2014-04-29 06:27郭欣
青年文学家 2014年30期
关键词:转喻开放微博

摘 要:随着当前时讯交际工具的发展,QQ、微博、微信等通讯手段已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人们在上面发表自己的动态,吸引别人的关注。基于这种全新的网络平台,产生了一种新式的语言——网络语言。本文研究的就是网络语言中的一种,微博网络语言。

关键词:微博;语言变体;开放;创新;转喻

作者简介: 郭欣,专业年级:硕士三年级;学校:武汉大学。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1

自2009年8月,中国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后,微博已成为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交际媒介。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便已达到5.36亿,这说明在中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有微博。时讯性、开放性、交互性、原创性,众多大v在微博里面发文立说、征讨对骂,众多粉丝在旁摇旗助阵,短短的140个字,却包含着全中国、全世界最新发生的事。如今的新词新语,也多能从微博中找到出处。比如说最近新出的“不明觉厉”、“累觉不爱”、“男默女泪”、“人艰不拆”等词语就出自一位上海网友在2013年7月在微博上发的一篇扫盲科普帖。此贴发布后,迅速在微博上爆红。时隔一个月后,这些词语就登上了百度百科。可见这些词语在当时的热度与关注度,由此也可以看出微博的传播速度与普及力度的强大性。

强大的微博资源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微博中的自创语言得到了各方力量的支持与使用,在娱乐性和求新性的引导下,广大网民创造了许多异于常规语言的语言变体。这些语言是当之无愧的网络词语,是语言变体中的重要部分。但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基础的发展、科学技术手段的推陈出新,语言系统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任何语言都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没有语言变异就不会有语言的发展。

一、网络新词的语义变异规律

(一) 词义范围变化

汉语新词的词义范围呈现扩大化的趋势。请看下文的句子:

(1) 哥这星期真是造孽,唯一上微博的机会还是高考报名!

(2) 看姐把它踩出翔!

(3) 我不甘沉寂,更不甘成为打酱油的人!

哥、姐本義是指长辈,但语义泛化过程中,哥姐的意义不断扩大,由“长辈”变为了“自己”的代名词。本该是严肃的长辈形象变为了“自己”的代称,给平淡的句子增添了许多乐趣。例3中,“打酱油”本指一项非常平常的行为,但是自从08年之后,这个词语频频出现。相传是出自一位广东的市民,在广州电视台采访他对艳照门的看法时,这位市民说道:“关我鸟事,我出来买酱油的。”从此之后,“打酱油”便被加上了“莫谈国事、路过、飘走”等意思。在不想谈论或是不方便谈论自己的意见时,“打酱油”就成了很好的回避语①。

(二) 感情色彩变异

感情色彩的变异是微博语言变异的显著特点。网络文化的“恶搞”也多源于感情色彩的变异。

(4)为什么放弃治疗!

(5)还学呢,那么多圣女哪来的啊?还不都是想得太多挑的太多。

若是因经济实力等原因而被迫放弃治疗本该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随着使用者和使用对象的改变,这个短语已经变成了一句调侃。圣女,在这个普遍晚婚的时代,女人显然更受到世人的关注,甚至有时候是不怀好意的关注。②

(三)谐音变异

(6)你的智商另我很捉急!

(7)我稀饭你

语言的音义搭配遵循的是约定俗成的原则,一旦约定俗成后,人们交际就必须遵循这个规则,否则就会造成信息交流受阻。网络中盛行的某些词语则故意通过谐音的方式把习成的音义组合别解为新的语义。如“没有”成了“木有”,“着急”成了“捉急”,“喜欢”成了“稀饭”,“这样子”成了“这样子”,“有病”成了“油饼”,“版主”成了“班主”、“斑竹”、“板猪”等等。

二、语言变异的原因

“语言观念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观念在语言问题上的具体体现”。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体现了网民们的语言开放意识、语言效率意识、语言创新意识。

(一) 语言开放意识

据调查,在中国网民中30岁以下的约占80%,中专以上学历的占80%。这些数字都表明中国的网名呈年轻化、高知化状态。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量外来事物涌入,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急剧的发生改变。种种外在环境,决定了年轻人是“改革”和“开放”的。他们最先和最多地接受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最喜欢多元文化的杂交;更为理性地认识到与世界文化融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语言的使用方式可说是 “不拘一格”。这种非传统的语言使用方式,凝聚着语用者拓展网络交际表达形式,“一切为我所用”的创造心智,体现了多方式全方位的语言开放意识。

(二) 语言创新意识

在整个社会的语言生活中,青年人最富语言的创新精神。微博语言的出现很好地体现了青年人的语言创新精神。可以这样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微博语言”,微博语言是语言创新的产物。在微博发文过程中,变异是创新的主要手段。变异是和规范相对立相对应的,微博语词总是伴随着对现有的语言规范的突破而产生的。比如说“智捉”这个词,就是经过几次变异才产生的新词。从“着急”经过多音字的谐音转化变为了“捉急”,再从“捉急”细化为你的智商令我很捉急,由此“智捉”这个词便产生了。

参考文献:

[1]沈颖.基于微博语料库的网络新词语义变异现象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4).

[2]高阳.网络流行语中词语变异现象初探[J].语言文字,2008,(6).

[3]成蕾.网络流行语[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许钟宁.网络词语变异的语言文化解析[J].修辞学习,2004.

猜你喜欢
转喻开放微博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
基于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认知的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研究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苹果软件更“开放”更“中国”
浅谈微博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