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南印象》看中国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2014-04-29 14:15李佳
青年文学家 2014年32期
关键词:原生态舞蹈

李佳

摘  要:《云南映象》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审美追求完美结合,选用民间舞者,运用原汁原味的道具,反映了云南深厚的文化积淀,创新运用现代意识、现代技法,展现浓郁的民族风情,是一部成功的大型原生态歌舞剧。

关键词:云南印象;舞蹈;原生态

[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2--01

《云南映象》全长120分钟,将传统和现代之美融合的舞蹈新作,整合重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并且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是一部成功的大型原生态歌舞剧。所谓原生态舞蹈是指起源于民族民间、流传于民族民问、没有经过异化改造、原汁原味、只经过现代舞台时空的诗意化展示的舞台艺术作品[1]。《云南映象》的成功也复苏了整个原生态舞蹈,然而,在面临文化多元化今天,如何使得原生态舞蹈既能被较好的传播和接受,同时又能保持其艺术精品本色,是从业者不断思考和探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深入发掘《云南映象》成功原因,以此探讨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一、舞台的原生态呈现

《云南印象》将丰富的云南民族民间艺术解构又重新整合,去开拓全新的生命意义和真正的艺术瑰宝。剧组近70名演员有四分之三来自于云南各个村寨,这些生活在大山里的人,带着与生俱来的冲动和狂欢,汇聚成決堤泄洪般的冲击力, 展现了民族原生态歌舞的绚丽色彩。

1、歌舞的原生态呈现

民间舞者“汲水能歌,取火能舞”,体现的正是舞蹈与生俱来的本质。画面构成的古典抽象,音乐的空灵悦耳,使得心灵的回归、生命的激昂、灵魂的升华被尽数诠释。正如杨丽萍所言,“农民跳舞是出于对自然万物、对上苍的感情,出于生命的需要”,是在“和天地对话”。在《云南印象》里,傣族的音乐,歌唱似水柔情;藏族的音乐、歌唱如冰山雪峰的狂风暴雪;佤族的音乐、歌唱曲调似木咚咚;白族的音乐、歌唱像百灵轻盈跳跃;彝族的音乐、歌声犹如山林长鸣,猿啼呼啸。这种原始生态音乐一单经过人类的吟唱就赋予了人类自己的感情,并将各种不同的感情通过了有一定韵律、节奏的仿生语言来传递人类自身情感信息。

2、道具的原生态呈现

《云南映象》除了采取了原生态的民间乐曲、歌曲,还使用了很多浓郁民族风格的民族乐器:有鼓风、鼓韵的面鼓;云南各民族的服饰:演出服装全部是云南各少数民族平时生活服饰、120个面具同样具有云南民族特色。这些道具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云南“原生态”的文化艺术魅力,为传承瑰丽的原生态艺术提供了全新视角。

《云南印象》把民间的原始道具原封不动地搬上舞蹈舞台,这在大型舞蹈中实属罕见。如佤族的木鼓、太阳鼓,牛头;哈尼族的芒鼓;彝族的铜鼓,烟盒舞的烟盒,以及藏族的转经筒等,都是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这些道具本身就蕴含着各少数民族最原始,古老的文化和精神。“烟盒舞”以手指弹响烟盒作节拍助兴,表现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舞段;彝族舞蹈中的铜鼓,是在云南楚雄出土的2000多年的原物复制品。舞蹈中60面大鼓是最震撼人心的,它以民族的鼓风、鼓韵、鼓点、重新“唤醒了麻木不仁的生命”[2]。

二、民族文化的原生态呈现

《云南印象》除了音乐与舞蹈,服装及道具等方面的突出设计,深入发掘了云南民族民俗文化,将原生态歌舞的精髓和云南民族舞蹈语汇整合重构,集中反映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在视觉错位及时空交错中构建一种生态感情,给观众留下一个“原生态”的深刻印象。

舞蹈的“大气”,来自舞编及舞者对民族文化的“根”的“膜拜”。《云南映象》中的《序》、《日》、《月》、《林》,是“对生命永恒的企盼”,看似七个表演板块,更像是大自然的具象。“太阳”、“家园”、“土地”、“雪山”、“红袖”、“天国”,这些舞蹈素材均取自于山间地头,展现着人们的劳动时的欢唱,对理想爱情的追求等等,这些具有云南典型特色的音乐舞蹈元素是走村串寨采风、甄选出来的,诠释了人性文化中生命本质的内容。

《云南印象》掀起了一场民族文化狂潮,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展示原生态的云南少数民族歌舞,又展示其文化特点,从而引起原生态舞蹈的持续发酵及人们对原生态民族文化前所未有的关注。诚如它的序言中所说,这些原生态的歌舞,是我们祖祖辈辈的生命存在形式在舞台上的还原,让人们看到了积淀的“人类原始的自然特性”和“人类进化的印记”。

三、契合现代审美追求

《云南映象》创新运用现代意识、现代技法和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并且把一些原生态的东西大胆地移植其中并加以拓展,重新激活了这些沉睡的古老的原生态艺术,既强化了原生之态,受众的审美需求又得到最大满足,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动态保护。在舞台布置上,《云南映象》也使用现代技术,帕尼灯、电脑灯等高科技被高频次使用,使整场演出充满了时代感。例如,在“序”中,每当敲击铜鼓,一圈金光就会出现在鼓沿儿,从而使声音披上了形的外衣,视觉与听觉效果结合[3]。在音乐的运用上,也契合现代审美追求,将云南的原生音乐以及经过加工的原始音乐,还有现代创作的音乐,不同因子交错糅合,将原生态元素和现代审美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即精雕细琢又浑然天成,使得《云南印象》这台原生态舞蹈在当代舞台大放异彩。

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审美追求的完美结合,这不仅是《云南印象》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原生态舞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因此原生态舞蹈不仅仅要借鉴与吸取先进国家与先进民族文化的艺术经验,还要结合本国的民族审美习惯与要求,深植于民族丰厚的舞蹈文化土壤,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基因,继承中有借鉴,发展中有创新,才能保持原生态舞蹈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燕.从《云南印象》谈原生态舞蹈热现象发展[J].戏曲文学,2006(5).

[2]罗敏.从《云南映象》论原生态舞蹈的传承[J].文艺争鸣,2010(16)

[3]慕羽.原生态改造了原生态—看《云南印象》[J].舞蹈理论与文化研究2004(2)

猜你喜欢
原生态舞蹈
你可曾见过父亲的舞蹈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作文呼唤“原生态”
原生态静宁苹果
我和舞蹈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舞蹈里的中国
滇国贮贝器 浮夸还是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