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书的装帧是我喜欢的,简洁,素净。没有花里胡哨的腰封,也没有名人序或跋。大概如作者性格一样,直截了当地把内容展现在读者面前。喜或不喜,随你。好或不好,也由你判断。
关键词:不留心;看不见; 一心一意 ;桑格格
作者简介:黄春燕,女,1972年生。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物资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2-0-01
未读这本书之前,本以为是和《小时候》及《黑花黄》差不多的风格,灵动,机智,是一个四川小瓜娃的成长史及身边人身边事。读完才发现这一部写的显然是当下的桑格格,已进入人生的另一个阶段。
文字风格与之前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当然更好。不矫情,只有众人娇宠下孩童的顽皮和真性情;不玩弄深沉,她所展示的都是生活细微处的小感动,真实,真切;她写的周遭各色人物,简练,飒爽,幽默,文如其人。
书中的一篇“我们有足够的葵花子”,最早是在《读库》上看到过,写的是格格的好友李娟。印象最深的是描写在两人在森林中蓝天白云下睡觉那一段,格格写道:“高原上的云不像是在头顶,而是悬在腰间似的。没风的时候,就一团一团呆在那里,半天不说话也不动,投下的阴影盖住半匹山,我们就那么躺在它们的阴影中。”看了这样的文字,从未有过这种体验的我真想也去躺一躺啊。而格格对李娟这个人物的描写看似铺陈琐碎,却一两句就把握住了精髓:“她在大山大水里每一天的生长都带着一股力量,多一天就长一分。她体内的这种惊人的能量,我不时地都能感觉得到。”只有真正用心的人,才能这样准确地明白朋友的好。
“黄瓦街”中最后两段的描写,虽然对于我这个从未去过成都的人来说,似乎要揣摩很多遍才能体会到成都小街的那种精气神,可就是觉得写得真好,真透,又隐约有张爱玲的气息。文中最后那一句:“那只黑猫终于睡醒,用爪子洗了洗脸,再用浑圆碧绿的眼睛环视了一眼四周,一纵身跳上矮墙,不见了。”不知为何,这句话让我久久回不过神来。仿佛这只黑猫就是整个成都小街文化的化身。
而写江南的那一篇“不留心,看不见”,简直就是有点木心附身了。好一句:“江南女子讲话,短促的入声调像是一朵一朵突然绽开的梅花”。她写江南的缓慢格调:“人慢下的时候,院子里的石榴树就像是在为主人家站岗似的。那树在夏秋之间开花,红得不得了,无烟自燃”。难道不应该是江南水乡孕育的人才能写出这种曼妙细致袅袅婷婷的文字么?而格格,明明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呀!叹了,服了!
写人物的篇章里,最喜欢“吾友郁达夫”,“学陶记”次之。喜欢大概是因为这两个人物本身的魅力,也或者是因为文字背后那种令人莫名感动的情谊吧。说不清道不明,淡淡的却又浓浓的,远远的却又极近极近。就是觉得好,真好。这样的朋友好,这样的文字好。至于《小黄猫》那一篇,我就太有共鸣了。同样的年纪,几乎同样的故事,虽然我的小丑猫结局没那么悲惨。我没有格格的文笔,写不出当年那个小女孩脆弱的猫情往事,不提也罢。
书中还穿插着不少小诗,朴素的文字充满灵气,不由得抚掌叹息。作为一只酷爱饺子的吃货,那首名为“饺子”的短诗当仁不让地成为我的最爱:吃一只饺子/ 阳光馅的,一咬/ 几束阳光就在咬痕处/ 溅了出来。妙极。我很好奇,格格是在什么情境下写出这样的诗句?
至于桑格格这个人,就我非常不全面的了解与观察,从博客到微博再到书中的文字,至情至性。尽管她足以被称为作家,但我感觉她就是身边一个极为普通的文艺女青年。爱淘宝,爱各种小玩意儿,爱和朋友耍,爱发小脾气,简单一句话,爱生活。
她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好作家。吃喝玩乐,呼朋唤友,热心茶道,又拜师学上了制陶。但她做这些事情并非只是心血来潮,头脑发热,她每“玩”一样事物都专注投入。比如学陶时,就老老实实地背着水壶和饭盒,坐公车去老师家,从最枯燥的基本功练起。而且,她对这些器物之美的爱慕,对老师的尊重是那么由衷而真诚。我想但凡和她交往过一段时间的人,一定会被她身上的某一种特质打动或吸引,及至对她宠爱有加。所谓物以类聚,格格身边有那么多性格各异且各自身怀绝技的朋友,一定是因为格格本身也是极富魅力的人,才能收获到这些朋友。
爱玩不仅让格格拥有了很多朋友,也使她成为一名更好的作家。其实,真正的大家哪个不是地道的生活玩家呢?哪個不是童心未泯,充满生活情趣呢?爱吃,爱玩,爱看风景,爱孩童,爱小动物,即便垂垂老矣,也依然保持着童真之心与对平常事物的热爱。比如沈从文、汪曾祺、老舍、钱钟书和丰子恺,这个名单如果开出来会太长太长。会生活,接地气,才懂得写作。对于能够享受人间烟火的人来说,写作不仅仅是痛苦的排解,更是幸福细节的分享。我觉得格格正是如此。
这个桑格格,她一心一意地生活,一心一意地对朋友好,一心一意地接受朋友的宠溺,更一心一意地写字。所以,我也一心一意地写下这些文字,作为一个读者对作者最大的感激与尊敬。
参考文献:
[1]漓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名著探索》一书即将出版[J];学术论坛;1988年01期
[2]高增德;;披览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有感于《凝望夕阳》[J];博览群书;1999年09期
[3]陈漱渝;;人物传记纵横谈[J];书城;1994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