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军
摘 要:《大学》出自《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升华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初学入德之门”,对读书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篇短短两千字左右的文章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精神魅力,主要是因为它提出了实现“内圣外王”之道的“三纲领”和“八条目”,构成了一套修己治人的道德修养体系,使人逐渐完善人格并对社会作出贡献。
关键词:三纲领;八条目;内圣外王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2--01
《大学》出自《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在宋代,朱熹把《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成《四书》,并指出在读《四书》的过程中,“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朱子语类》)“内圣外王”是儒学的基本精神,在儒家不同经典中有不同的阐释。《大学》之所以能“定其规模”,就是因为它对“内圣外王”作了最精当的概括,提出了实现“内圣外王”这一儒学基本精神的“三纲领”和“八条目”。
《大学》开篇就提出了“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指出了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
“明明德”,朱熹:“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未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大学章句》)
“亲民”,孔颖达疏:“在亲民者,言大学之道,在于亲爱于民,是其二也。”(《礼记正义》)朱熹:“程子曰:‘亲,当作‘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大学章句》)
“止于至善”,朱熹:“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大学章句》)“明明德”是自我提升,自我完善,“亲民”是推己及人,是帮助他人提升和完善,“止于至善”是“明明德”和“亲民”的最终目标。
“大学之道”的“三纲领”是一种价值目标,从理论上对“内圣外王”之道做了逻辑推理:“明明德”是内圣之道,“亲民”是外王之道,“明明德”和“亲民”的最终目标是“止于至善”,并进一步从理论上说明了如何由“知止”实现“有所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理想的理论设计。因为在每个环节中,后一项的实现都是以前一项的实现为前提的,前一项做不好,后一项可能就无法达到,如果每个环节都有些偏差,是很难实现最终的“有所得”的。另外,在实践的过程中,前一项的努力不一定就会得到后一项的结果。
在“三纲领”之后,《大学》又提出了实现“三纲领”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是《大学》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知识分子的座右铭和人生理想。
“格物致知”,朱熹:“致,推及也。知,犹识也。推及吾之所识,欲其所知吾不尽也。格,致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诚意正心”,朱熹:“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大学章句》)“修身”,朱熹:“程子曰:‘身有之身当作心。忿懥,怒也。盖是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无者。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无不修也。”(《大学章句》)
从“致知”到“修身”就完成了“内圣”之道。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内圣之道是一个从客观到主观,由外而内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由“知”到“行”的实践过程。走完内圣之道的苦修过程,使自己的美好德行得以彰显,精神境界得到提高之后,就需要推己及人,让更多的人受益,于是就该进入“外王”之道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从“身”到“家”“国”“天下”的推己及人的“外王”之道,是由传统的社会结构格局决定的。“修身”是从内圣走向外王的中介,“修身”之后,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社会势力决定自己的影响圈子,或“齐家”,或“治国”,或“平天下”。
《大学》中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从理论上设计了实现儒家基本精神“内圣外王”的步骤和方法。在很长时期内一直作为行为准则和价值规范影响着众多儒家知识分子。其合理之处,我们应当在今天继续继承和发扬,使自己的人格逐步完善,使内心与之俱来的美好德行得以彰显,并推己及人,对社会做出贡献。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大学》虽将政治生活视为由个人到家、国、天下的道德生活的延伸与扩展,但却未对政治活动本身的特性进行深入的思考,亦没有探讨德性的根源问题。牟宗三便以为‘《大学》之列举出一个实践底纲领,只说一个当然,而未说出其所以然,诚为的论。”这就需要我们对《大学》有全面的认识和分析,在以《大学》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作为构建自身道德修养体系的参考和标准时,还需结合实际不断对其修整,从而实现“止于至善”。
参考文献:
[1]王岳川.大学中庸讲演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