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俊 孟昊 王云龙
摘要:针对国网河南配电带电作业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以数字化教材强化特色品牌基地与网络大学建设”的新思路,旨在实现特色品牌基地之培训教材与培训模式创新以及管理水平提升的同时,积极探讨特色品牌基地之特色培训的新思路,同时为国网河南技培中心建设网络大学和扩充培训业务提供技术支持和平台支持。
关键词:教材建设;特色培训;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平台支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59-02
为全面落实“持续推进基地建设,强化实训特色品牌,创建全国一流电力技能培训中心”的建设思路,充分发挥培训功能,服务公司电网发展,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技能培训中心提出了重点建设和发展包括“国网河南配电带电作业实训基地”在内的“特色品牌基地”的工作思路,以及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建设公司网络大学的奋斗目标”。为此,针对国网河南配电带电作业实训基地,提出了以数字化教材为基础,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平台,通过先进的软、硬件技术构建的配网不停电作业一体化培训系统和网络培训平台,实现以数字化教材强化特色品牌基地和网络培训大学建设的新思路。
一、数字化教材是国家电网公司深入推进配网不停电作业工作和国网带电作业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需要
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为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进一步降低设备停运率、提高供电可靠性、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公司系统要大力开展和推进配网带电作业的发展。同年颁布的《10kV架空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管理规范》,增加了综合利用绝缘杆作业法、绝缘手套作业法以及旁路作业设备的“综合不停电作业”项目, 以加快10kV架空配电线路综合不停电作业的推广与应用。2012年,国家电网公司颁布了《10kV电缆线路不停电作业技术导则》,并下发了《关于印发深入推进配网不停电作业工作意见的通知》。同年,河南省电力公司为了促进公司配网不停电作业工作的深入开展,又一并下发了《关于印发河南省电力公司深入推进配网不停电作业实施意见的通知》,旨在安全地开展10kV架空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的同时,推广10kV电缆线路不停电作业并确保此项工作安全开展。2013年,国家电网公司为了推进10千伏电缆线路不停电作业工作,持续提升城市配网供电可靠性,下发了《关于印发推进10千伏电缆线路不停电作业工作意见的通知》。同年,国家电网公司针对公司内带电作业实训基地(包括国网河南配电带电作业实训基地)设备设施建设和资质培训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省公司要确保带电作业培训设备设施满足培训要求,配置仿真培训系统,丰富实操培训手段,加强培训装备、工器具配置及场地设施建设,保证设备设施正常维护和更新资金及时落实到位。为了进一步降低配网设备计划停运率、持续提升供电可靠性和优质服务水平,就必须加快包括电缆不停电作业实训基地在内的配网不停电作业实训基地软、硬件的建设力度,确保配网不停电作业人员资质培训工作全面有效地深入开展。
二、数字化教材是未来教材建设和数字出版产业的需要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按照其表现的形式分为:普通版纸质教材、图解版纸质教材和电子版数字化教材。其中,“数字化教材”作为未来教材的重要特征。它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以及虚拟场景”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来呈现教学内容的“电子化教材”,或称为“多媒体教材”。
目前,“数字化教材”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所包含的各种“媒体资源制作”以及采用“Adobe Acrobat Pro软件”进行整合的技术已经成熟,为其应用与推广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目前,这些学习方式所需的设备、网络、存储条件已不是主要的技术问题,而包括数字化教材在内的“学习资源”(在线或离线)匮乏和管理水平落后是其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随着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数字化教材”将是数字出版产业的必然需求。“数字出版”是人类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它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2006年,国家发布的“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都把“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化的出版、印制和发展新媒体”列入“科技创新”的重点。2009年到2012年,国家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促进数字出版发展的积极政策和措施。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互联网文化产业”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为数字化教材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了出版与发行的平台支持。
三、数字化教材是国家重大战略政策支持的需要
在对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政策衔接方面,“数字化教材其所处的技术范畴”(虚拟现实技术、新型交互技术)已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信息技术领域优先发展的前沿技术”。这些为数字化教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2013年,国务院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和《“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特制定的《“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为目前正在积极推广的网络培训或网络学习、移动学习提供了基础平台支持。同时,方案中明确提出的“坚持网络建设与应用服务相结合”以及“推动信息消费,培育新服務、新市场、新业态”,又为数字化教材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和用户保障支持。
四、数字化教材是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对人才培训的需要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自20世纪末开始,世界已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特别是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数字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应用与快速发展,如人们的学习或培训模式相应地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对人才培训提出新的要求与需求。
第一,大众的阅读方式已经从“传统纸介质”开始向“新兴媒体”转移,包括电子书、在线阅读、手机书等数字出版的全新载体正悄然兴起,且发展日新月异。目前,“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同时,国家级的“数字出版基地”在全国各地相继成立并投入运行。
第二,面授学习向网络学习或移动学习的方向发展或转移。互联网应用与快速发展的浪潮到来,使人们已经习惯的课堂“面授学习”向“网络学习”的方向发展。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与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学习”又进一步向“移动学习”的方向发展与转移。同时,在Web2.0 环境下,“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用户”不再仅仅是互联网的“读者”,同时也成为互联网的“作者”;不仅是“读”信息,而是向“写”以及“共同建设”信息的方向发展,为互联网交互信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第三,单一学习模式向组合学习模式的方向发展或转移。目前较为理想的学习模式是“混合式学习”的应用与发展。它是一种将不同学习方式和教学要素相互混合而构成的一种复合性教学模式,其突出特点是借助“面授学习”与“网络学习”这两种模式的优势来重新组织教学资源、实施学习活动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在该模式下,“面授学习”学时数将得到有效压缩,而高效的以数字化教材为基础所形成的“网络学习”,将是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缓解网络教学资源严重匮乏以及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与培训成效的“最佳选择”。
五、数字化教材建设是充分发挥培训功能、服务公司电网发展、加快国网特色品牌基地和网络大学建设的迫切需要
“带电作业”作为一个融合了科学严谨性与工作灵活性以及保证供电可靠性的特殊作业方式,为了确保安全地开展带电作业和带电作业技术向高水平发展,满足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国网带电作业实训基地“软件和硬件建设”的要求,就必须加大带电作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确保“带电作业资质培训”工作深入有效地开展,充分发挥其“培训功能”,服务公司电网发展对“人才建设与培养”的需要。“国网河南配电带电作业实训基地”,不仅肩负着“国网配电带电作业资质培训取证和复证”和“国网电缆不停电作业资质培训取证”工作,而且作为“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配网带电作业技术中心”,还担负着为配网不停电作业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等工作。针对国网河南带电作业实训基地资质培训工作,笔者提出了:在高度的“信息化时代”里,为了满足人们“学习方式”的改变或企业员工“培训模式”的变化,有必要以“数字化教材”为基础,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通过构建“培训一体化教学平台”,实现特色品牌基地之培训模式创新以及管理水平提升的同时,为国网河南技培中心建设“网络大学”和“扩充培训业务”提供技术平台支持。初步规划为体现基地特色和创新性的“五大平台”的建设,包括:数字化教学培训平台、网络教学培训平台、仿真教学培训平台、工器具信息管理平台和资质培训考评管理平台。
六、结束语
以“数字化教材”为基础,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平台,利用先进的软、硬件技术构建的配网不停电作业“一体化培训系统和网络培训平台”,不仅是建设与发展国网河南技培中心“特色实训基地和网络大学”的需要,而且也是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人才发展战略”的需要,以及大力开展和推进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配网不停电作业”的需要,同时也是创建“带电作业创新工作室”的重要举措。国网河南技培中心带电作业实训基地“创新工作室”的建设,则以技培二部带电作业组劳模、专家、学术(专业)带头人和实训基地骨干成员为主,使之成为中心创新的一面旗帜,成为一个以“劳模和专家”为代表的创新品牌,成为一个凝聚集体智慧、崇尚团队精神的光荣集体,为公司挖掘适应其发展需要的知識型、技术型、技能型、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做出积极贡献的“创新品牌”。同时依托国网河南配电带电作业、电缆不停电作业两大实训基地培训场地硬件和软件优势,使之成为公司层面的“大集中式培训示范窗口”和“科技创新、研发、推广和应用”的平台。
(责任编辑:王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