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 “童年之死”现象

2014-04-29 13:44张文锦
青年文学家 2014年35期
关键词:童年儿童教育

摘 要:童年的消逝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背后隐藏了儿童创造力和感受力的退化问题。儿童教育作为成人培养下一代群体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儿童接触成人社会文化的主要途径,在实践中应当保护儿童的天性。

关键词:童年;童年体验;儿童教育

作者简介:张文锦(1993-),女,浙江苍南人,浙江师范大学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5--01

童年,往往被追溯为一个天真纯洁的时期,而且隐含着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儿童在不断的实践与体验中形成独特的理解与意识。萧伯纳认为,童年时代是生命在不断再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人类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再生过程中永远生存下去的。[1]一般认为,童年期是介于婴儿期和成年期之间的无特定范围的发展阶段。“失去童真”是一个常见的概念,其本身也被广泛看作步入成年发展的一种重要标志。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文中提到,童年正在消逝,而且飞快地消逝。[2]在物理学中,时间维度是單一存在且只能单向前进的,童年作为人的发展时期,其时间性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如此看来,学者对“童年消逝”这一现象的抵抗是否毫无意义?

有观点认为,童年不同于婴儿期,是一种社会产物,不属于生物学的范畴。若这种观点成立,前文中作为一段时期而存在的“童年”与后面作为社会产物的“童年”,其本质是不同的。这一认知使得对童年进行的各项研究是合理的。

对个体而言,当面对“我的童年”这样的命题时,不言而喻地,会使用已知的可描述的词汇来形容自我感受,这种感受常立足于童年时期发生的且自我参与体验的确定存在的事件。同时,正如世上不存在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不同的。这样的童年,更准确地说可称之为“童年体验”,即在不同于成人世界的视角和价值核心下的行为体验和感悟。《童年的消逝》一文还提到,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3]“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实际上就是“童年之死”的内在表现,即本文研究的核心命题。儿童的心智不是给定的,在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和理解中,儿童表现出了高度的创造性。[4]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作为无法捍卫思想的弱势群体,这种创造力和好奇心必然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扰,从而显见出与成人相似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

儿童教育是成人培养下一代群体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儿童接触成人社会文化的主要途径。但是,在笔者看来,当代教育在某些方面扼杀了儿童的天性,是造成“童年之死”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三年前的小学生“演讲帝”杨心龙,其父从2009起就将其多段演讲视频陆续上传至网络,内容谈及教育、政治、爱国等多个方面,他说道:“现在的学校越来越不重视孩子的个性成长和内心需求,经常打击我们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再刚强的孩子也怕这个,都说我们孩子的嘴是把刀子,实际上老师的嘴巴才是刀子,冷森森的,令人毛骨耸人。我不愿意公开和老师对抗,那样并无多大作用。一个女生从三年级开始就受到家长的影响敢于公开面对面顶撞老师,可结果怎样,班主任任课老师轮番打击她,她不但从学习好的学生队伍里败下阵来,而且心里还有了问题,原有的个性没有被发扬,连最基本的学习也给拉下来,有什么好处呢?我不可能选择这条路。老师和教育不是我们孩子能改变得了的。我们不要鲁莽要冷静要等待要长成。”又如“我们孩子的心才纯洁无瑕。没有多余的想法,不像大人一样,心怀各种各样的余念,比如说嫉妒、竞争、攀比、羡慕,各种各样的事情出现在一个人的心里、脑海里,你想想,这个人睡不着觉、吃不好饭。一个人是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的。”从他的演讲视频中,不难发现杨心龙语言犀利,思维逻辑十分严谨,俨然一个小大人的姿态。其成人化的表现引起了社会对儿童教育的广泛关注。有网友评论强加于和孩子心智不符的所谓天才是一种犯罪。如今媒体传播发达,智力开发方式很多,孩子的智力早熟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成人对儿童的“塑造性”虽具有高度的主控权和运用权,却不应该因此而主宰了整个儿童文化。[5]我们不能不考虑儿童作为知识的受体,是否具有良好的接收能力,毕竟儿童缺乏必要的经验,因而无法发展出成人所能达到的那种理解力[6],更有可能的是,儿童的天性会受到破坏。

罗曼·罗兰曾在《母与子》中谈到:“每个孩子都具有极大的做梦的能力,这种能力扩大他所发现的一切。”童心可说是“童年体验”的本质核心,而在此基础上发展的世界观,是有别于成人的特殊的价值体系。“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有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您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人夺了去一般的伤心。”[7]

捍卫童年,便是捍卫与成人不同的特殊的思维世界,不是由冰冷的理性而是具有生命力的感性,不是由生搬硬套的经验感想而是切切实实的感受体验构建而成的儿童的世界。“童年之死”是人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和感受力的退化,也是当代社会在儿童教育中应该着力避免的。

参考文献:

[1]绿原.人生的睿智[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8.

[2] [3]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4

[4]郑素华.儿童的本来面目.学前教育研究[J],2011(11).

[5]邓琪瑛.试论儿童文化的原初性与可塑性[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6]郑素华.生存·游戏·确证——论儿童文化的功能属性[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7]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A].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童年儿童教育
连环杀手爱德华·盖恩犯罪动机的成因探析
为孩子再造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再议回归快乐童年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背景研究
美育——让孩子的童年更绚烂
再造一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浅谈动画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幼儿园户外联合自主游戏的组织与开展研究
卢梭自然教育观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迪
浅论文庙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