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于兵
摘 要:关注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关注未来。学校肩负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使命,加强班级文化活动建设、加强心理疏导、增强学生自信心,既是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举措,更是促进教育和谐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催化剂。
关键词:未成年人; 思想; 道德; 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045-001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是古训,同时也是告诫我们: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关注未来,关注祖国的明天,就是关注民族的强盛和祖国的富强。
学校作为教育、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自然肩负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使命。笔者从事班主任工作20多年,丰富的经历使自己充分认识到:加强班级文化活动建设与学生心理疏导,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班级文化活动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根本保证
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可以影响未成年人的思想和价值取向,直接关系未成年人的一生发展。
(一)改变评价标准,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关键
1.树立教师及学生的“多元成功观”,改变评价标准,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可以有效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树立教师及学生的“多元成功观”,首先要承认学生是存在差別的,降低教育的功利性目标,实行差别教育和兴趣特长教育;降低对智商的要求,加强情商的重视和发展。其次各方面要改变评价体系,变一元评价为多元评价。不要总是用升学率、重点本科等单一指标评价教师与学生,而是用学生“发展指数”和“和谐快乐指数”来评价教师与学生。教师的责任就是让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要让学生在离开学校时都能带着一份收获、一份成功、一份向往与留恋。如果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快乐的生活,不危害社会,并快乐地享受他们目前所从事的工作,谁能说“造原子弹的”和“卖茶叶蛋的”不都是教育的成功呢?
2.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使学生感到自己是演员,而不是看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主宰”的角色,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真诚帮助学生度过学习难关,给学生以自信。在教学过程中应切实把握好“起点要低、训练要实、要求要严、方法要科学”的教育思想,给差生以机会,给优生以跳板,注重课堂的拓展延伸,使学生人人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加强班级文化活动建设,并有计划、针对性地为学生缓解学习压力,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催化剂
学生的“思想问题”既然多源于厌学所引起,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感受到压力与乐趣同在,让学生在乐趣中将压力转变为动力,近20多年来,笔者在班级管理中一直坚持以下做法;
1.每天都安排一次活动,或故事讲述,或游戏,或影片欣赏等,让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缓解一下压力,加强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与合作,寓教于乐,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并不枯燥,而且可以吸引原来有不良嗜好,如网络成瘾的学生回归集体。
2.利用节日和大型活动之际,举办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思想教育。但在组织这些活动时,特别要注意不能流于形式和落于俗套,要有新意。
如裴圩中学在2013年举办迎国庆秋季田径运动会时,独创新意,搞了规模盛大的开幕式,各班级自带标语、彩旗、横幅盛装入场,学校还放飞了300只和平鸽、500只气球,一时间让学生的心里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的确美好,不约而同地在观后感中写道:今天裴中给我快乐,明天我给裴中增光!
3.适时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笔者常组织班级学生参与学校食堂工作,通过和面体验馒头加工的艰辛,通过炒菜体验饭菜制作的复杂,逐渐积累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父母的情感,感悟父母的恩情,对生活、对社会的热爱,对学生的心灵起到了净化和洗涤的作用,唤起学生对社会的责任。
二、加强学生心理疏导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保证
学生的思想问题在早期多是轻微的心理障碍问题,如果不早加重视,则会导致部分学生的轻微心理障碍问题最终转化为思想道德问题。如果教育者能及时加以疏导,就会柳暗花明。
在管理中,孤儿、离异、残疾、亲属中有犯罪史的、留守的学生大多内向,内心对情感高度依赖又高度敏感,不善与人交流,自卑感强,感情脆弱,甚至有的对社会还抱有敌视态度。笔者在管理班级时,多年坚持的做法是:
1.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经常找这些学生谈心,上课时经常提问,在排座位时将这些学生排在较好的位置上,以避免刺激其敏感的内心。在生活上主动关心这些学生,通过给孩子过集体生日、做孩子的“留守爸爸”、陪护生病的孩子、为孤儿或贫困孩子添置衣物等方式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心里。
2.在班级活动中多鼓励这些学生参加,在他们表现过程中经常给以表扬,以避免他们的离群封闭独处。经常安排班级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不露痕迹地去帮助这些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他们的自卑心理,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3.建立亲情热线,让孩子和在外打工的父母常沟通交流,或坚持每个月给这些学生或他们的亲友打一次电话,表扬他们在学校取得的各类成绩,或不定期组织几个学生利用星期日去这些学生家玩,让他们感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友爱和关怀。
4.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一般对自己都很失望,学生一旦对自己表示失望,就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对他们的心理疏导一是降低考核标准和测试难度,让他们看到进步的希望,增强自信心;二是引导学生正确与人相比,正确看待分数,让他们充分看到自身的长处和优势智能,克服自卑心理,扬长避短,充分发展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带着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和追求。作为教育者,只要能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学校、家庭、社会对他们的爱,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他也会在将来爱这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