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亡军的将领》的艺术魅力

2014-04-29 11:34林若虹
青年文学家 2014年32期
关键词:艺术魅力

林若虹

摘  要:《亡军的将领》选取了的战后意大利的一个小层面,没有直面戰场,没有激烈的对抗,没有尔虞我诈。因战后遗留问题,将军来到了战败国,一直以战胜国的态度自居,而老百姓要的只是和平的生活,两者反差,让作品更具可读性。

关键词:反差;艺术魅力;细节铺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2-0-01

伊斯梅尔·卡达莱于1963年发表长篇小说《亡军的将领》,顿时好评如潮。在当下的军事文学越写越旧,毫无创新的状况下,《亡军的将领》有了给军事文学作家们醍醐灌顶之势。

小说讲述的是在硝烟殆尽之后一个意大利将军远赴阿尔巴尼亚收集战死在此地的部下遗骸。没有直面战场,没有激烈的对抗,没有尔虞我诈,这样的军事文学本身就存在表达难度。小说通篇给人一种很冷漠淡然的态度,语言偏向冷色调的。卡达莱的这种表述方式,反倒激发了读者对于这场战争牺牲者崇敬的心理,这是小说一种类似于“气”一般的精神潜行其中。

中国作家都有一个普遍的弊病,只琢磨“如何写出一部宏大题材的作品”,“这个题材要融入什么角色”,“角色要如何表达出英雄主义”,然而这样导致了创作出来的作品空泛没有实质内涵,眼高手低,而且本末倒置了。从小说《亡军的将领》的模式,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卡达莱是从小处着手的,简单地推出一个将军,一个神甫和几个村民之间微妙的故事,没有绝对英雄,更没有宏大的题材。小说中其中有几个细节值得大家关注。将军没有直接参与战争,所以他并不清楚这场战争究竟多么惨烈,而他的出场仅仅只是在处理一场战争后的遗留问题。将军每天晚上都去酒吧喝酒,而他说他好几次看到人的肩膀上面长得不是头,是脑,将军也长时间处于一种精神不振,神志不清的状态,他试图把白天看到的东西忘掉,从这一点上看,将军在原本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生理上都被战争腐蚀。另外,从阿尔巴尼亚的民众看来,尽管那场战争也是多年以前的事情了,老百姓也清楚将军的到来并不意味着什么,但每个人都投以恐惧和厌恶的眼光,从这些小细节都能让读者感受到战争摧毁人性的巨大力量。战胜国也好,战败国也罢,那将是无论过去多长时间,都依然萦绕于人心的白色恐怖。

除了细节的出彩,卡达莱有力的语言功底也使得篇幅不大的行文当中饱含了作者满满的智慧。

小说有一将军和神甫在酒吧喝酒的片段,提到了他们在寻找z上校遗骸的事情,其中又悄悄引出神甫在此之前与z上校的寡妇妻子偷情的勾当。将军喝酒之后一直在反复精神对话:他厌恶这个任务,他讨厌这里的阴森森湿漉漉的坟地,可是他又必须完成这个使命,他想赶紧完成任务然后回国领功,而在19节,将军又为这些战死异国的孩子们感到心疼,想为他们报仇。而事实上,在挖掘尸体的过程中,将军却不得不求助于阿尔巴尼亚人,这种幻想与实际的反差的讽刺意味,充斥了无奈和黑色幽默。

“阿尔巴尼亚人民是一种粗野而落后的人民。当他们还是婴儿时,就把抢搁在他们的摇篮里……一种东西,只要人全心全意爱上它,崇赏它,当然是令人感兴趣的东西,那他也就会使用它。那么人为什么把抢用的笔任何东西都用得好呢?……因为要杀人”,这段将军与神父的对话巧妙至极也讽刺至极。粉底围墙上用木炭写了一行讽刺他们一行人的话,将军勃然,他要把这种民间行为当做国家之间的严重挑衅和丑陋的姿态。专家的话一下点到了要旨:“二十年前你们把大西斯标语挂在我们被绞死的同志的胸口上,归根结底这是一个普遍的真理”。 这是强权政治,阿尔巴尼亚才是真正地被侵略国,许多无辜就是这样产生,历史就被篡改。

小说有一段说道,将军好几次设身处地感受那些阵亡的人,他们活着的时候一直在听这些难听的阿尔巴尼亚语。这些滑稽的段落,无不反映出战争的可笑,那是没有参与战争的人没有办法感受到的无奈与讽刺。

一个将军,一位神甫,还有几位阿尔巴尼亚的村民,人物脉络单一。将军这个人物肩负寻找同胞尸体的艰巨任务,心里则是带着一种领功授奖的态度。小说结尾,老农工工整整地清理好遗骨,将军却反复质问老农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报酬。将军一直以一个战胜国胜利者的态度自居,表现出无比自负的姿态,他反复追问老农要报酬的这个行为更显示出将军试图把他的观念凌驾于别人之上的心态。而小说中,仿佛真正清醒的人正是这位老农,他朴实坚强善良,一个与战争没有任何关联人,作为一个被侵略国的人民,他却救助了敌国的士兵。

其实,普通百姓更关注的是生存的问题,这场战争对于他们来说意义是什么?战争只是当权者之间的游戏。将军愤怒部下丢了他的脸,却丝毫不在乎作为一个牺牲者,那些战死的士兵只是战争的附属品。这名阿尔巴尼亚老农代表的是最基本的普世观念,他们要的只是和平简单的生活,善良是本性,将军却想用善良与金钱画上等号,这是可笑的。

《亡军的将领》下的战争不是磅礴的,而是透过细节的铺陈堆砌出的这么一部令人反省深思的好作品。卡达莱关注阿尔巴尼亚地域人民和生活的创作赢得了世界性的关注,他说:“我是个来自巴尔干边缘地带的作家,长期以来,此地都因人类恶行而污名在外—武装冲突、内战、种族清洗,凡此种种。”,“我强烈希望,欧洲和世界对此地的认识能够从此焕然一新,也能关注别种新闻,以及艺术、文学和文明领域的其他成就。”这部小说中国作者没有深刻的批判或者揭露,卡达莱一直用一种虔诚的心态去讲述那些故事,在说战争过后阿尔巴尼亚人民的生活,仅此而已。这样简单朴实的作品没有刻意在灌输读者某种立场或者价值观,而是平实地去讲述一些真实,令人深思和自我的精神拷问。

卡达莱这种创作方式是否能成为军事文学发展的新的思路?答案是肯定的。

猜你喜欢
艺术魅力
哈萨克族舞蹈的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
幼儿舞蹈对幼儿审美价值及艺术魅力培养路径浅析
儿童剧《马兰花》的艺术审美魅力
舞台灯光设计的功能与魅力
舞台音响的艺术魅力
播音主持艺术魅力及创新空间
关于声乐钢琴伴奏艺术魅力的有效思考
浅谈梨园戏《郑元和》
《美丽人生》中的二元对立
漫谈河南豫剧的“哭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