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说人物的结构间架功能

2014-04-29 11:34刘娇
青年文学家 2014年32期

刘娇

摘  要:小说作为文学中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人物构成了小说故事情节的主体,所以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是小说核心以及魅力之所在,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价值。小说中借情节人物的发展来建构小说的框架,推动情节的发展,从不同的视角来揭示内涵表达思想,充分发挥着小说中人物的形式功能,以一个合理的形式将作者的意图演绎出来,引导读者,最后呈现给读者一个全新且深刻的世界,同时作者通过对超情节人物刻画和人物关系的分析呈现,赋予小说以生命和动感,也通过人物形象的更新和变化为小说注入新鲜的血液,也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

关键词:情节人物;超情节人物;结构间架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2-0-01

一、情节人物使小说结构更加合理生动

结构在小说中起着重大的支撑作用,一篇小说只有一个合适的体制结构才能充分发挥作者的写作行为,实现他们的写作目的,才能使作者真正的投入心血爆发灵感,写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东西。所以“在写作过程中,结构既是第一行为也是最终行为,写作的第一笔要追求结构,写作的最后一笔也要追求结构的完成”[1]。但是结构并不是一个固定静态的名词,而是一个动态的、动感的有生命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某种不知名的动力推动者结构的展开和运转。杨义在《中国叙事学》中将这样蕴含的动力称为“势能”,并且通过解读将其分为“本体势能”(内在)、“位置势能”(外在)“变异势能”(内在和外在结合而发生变异)三种类型,而这三种势能都来自作品中的人物内在性格的多构性和矛盾性,人物之间的关系,或者人物和环境的相互影响,总之,势能是结构发展的动力,而这种强大的势能来源于小说中的人物,所以小说中的人物支撑着小说结构间架的功能。

正如《水浒传》中“网罗一百八人而贮之山泊也”,作家匠心独运写出了水浒人物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以及变化万千的人际遭遇和人物间复杂的关系,从而构建了文章的结构。金圣叹评《水浒传》,对武松赞誉最高,认为武松兼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第二十五回总批)。从本体势能的角度着眼,结构上之所以能够“前后穿射,斜飞反扑”,“右之左之”,“峰回谷转”,具有如此充沛的活力、如此活跃的能量,全然在于武松多构性的性格具有向各种情境侧面进行多姿多彩的反射和反應的能量[2]。文中人物间复杂的关系和变化万千的人际遭遇及其转变则从人物“位置势能”和“变异势能”写出人物对结构间架的重要性。文中作者通过描写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如宋江受“张三一唆之力”“直逼宋江进柴进庄引出武松来”[3],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也通过人物性格的转化以及人物关系的变化,从而建构了一个生动合理的结构。

再如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整篇小说就是写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买帽子,却因为没有帽子感冒住进招待所,无端出了五元钱,一气之下对公家的床、沙发等进行报复,但是又因为住过五元一夜的旅店,坐过吴书记的车,而心情愉悦,在家乡到处张扬。小说在刻画陈奂生无知愚昧、自私狭隘,又质朴可爱、容易满足、宽厚待人的性格特征的过程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说陈奂生的存在就是整个情节发展,从而构成了整个小说的故事结构,可以说没有陈奂生就没有这篇小说。

二、超情节人物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

但是同时也有一类作品中的人物,仅是一种符号化的类形象,从叙事功能上看这是一种超情节的人物,如许多明清小说中和尚,道士与术士的描写,他们超出具体情节和单一作品的文化共性,很大程度是满足叙事的需要,建立结构的骨架。首先,超情节人物奠定小说的整体基调。超情节人物通常是一种“定型人物”,他反应的是人们对某一群体或类型的人的基本看法,是对部分的基础对全体进行括[4]。因为他们有着传统文化背景,所以人物设定上具有某种先天的架构功能,反映一定得历史背景和文化意蕴,也可以说明清时期的佛道深入人心,然后出现在小说中也不足为奇。其次超情节人物的塑造使结构具有完整性。这种结构的完整性是中国古代小说普遍追求的一种叙事特点,如《聊斋志异》 之《 陈云栖》开篇有“相者”为主人公算定婚姻之事,因其反常,当事人共以为笑,而结局却验证了相者之言,蒲松龄在叙事时前后有所呼应。除完整性外,超情节人物也经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起到涵盖全局的作用,如《说岳全传》第一回描写陈传老祖变作道士在岳飞出生时,为他取名,救其脱离水厄,也赋予岳飞非凡的品格。同时超情节人物也经常出现在结尾,如《禅真后史》结尾以老僧林澹然解释因果作结。所以超情节人物无论出现在开端,结尾,还是穿引在文章当中,都使文章结构更具完整性。

人物作为小说重要的三要素之一,在小说中充分发挥着结构间架发展的形式功能。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人物关系的分析呈现,赋予小说以生命和动感,也通过人物形象的更新和变化为小说注入新鲜的血液,使小说更加真实的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

参考文献:

[1] [2]杨义. 中国叙事学, 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3] 刘春生.金圣叹在小说人物论上的杰出建树,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

[4] [美]伯格. 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 第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