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文
摘要:人类的阅读行为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加速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曾经给人类带来划时代的变化,时至今日,数字媒体介入,人们的阅读内容、手段和渠道更为多样化。对于高职生来讲,阅读情况却不容乐观,为此,本文以高职生阅读现状为基点,从分析由技术革新带动阅读理念的嬗变入手,去探寻适合高职学生的现代化阅读模式,以期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生 课外阅读 审美活动 模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5年,就把4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美国1997年由总统提出“美国阅读挑战行动计划”,要求家长、老师乃至社区与孩子每天阅读不少于30分钟。日本要求学生关心尊重国语如同国旗,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包括汉字1006个)。英国规定每生每学期要读完的几部完整作品。[1]我们国家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四月份公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最新的一次调查结果揭晓,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3%,比2011年的77.6%下降了1.3个百分点,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的接触率均有所上升[2]。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115位政协委员联名签署并提交《关于制定实施国家全民阅读战略的提案》,建议為全民阅读立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确定政府为促进全民阅读的责任主体。
如今各国教育界人士阅读量的提升和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而每一次社会经济发展变革,都会带来思想领域的革新,阅读理念的变革也是如此。
一、我国阅读理念之嬗变
我国是有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五千年的文明史,酿就了文化的醇美与厚重,也孕育了绵长久远的读书之风。上可追溯到先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礼记学记》)先秦时期,人们非常重视断章识字、读清句读、触类旁通,最后能教化大众。《道德经》中“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则阐述了人们观感世界的主客体方法。东汉时期,造纸术的发展改变了以在石壁、兽骨、青铜器、竹木简和布帛上书写的历史,其促进了思想的交流、文化的融合和教育的普及。先秦有关阅读的主张是只言片语,尚不是独立明晰的理念。汉朝两晋时,统治者为了江山社稷,大力推行着传经颂道的教育与阅读政策,书籍承载着沉甸甸的传承教化的重任,《五经》《四书》《孝经》等为钦定读本,为此作注释者代代传承,先生教授学生时无论口口相授,还是断句串讲,只是将古书用通俗的语言说出来,不作太大创新,此所谓“训诂”,学生因学而思,并非因思而学,主体性并不强,在形式上非常讲究朗读、吟咏、背诵,内容上则开始强调理解和感悟,诸葛亮主张“观其大略”、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认为“好读书,不求甚解”等。
自隋唐始至宋元,活字印刷的发明,使书籍价格更为便宜,影响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科举制度的兴起,书籍的普及使得人们的识字率提高,继而又扩大了对于书籍的需求量。面对如此变革,统治者推行的阅读文本带有明显的说教色彩,强调记忆和深读。南宋学者、理学家朱熹作书《训学斋规》中强调“熟读精思”,其所谓“思”,要求师生达到理解一致,配合默契便可。明清时,一方面科举越发细化和制度化,另一方面“学而优则仕”“内圣外王”仍是天下之文人所共同追求的,应试教育的痕迹明显。但明清末经济的发展,带动学界思想的革新,程朱理学的弊端越来越显示出其僵化教条的一面,此时思想家如王夫之一再强调读书做学问要“经世致用”,要符合学生本体需要,要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他在《习性诸论》中强调“自悟”“自勉”“乐为”,无不彰显出对于人本体的重视。如上所述,古人读书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功利性,要能“经世致用”,其根本目的是在统治者允许的范围内能“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民国时期,社会变革、外敌入侵,文化思想领域新旧交替百家争鸣,西方的文化思想与本土的文化精髓撞出了激烈的火花,这是一个文化思想相对活跃的时期。新中国建立后,教育界受前苏联凯洛夫的影响,无论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的教学都强调“三中心”和“五环节”。而之后的应试教育,一定程度上肢解了阅读文本的美感,剥夺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与文本对话的可能,学生的课内阅读是戴着镣铐跳舞,学生的课外阅读更是一种奢侈的享受。近十年来,在新课标的推行之下,很多语文教师尝试用新的理论引领学生阅读——建构主义理论、审美特征论、接受美学理论、研究型阅读论、语感学习理论、多元理解理论等等,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过去的训练型变为鉴赏型、感悟型,由过去的二元价值观变成多元理解与多角度分析,由封闭型语文阅读变为开放型大语文阅读理念,而对阅读能力的评价也从过去的选拔评比性评价转为发展性评价。
南帆、王晓明等学者曾经指出“文学教育本来就是一种感受能力的培养”。[3]他们提出了一个方向或一种可能——把阅读当成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和能力。根据2012年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如今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38.6%,比2010年的32.8%上升了5.8个百分点。现代化的阅读方式带来了阅读模式、阅读观念的变革,应该用何种理论性框架支撑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等方面的研究尚可深入。
二、高职生阅读现状分析
笔者于2013年10月份对无锡地区六个高职校学生投放了五百份调查问卷,调查显示:高职学生最喜欢的课余活动的前三项为看电影、电视、听音乐(28%)、玩游戏(13%)、聊天交友;经常阅读的课外书籍类型前三位为娱乐动漫幽默休闲消遣类书(38%)、文学书籍(25%)、报纸杂志(12%);高职学生最喜欢的小说类型(前三项)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25%)、魔幻故事(25%)、言情小说(18%);读中国四大名著的方式(前三类)通过电视电影(43%)、读原著(32%)、网上游戏(10%)……
《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称《新课标》)中有关“语文实践活动”部分中指出“要关注、关涉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多个方面”,方法上要“利用家庭、校园和社会各种可利用的资源,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融探究、实践、体验、应用于学习全过程之中,给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留有更大的空间”,并且“要注重在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培养人文素养,增强语文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对照这些标准,我们回视高职学生语文阅读现状,情况不容乐观。
阅读期待浅层次。《新课标》中要求五年制高职学生应“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文学作品的兴趣,课外自读10部以上文学名著,总量不少于200万字”,加大了学生课外阅读量。然而,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信息传媒对于传统的阅读习惯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人们从感悟文字的魅力转向了追求更为丰富多彩的视听享受。高职生逐渐脱离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提不起对经典名著的兴趣,他们情愿关注微博、卡通、魔幻、动漫、休闲、言情等,大量的阅读时间被网络“浅阅读”所占据。名著对他们来讲,看着太累太深,中国的四大名著,通读一遍的高职生甚少。他们对于光怪陆离的故事情节的追求大大超过了对于文本深层次内涵思考的兴趣,对于大量的信息不加选择区分,粗读、泛读多,慢读、精读少,从而更谈不上阅读的强大动力和高峰体验了。
反思性情感体验缺乏。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书面材料既包括文字性材料,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人们需要把这些书面材料变成声音传入大脑进行分析思考。而如今大众传媒中的声光影对于学生产生了强大的感官冲击,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去接受信息,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弱化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缩短了思维的时间。他们沉溺于视听类的享受,更没有了回味、咀嚼的过程。《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加深思考,学会质疑、探究和批判,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注意心理体验,产生独特感受,拓展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通过阅读,透过文字符号去想象、去重现文本中反映的生活图景,去反思文本中透露的情感波折。
阅读技巧缺失。信息时代,几何级数般激长的信息量对抗着学生有限的阅读时间。如果没有有效的阅读技巧,就会使人无所适从。高职学生往往对于浅俗化、宣泄性、即时性的东西比较关注和敏感,却无法对众多的读物加以区分,更不会灵活地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而事实上,精读与速读,吟诵和默读,识记与分析,圈点和勾画,摘要与批注等恰到好处的阅读方式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阅读环境堪忧。读书需要氛围,而阅读环境,也并不是仅指阅读条件,“有条件,无心境”,是如今高职生阅读环境的概括。从家庭来看,高职生的家长很多都支持学生阅读,但是阅读什么,缺乏引导。家庭缺乏书香氛围,书房也只是为了装门面,更大的空间则是麻将台、电脑房、健身屋。学生难以长时间地静坐一角去读书,往往会被不断跳出来的游戏、音乐、动漫、邮件、即时信息等所干扰。从学校来看,虽然有图书馆、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去借阅书籍的人并不多。从社会区域环境来看,阅读氛围不浓,图书质量良莠不齐,文化倡导活动力度不够等。
三、高职生现代化阅读审美模式探讨
当今世界,“无处不网络,一切皆互联”,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史无前例,各种阅读媒介层出不穷,手机、kindle以及ipad电子书、手提电脑等等无不冲击着传统的阅读模式。第十次全国国民调查显示:2012年有32.6%的18—70周岁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比2011年的29.9%增加了2.7个百分点;31.2%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比2011年的27.6%增加了3.6个百分点;4.6%的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比2011年的5.4%下降了0.8个百分点;1.6%的 国民用光盘阅读,比2011年的2.4%下降了0.8个百分点;有2.6%的国民使用PDA/MP4/MP5等进行数字化阅读,比2011年的3.9%下 降了1.3个百分点。[4]数字化阅读其具象性、多维性、动态性、移动性、交互性、便捷性等特点以及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新概念,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文化领域。为此我们应该趋利避害,去积极引导学生有效阅读。
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建立电子导读目录。《新课标》强调“文学类文本学习应多关注阅读的开放性、个体体验的独特性”,在这一点上,现代化的互联网阅读方式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信息量急速增加,作为高职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和保护学生的个性体验,拓宽他们的知识背景,把网络真正变成学生阅读的绿色通道。学校可以建立电子导读目录,开展网络导航、网络信息检索指引等讲座等方式去引导学生网上阅读及下载。其中,这个电子导读目录有静态的——经典名著名作,也有动态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和专业方向去适当适时地调整。
提倡博览精读,指导阅读方法。真正有效的阅读欣赏活动,非常讲究内功,必需在对传统文化、以往知识有一定积淀的基础上形成创造性发现,这种阅读审美活动任务虽然显得很繁重,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但收效持久,甚至让人终生受用。学校可以联系社会力量,定时举行主题阅读活动、阅读技巧专家讲座、作家签名售书等活动,引导学生辐射式地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搜索、下载、积累广博知识,尊重学生在某一方面形成的自我心得,鼓励他们进行多方欣赏与反思,促进他们阅读活动的交流和提高。
开展读书审美活动,实现阅读“拿来主义”。如今,我们已经走入了声光影数字时代,高职学生更追求感性愉悦和形象感知。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已用手机和电子书来代替传统的纸质书籍。厚重的大部头在数字的转换下就变成了手机硬盘中极小的一部分,在任何有空余时间的情况下都可以随时拿出来阅读。这是现代化审美活动的优势,但也有无法回避的缺点:虽然网上不乏经典名著可供下载,但是阅读时候不便于作批注和笔记。这时候,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快餐式的阅读方式,通过开设讲座、选修课、兴趣小组、参观访问、课前十分钟读书交流等方式去培养学生在閱读过程中善于想象、联想、思索、反思的好习惯。学校方面可以联合家庭、地区和社会的力量,不定期组织家校读书联谊会、家长读书交流会、经典作品朗诵会等一系列读书品赏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读书的乐趣。语
参考文献
[1]费春花.语文阅读与审美教育[OL]. http://www.jxteacher.com/yntx/column34548/bfe0e156-079f-45c2-9ed1-8339be0e6ad5.html.2012-5-17.
[2][4]第十次全国阅读调查结果揭晓,国民综合阅读率下降.http://china.cnr.cn/gdgg/201304/t20130418_512389620.shtml.2013-4-18
[3]南帆,王晓明.寻求为生活的文学[J].兰州:《读者》杂志社,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