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四大声腔和地方剧种的形成

2014-04-29 02:16郭鑫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弋阳腔高腔梆子

郭鑫

【摘 要】文章分析了我国清代戏曲的四大声腔,并对地方戏曲剧种的形成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戏曲;四大声腔;地方剧种

清代扬州和北京是南北两个戏曲中心。清代中叶,江南一带商业繁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江浙官商为了“迎驾”,扬州便成为剧种集中的地方。并分“雅”、“花”两部,“雅部”指昆曲,“花部”指各地方戏,有弋阳腔、京腔、秦腔、梆子腔、二黄腔、罗罗腔等。“花”、“雅”两部虽然分立,但却使各戏曲剧种之间得到交流。北京是清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乾隆初期,由弋阳腔蜕变的京腔在北京大为流行,同时昆曲亦在北京演出,并兼演京腔,形成“昆弋同班”。到了乾隆四十年左右,由于京腔音调过于嚣杂,观众逐渐对它厌弃,这时秦腔入京,京腔就一蹶不振了。这时京腔的艺人就学唱秦腔,造成“京、秦不分”。但秦腔正在风行之际,清政府却说它太“鄙猥”而下令禁演,这样就形成徽班入京。

徽班是一种包括昆曲、二黄调、秦腔、小调等各种戏曲腔调的混合组织,统名“徽戏”。二黄调是它主要曲调之一,进京后又把原来在京的京腔、秦腔组织进来,即所谓“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两腔”,从而使徽戏的腔调更丰富起来。这样京腔(弋阳腔的后代高腔)、昆曲、秦腔(梆子腔的一种)、二黄(皮黄的一部分)都在北京盛行过,称为清代的四大声腔,兹分述如下:

一、高腔

高腔是明代弋阳腔的后代,它的特点即是不用管弦伴奏的咏唱,并在后台加入“邦腔”。原来声腔体制是曲牌联套,后来弋阳腔变为青阳腔后,出现了“滚唱”,为板腔体的建立具备了条件。高腔还有一个特点是它土生土长,易于同各地语言音调结合,所到之处就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成为当地的剧种。因此高腔的声腔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四川的川剧、湖南的湘剧、祁阳戏、江西的赣剧、广东的粤剧、广西的桂剧、湖北的汉剧中都有高腔,另外江西、河南、湖北的青阳腔等,也是属于高腔系统。

二、昆腔

即明代昆山腔。在明末清初,清王朝夺取了政权,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这时一些有节气的士大夫和文人们对明末统治有所不满,对清朝统治亦不肯屈从,他们借戏曲表现了这种情绪,出现了一些昆曲的优秀剧目。如:孔尙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等。使昆曲得到了新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戏曲音乐家,其中徐大椿(又名徐灵胎)和叶堂对戏曲声腔作了系统的研究。

几百年来昆腔对各剧种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它除了本身作为一个剧种存在外,在赣剧、湘剧、川剧、豫剧、徽剧、柳子戏、莱芜梆子、上堂梆子、山西梆子、章丘梆子等剧种中都有昆曲的声腔。

三、梆子腔

梆子腔产生于山西同州(即今大荔县),盛行于陕甘一带,所以称“秦腔”。以木梆击节而得名。在清代中叶,梆子腔是指昆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而言的,到清末才成为专称。乾隆年间出版的许多梆子腔剧本,还是用长短句的曲牌。大约在十八世纪末,出现了上下句,完全用板腔的变化来演唱,成为完整的板腔音乐体系。这种板腔音乐该与明代以来弋阳腔的“滚唱”很有关系。

现在梆子系统的剧种有:秦腔、晋剧、(即太原梆子,也称山西梆子)河北梆子、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是在当地民间曲调基础上接受了秦腔。蒲州梆子的影响形成。豫剧分豫西调和豫东调两大流派。此外,陕西还有同州梆子,又名东路秦腔。发源于西安东部大荔一带,相传明末就形成了。山西有蒲州梆子,流行于山西南部,又称南路梆子,山西的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河北梆子等都受它影响。在山西还有北路梆子,流行于山西北部,源于蒲州梆子,注重唱工。此外山西还有东路梆子,又叫上党梆子。山东有山东梆子,流行于山东东南部、河南东部及江苏北部。山东另有莱芜梆子,流行于泰安、莱芜一带,腔调包括柳子戏和徽戏,还有章丘梆。

四、皮黄腔

皮黄腔是以西皮与二黄两种戏曲声腔,有许多剧种把西皮和二黄混在一个剧种中演唱。皮黄腔是板腔体,主要为七字句和十字句。板式变化很多,富有表现力,西皮多明朗激越,二黄多深沉。

以上为清代的四大声腔,也有人把吹腔弦索列为一种声腔,但这类声腔多附在某一声腔中,因此这里就不作为清代四大声腔之一。

但是,我国戏曲大量来自民歌、歌舞、说唱,在当地民间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成为许多地方剧种。这类剧种大多形成于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代朝政的腐败,农村民不聊生,这些原在农村逢年过节时业余演唱的农民,把他们的技能组织成戏,由民间艺术基础上发展成为剧种。这类剧种有:

一、从本地民歌、清唱小曲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戏曲的:如山东柳子戏、浙江越剧、甬剧、江苏扬剧、锡剧、上海沪剧等。

二、从民间歌舞发展为戏曲的:如南方各省“采茶戏”、“花鼓戏”、“花灯戏”。北方各省的“秧歌剧”、“二人台”、“二人转”和评剧等。

三、由说唱音乐发展成为戏曲的,如河南曲剧、山东吕剧、东津曲剧以及道情戏等。

此外,在少数民族中也有各自的地方剧种。如流行于西藏及青海、云南、四川部分地区的藏戏(藏族),流行于贵州及广西、湖南一带的侗戏(侗族),流行于广西部分地区的僮戏(僮族),流行于云南部分地区的“吹吹腔”(白族)等。除藏戏等少数剧种运用古老的戏曲腔调外,多数剧种都是在本民族的民歌、歌舞、说唱等民间音乐发展起来的,他们各具本民族的民族色彩。

戏曲的形成,在艺术上从民歌、歌舞、说唱等民间艺术发展外,而各地区人民的经济、生活、风俗、语言的各异则起了很大的内在影响,也就使各剧种风格各异,其中语言又是剧种不同特色的主要因素。音乐的旋律、节奏是语言的扩大,不同地区的语言各有其不同的语调,形成了剧种音乐唱腔的各异,同一个剧目可以在不同剧种演出,表演的形体动作也可以基本相同。然而由于唱腔和念白的不同,使人认识到剧种的区别,而音乐唱腔又更明确地展示了剧种特色,因此有鲜明的剧种特色是戏曲音乐重要的一环,这是戏曲工作者所要牢记的和必须追求的任务。

同一根源的民间音乐分布在不同地区,随着人們生活、语言等影响,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就会分成不同的剧种。前述明清时的弋阳腔、高腔流布各地,就是这样的,再如有的剧种——如昆曲。虽然剧种名称是同一个,实际上分居南北两地后,南昆柔媚纤细,北昆刚健有力,成为南北两大流派;此外还有徽昆、湘昆、川昆等,使昆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同时适应当地人民的生活、语言,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流派。再如京剧,在北京的曾被人称为“京派”,在上海的曾被人称为“海派”,山西梆子亦有中路的晋剧、南路的蒲州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即使豫剧,以洛阳为中心的为“豫西调”,以商丘、开封为中心的豫东调。从而在唱腔及发音上亦有所不同,成为豫剧两个不同流派,这样戏曲就更加丰富多彩起来,形成真正的百花齐放。

从戏曲的发展,使我们看到我国戏曲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既有深厚的传统基础,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宝贵财产。

猜你喜欢
弋阳腔高腔梆子
飞雪漫天
瓯剧高腔与南戏渊源关系考
劫后华夏再杨帆(弋阳腔)
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调查研究
清代戏曲理论批评视野中的“弋阳腔”
《高腔》小说意象叙事与美学意蕴分析
岳西高腔的发展历史述略
弋阳腔
江西省弋阳县弋阳腔初探(下)
公羊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