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庆鎏嘉码头商业街方案”谈如何运用中国近代建筑语言营造现代风情商业街

2014-04-29 04:11:55邱晨
中华民居·学术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商业街城市传统文化

邱晨

摘 要:中国近代建筑,产生在中国刚刚破除封建体制、进入半封建半資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城市建设走向西方历史建筑语言照搬和现代建筑设计实践的混合模式。然而,虽然西方文化对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冲击很大,但在同时期,中国大部分内陆城市,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合理继承与有限延续还是存在的,这些使用“中国元素”的旧建筑残存至今,于是就有了现在大家总结出的“民国风”—这一特别的中国近代建筑立面风格。

近几年国内新建筑设计大量使用这种立面风格,用以营造各类型公共建筑的时候,往往着重体现的都是对“民国”这两个字眼的演绎,而忽略了本地域的民族文化,过于官式,缺乏民宅的味道,不能全面的涵盖中国近代建筑的独有风采及历史特点。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城市历史文貌的研究更广泛展开,对城市历史全面尊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具体体现也突破了保护现存、复制民国风这些简单的模式,原地扩建——甚至是异地重建,都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如若再混合地域民族风情建筑立面元素,则更能全面的体现“中国近代”这一历史时期的建筑语言精髓。

关键词:民国风;商业街;传统文化;城市·记忆

引 言

本文主要探讨的主题,正是源自于对“重庆鎏嘉码头”(以下简称引述项目)民族风情商业街的设计中,全面运用“中国近代建筑语言”的论述和总结。

1 引述项目总体论述

1.1 项目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资商业建筑开发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自发改建至有组织的商业开发,零散生活需求配套至大型商业综合体等多类型的发展阶段,日趋成熟和大型化。但随着国际设计机构的逐步介入,设计手法也越来越趋于国际化,非地域化,对城市历史、旧有文化乃至民族文化越来越忽略,甚至丧失。

直至最近几年,当成功的“古街商业化改建”案例一个个出现后,大家对具有中国近代民族文化特色的风情商业建筑,越来越感兴趣。因为,它们不仅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消费场所,更成为城市的“新名片”。

而本文论述的重庆鎏嘉码头商业街,既不是对项目用地旧有建筑的改扩建,也不是照搬历史建筑原貌重建,而是使用了富含地域文化的立面风格,糅合在以中国近代建筑风格为主调的立面语言里,以达到对城市印记进行拓扑,进而唤醒“城市集体怀旧情结”的目的。

1.2 项目选址

重庆,别称山城、渝都、雾都、桥都,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11年国务院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把重庆定位建设国际大都市。在此时代背景下,重庆鎏嘉码头商业街选址于重庆江北区滨江路刘家台片区兴建,该片区面朝嘉陵江,东靠江北CBD,紧邻黄花园大桥,与繁华的渝中半岛商业区隔江相望,交通便利,地势优越。

未来,结合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珠江太阳城”一、二期居住小区,本片区将成为集居住、办公、购物、观景、休闲为一体的新都市地标。

1.3 项目设计目标

1.3.1 功能目标

A区主要功能为办公、超市、餐饮、休闲娱乐等,主要为区域发展补充商业配套。

B区主要功能为特色酒店、会所、餐饮、品牌主力店等,致力于打造成较高端的租售物业,以展现珠江实业的品牌实力。

1.3.2 文化目标

作为一个建筑组群,最终能够体现它所处的城市的现状与历史,体现城市建设附加值产品——城市文化精神,是本案的文化目标。

1.3.3 地标性

建筑组群临江,因而在江对岸——渝中区望过来,应具有显著的识别性;在建筑近左,也应具有不一样的符号感。

2 “中国近代建筑语言”在引述项目中的运用

暨重庆鎏嘉码头商业街立面设计手段及平面布局方法

2.1 A区

A区使用地方建筑特色的门头及山墙面作为1~2层立面元素,而主立面2~5层则采用现代手法,新旧语言在2层立面交叉,产生时差的冲击,似乎下面的“旧建筑”就像一棵棵老树,而上面的“新建筑”则像新芽一般,长在老树上面,“老树新芽”——时尚中展现历久弥新(如图1)。

建筑的内在功能,也因需要照顾整体立面风格,分区设置。首先,将A区的配套餐饮布置在1~2层,以呼应“旧建筑语言”。在更接近人体的尺度空间里,让顾客身临其境,在休闲用餐的同时品味建筑的独特语言;其次,将办公及电影院等休闲娱乐功能,布置在3~5层,迎合该部分特有的功能性,布置较大空间以发挥该部分立面现代建筑语言的优势;最后,将超市等大空间物业布置在地下室空间,以不影响地上立面的组织。

由于A区建筑功能较多,沿街长度过长,所以在A区中段打开缺口,组织消防通道和人行过道,对A区背后现存的商业街提供商业价值的延续,也有很大帮助。而从立面设计上来说,打开缺口不仅减弱了过长的立面带来的单调,另一个作用是,可以利用地势的高差,组织一个具有山城特色的“街巷”,穿插进这个缺口,使沿街立面变得更加立体、生动。

2.2 B区

B区主打巴蜀民风和民国风的结合(如图2)。在细节上,建筑上部运用具有巴蜀传统建筑风格的细部,如石板瓦坡屋顶、木桁架山花、大挑檐木屋檐、吊脚楼式的阳台、石刻匾额、红灯笼等等等等,建筑下部运用具有民国风情的建筑材料和细部,如简化欧式壁柱、压顶线脚、青灰砖山墙、连续落地拱窗、铁艺栏杆阳台、布艺广告雨搭等等。多种中国近代建筑元素,混合在一起,共同形成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建筑风格。

而地势的高差也为商业街的空间组织灵活多变提供了有趣的前提,整块B区用地前后高差9米多,不仅可以组织临江商业一层、内街商业二层双首层入户,甚至最后一排的特色酒店也可以凌驾在二层商业的屋面上,做为入户首层。而内街商业的3~4层则利用内部串接的环廊、开放楼梯、自动扶梯形成最快到达路径,与A区之间也可以利用廊桥作为联系,以拉动AB区的人气互动。

立面及平面设计总结:将传统文化符号作为现代建筑的一种表达方式,使历史文化风貌片段融入到现代建筑的立面中,在同一组立面中呈现历史的、民族的、现代的等多种语言符号,同时应用拼贴手法把这些符号捏合在一起,从而让整体建筑呈现出从历史到现实,再到未来不断生长的动态趋势。而平面的布局则因势利导,以偏重风格和保证商业氛围为出发点进行设计。

2.3 人文作用及商业价值

从人文角度讲:虽然由于年龄的不同,各消费阶层的感应可能不尽相同,但随着各种年代的城市符号不断的闪现,总是能对早已看惯冰冷重复、缺乏地域性城市建筑的人们,产生不一样的感触,也许不能“共鸣”,但必然能“触景生情”,慢慢的融入其中,留恋忘返。

从商业角度讲:将落地建筑定义为本土的,升起来的是现代的,让现代的、新建的东西好似坐落在旧有的、已经被认知的东西上面,才能吸引城市老住户,这样才能消弱新建筑对城市人群的距离感,能用最快的速度产生商业效应,减少新生商业热身的时间。

3 引述项目设计感受和期许

初入这一片区,首先印入眼帘的是高大的A区建筑群。其上部是巨大中式隔窗组成的写字楼幕墙结构,中部是有如流水波纹一般的商业幕墙,底部是生长于地面的复古风格——有民国风的壁柱和大橱窗,也有拥有浓厚巴蜀风的精致门头。好似一片城市的新生建筑物,建设在一条本来就存在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情古街上。其中表达的寓意,无不充满着怀旧和对城市文脉的追溯。

沿着江北滨江路,一路西行,跨过一条区间路,就能轻松步入B区风情商业街——丰富而连续变化的“旧城小街”。走进这一区域,你会发现这里的商业内街,不仅延续着A区裙房的立面风格,还结合地形的高差而产生高低错落的街道与广场。近人尺度的窄巷、忽而打开的“平坝”,皆赋予商业街以山城古镇的情趣和玩味。

当慢慢步出商业街,回转在新城市的现代化街道旁,再看看本文引述项目,无不散发出对城市历史的无声尊重,默默地展示着时间留给重庆的浓重记忆。

4 结束结

总得来说“中国近代建筑语言”在引述项目中的运用,不是简单地在此案中展现某个时代的建筑风格,也不希望成为某一特定年代的特有名片。更多的表述和诉求,是为了在当下城市大拆大建的风潮下,为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保留一些城市记忆。其中,你能看到些许民国旧风,些许巴蜀民风,当然,为了揉和诸多元素,也加入了各种新型材料和技术手法——从而产生这一拥有复古情结的现代时尚风格。根据功能和位置的不同,各種充满个性的时代标签,在“中国近代建筑语言”的基调下,共同发挥着对“风情商业街”的包装作用。而建筑语言的运用,不仅仅给人们带来的是建筑工艺上的视觉冲击,更多的是对城市记忆的呼唤。

参考文献

[1]胡道修.《重庆历史文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8-01.

[2]周洁.《商业建筑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2-01.

猜你喜欢
商业街城市传统文化
成都市商业街船棺与古蜀水文化
天府新论(2024年2期)2024-03-14 09:38:14
浅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商业街区改造
城市配网建设探析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3: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