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浅入深,解读人物形象

2014-04-29 00:44刘敏华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3期
关键词:师恩恩情新词

刘敏华

《师恩难忘》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一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作家、当代乡土文学刘绍棠先生的作品《老师领进门》改写的。文章叙述平实,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在刘先生的悠悠回忆中,爱讲故事、善讲故事的田老师的形象便悄然立在我们面前。报名那天,我让学生回家预习《师恩难忘》,上新课时,我随口问了一句:“《师恩难忘》这篇课文预习好了?”

“好了。”学生个个回答得胸有成竹。看来所备的第一课时的教案要修改一下了。

看着学生的样子,我灵机一动:“那你们能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能!”声音比天还高。

“行,请你们接受老师的初级挑战,拿出自备本。”学生迅速拿出自备本,不知道我葫芦里卖什么药。“请三位学生上来默写生字新词。”

“啊!”学生一阵惊讶。“怎么?打退堂鼓了?”

“才不呢?”默写了本课8个生字新词,居然有90%的学生默对了。顺便把易错的词语教了一下。

“不错,给默写对的学生加一面小红旗。”学生欢呼雀跃。

“别得意,还有呢,中级挑战:读了课文,田老师在你心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小手如林。

“我觉得田老师会讲故事。”

“我觉得他和蔼可亲。”

“我觉得他满腹经纶。”

“我觉得他口才和文笔都很好。”

“为什么?”我追问。

学生挠挠后脑勺说:“他17岁就开始教书,还能把一首小诗改成一个故事。”

“我觉得田老师很能干,他一个人教4个年级。”

“我觉得田老师吃苦耐劳。”哦,这个答案出乎我的意料。“教室设在一座庙内,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17岁就开始教书。”分析的很有道理。

不错,看来,同学们对田老师有了最初的印象,还能结合课文来讲解,理解能力还挺强。

“高级挑战,是——”我故意拖长声音,同学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老师的什么恩情让我难忘?为什么我难忘老师的恩情?”终于沉默,哑口无言,“那,让我们在书中找找答案好不好?”于是打开书,请同学读了一、二兩小节,正音,释义。

边听学生朗读,边看学生的书本,发现学生把小节数标错了,于是着重讲了第三小节末尾冒号的作用,及时把标错的小节数改过来。小诗和故事内容很容易理解,我让学生划出与小诗相对应的句子,发现还有很多内容,于是追问学生,是否多余?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老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学有方”居然有学生这样评价田老师,真不简单!这是学生对老师进一步的了解。

继续读课文,抓住“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说明了什么,一方面说明老师口才好,另一方面也说明像“我”那样用心、专心,才能学有所成。

那么“恩”在哪里?作者“难忘”的又是什么呢?仅仅是讲故事?继续读课文。最后让学生知道:“难忘”有两个层次:第一是田老师四年里讲了上千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第二是田老师在作者“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而这点也正是“恩”之所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作者同班这么多学生,也同样听了上千个故事,但有他那样的文学造诣的有几人?正是因为有了田老师播散下的这些“种子”,才引领着作者走进了文学殿堂,取得了累累硕果!此时,我适时向同学们介绍了刘绍棠先生:13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是50年代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

听到这里,学生恍然大悟——难怪作者对田老师这么感激,对这份恩情这么难忘。

继续读课文,体会“恭恭敬敬、行礼”以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等表达出来的对田老师的敬意。这是本课对田老师这个人物形象的第三层面的解读,体会到一个好老师对一个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至此揭示了本文的题意“师恩难忘”的真正内涵。

【后记】教学本课,给我的启示是:首先是要解决老师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老师应该在学生有疑惑的地方多下工夫,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对于学生所掌握的生字新词,由于学生预习得很好,因此我花的工夫很少。对于田老师的最初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学生自己也能分析,所以我花时也很少。在学生疑惑的地方“老师的什么恩情让我难忘?为什么我难忘老师的恩情?”我抓住重点语句,花了很大的工夫,让学生由浅入深,多方位地去了解田老师。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师恩恩情新词
大地恩情
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
共叙友情 重温师恩2018“释德扬法师”首届海内外弟子联谊会隆重举行
老师的恩情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殷殷师恩,触动了我的心灵
父亲的恩情重如山
小议网络新词“周边”
外教新词堂
当代新词“微X”词族的多维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