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发展特点与金融机遇研究

2014-04-29 06:45何杨
时代金融 2014年33期
关键词:产业集群商业银行

【摘要】产业集群具有独特发展优势,孕育了庞大的客户群体,催生了新的金融需求和金融服务手段,给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和经营转型带来重大机遇。本文在分析产业集群发展特点和金融需求的基础上,阐述了商业银行开展产业集群融资的优势和机遇,提出了银行加强产业集群金融服务工作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 金融需求 商业银行 融资服务

产业集群是各国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它超越了一般产业范畴,形成了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并构成了这一区域持续、较强的竞争优势。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口径,我国24个省市区2007年约有产业集群2000个、集群企业数量90万户、销售收入6.05万亿元。产业集群庞大的客户群体和巨大的金融需求,给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带来重大机遇,需要深入研究其特点和金融支持策略。

一、产业集群发展特点

(一)产业集群具有规模效应,降低了生产流通成本

产业集群一般都经历了较长发展时间,汇集了大量企业和各类中介机构、服务主体,相当一部分集群还形成了与产业配套的专业化市场,每天进出集群的原料和产成品都达到了规模批量,加之地方政府在土地、财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使集群内单个企业大大降低了生产、流通等各项成本。由于产业集群表現出明显的规模效应,形成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往往成为地方政府落实区域规划和产行业规划的主要平台,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以河北为例,该省2012年产业集群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1.5%,有67个集群的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有32个集群在国内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30%。

(二)产业集群形成鼓励创新环境,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

由于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围绕同一产业或相近产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这种压力促使企业向专业化、创新化和社会化迈进。在集群地区,不仅形成了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的有利条件,而且公共技术、市场信息和环保理念、环保设施更容易推广和普及;在创业过程中所需的设备、技术、原材料和员工基本都可以在当地解决。所以说,产业集群为新技术、新企业甚至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助于形成可持续、可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浙江为例,全省42个产业集群示范区,2010年共实现新产品产值3131亿元,比2008年增长32.9%,较同期销售收入增速高出8.6个百分点,新产品贡献率的提高日趋明显。

(三)产业集群延伸产品链条,提升了配套服务水平

产业集群是一个完备的经济组织系统,具有明显的专业化分工特征,一般包含了某一产业或相近产业从投入到产出以致流通的各种行为主体,它们处于相同或相关联的产业链上,具有前后向或横向拓展的产业联系。比如,绍兴纺织业形成了化纤、织造、印染、服装、家纺一条龙的产品关联,围绕该产业链还出现了纺织机械、染料助剂、纺织技术服务、仓储物流和网上商城等辅助性行业,这些内在联系紧密并频繁互动的行业及企业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纺织产业集群。目前,绍兴县是国家新型工业化纺织印染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纺织装备特色产业基地。2012年,全县规模以上纺织业实现产值1949亿元,增长14.5%,高出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长水平2.5个百分点。

(四)产业集群带动人口集聚,有利于“产城融合”发展

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中和产业链条延伸,带动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给农村劳动力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提供了“离地不离乡”的良好途径。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的集聚反过来又为集群地区创造了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有助于实现“人的城镇化”和“产城融合”发展。例如,河南180个产业集聚区到2012年末,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超过3500亿元,建成区道路总长1.5万公里、标准厂房1.3亿平方米。2013年,上述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7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达348.8万人,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河南加快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和扩大转移就业的主要支撑点。

由于产业集群具有以上特点和优势,近年来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政府将进一步引导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可以预见产业集群将迎来加速发展时期,产业集群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将更加明显。

二、产业集群金融需求分析

产业集群内各类主体数量众多,形成了庞大的客户市场和差异化金融需求,需要商业银行深入研究,区别对待。

(一)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

负责产业集群(包括各类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一般为城建开发公司等政府融资平台,其主要金融需求是在土地整理和园区开发初期,为达到“九通一平”而需要的资金支持,以及在集群发展和园区扩建过程中,在产业基地、标准厂房、环保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需求。这两类资金需求传统上主要依靠银行间接融资,但随着政府平台贷款的快速增长,部分地方政府面临较大偿债压力,蕴藏了一定风险。2014年3月,国务院出台新型城镇化规划,鼓励拓宽城市建设多元化融资渠道,包括发行地方债券、市政债券以及拓展PPP(公私合营)、BOT(建设-经营-转让)、特许经营等市场化参与模式。这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和发展方向。据世界银行估算,中国未来15年将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约5.3万亿美元。其中,地方政府为实现产业集聚和产业转型升级而新建、扩建的各类园区将需要大量资金,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债券承销、债券投资和保险、租赁等领域大有可为。

(二)生产加工型企业金融需求

生产加工型企业一般是产业集群的核心和主体,这类企业在建设期和运营期表现出不同的金融需求特点。在建设期,入群(园)企业一般要限期开工、投产,面临着厂房建设、设备购置和启动周转等多重资金压力,亟须外部资金支持。在运营期,主要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临时性、周转性资金需求,以及在扩大再生产、产业转型升级中对直接融资和长期融资的需求。对于形成产业链条的企业群体,还有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国内保理、订单融资、存货融资、保兑仓等供应链融资产品需求。此外,对集群企业的非融资需求也应重点关注,主要是对电子银行、现金管理等现代化结算渠道的创新需求,以及为实现空闲资金保值增值而产生的理财、投资需求。

(三)配套服务型主体金融需求

围绕集群内大量生产加工型企业,集聚了一批从事研发、设计、商贸、物流、品牌推广、信息咨询等配套服务的企、事业单位,这类客户普遍存在有形资产少、经营不确定性高和发展潜力大的特点,需要银行提供个性化、创新性的金融服务,尤其是在收益权、知识产权、股权、货权等新型抵质押融资,以及融资租赁、上市推介、财务顾问、资产管理等新兴业务方面的需求较为迫切。目前,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2010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不到20%,与发达国家43%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面临极大发展空间。

(四)城镇化过程中的民生金融需求

随着产业集群人口的集聚和“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加快,集群地区“新市民”对商品住房、流通市场、医院学校、文化娱乐、旅游景区等民生项目的需求日益迫切,为银行发展房地产尤其是县域房地产、农村商品流通和县域机构类业务带来了巨大发展空间。同时,集群内个体私营经济和个人消费活动的日渐繁荣,也需要银行业不断满足个人客户在商品贸易、住房汽车和休闲娱乐等领域的资金需求。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由目前的53.7%提高到60%左右,由此带来的投资需求据财政部估算约42万亿元。另据社科院测算,目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约为13万元,到2020年约有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将需要13万亿元公共成本,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过程中蕴藏着巨大的金融需求。

三、开展产业集群融资对银行具有明显优势

银行开展产业集群融资业务,具有客户选择面大、信息获取便利、经营成本节约和风险管理集中等优势,是促进银行自身经营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产业集群融资具有成本低、收益高、风险可控等优势

从银行角度来看,对集群内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与对单个游离企业融资业务相比,具有以下优势和特点:

一是降低了交易成本。由于集群内企业都从事相关产行业且集中在一定区域内,银行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也更便利,包括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链核心企业等多个渠道,都可以批量获取客户信息和产行业整体信息,不仅降低了银行的信息收集成本,而且增加了银企之间信息的对称性,有利于交易的达成和信贷业务的开展。此外,银行通过对集群内大量企业批量开展营销、批量信贷调查、批量业务运作和集中风险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点均、人均业务量,大大降低了各项经营成本和从事信贷业务的交易成本。

二是增加了综合收益。产业集群内有大量生产同类产品或为大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银行通过批量发放中小企业贷款获得了规模经济,而且由于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差往往比大企业要大,银行通过服务集群可以获得更高的比较收益。此外,由于集群地区有产业抓手,经济增长率一般较高,资本积累更快,通过商业银行的货币乘数效应进一步放大后,当地获得了更多的贷款和投资,使经济进一步增长,银行收益也水涨船高。具体关系是:集群地区高经济增长→储蓄增加→银行的货币乘数效应→贷款增加→投资增加→区域经济增长→银行的收益增加。

三是降低了信贷风险。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第一,集群内企业数量众多,银行可以在同类企业中进行比较和选择,可以更主动地调整客户结构、期限结构和业务结构,有利于主动防范和管理信贷风险。第二,集群内企业具有区域“根植性”,依赖于行业协会、配套厂商和专业化市场等利益相关方,也就是说离不开集群这一产业背景和生存环境,所以集群内企业的违约成本更高,违约意愿相对较低。第三,产业集群的信贷风险更多体现在产业风险上,而集群主导产业的整体发展方向较为明确,所处的生命周期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故确定产业风险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风险相对容易防控。

(二)开展产业集群融资可以促进银行经营转型

由于开展产业集群融资具有明显优势,多家银行不约而同将服务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作为战略重点。比如,民生银行通过打造“特色银行”,助力地方特色集群加快发展。目前,该行已在福建建成海洋水产、纺织服装、石材、茶叶等多家专业支行,并通过对集群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组建专业团队、加强产品组合营销等手段,明显提升了对特色集群的服务水平。工商银行在广东为重点产业集群逐个制定个性化信贷方案,先后推出了“湛江霞山水产贷”、“潮州古巷卫生陶瓷产业集群贷”、“揭阳不锈钢专业市场集群贷”等36个集群特色组合产品,有效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在各家银行中,农业银行通过实施“千百工程”,旗帜鲜明地将县域优势产业集群列为重点支持客户。从近几年业务实践看,该行在大力支持县域集群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经营转型。

根据农行公开资料显示,该行2012年重点支持了318个县域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涵盖了全国15%的县(市)。这些集群所在行围绕当地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优势,通过客户集中营销、资源集中投入、风险集中管理,逐步扩大了业务规模,实现了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到2012年末,上述集群所在县支行各项存款1.3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1.2%;对公贷款余額5166亿元,比年初增长14.8%;成本收入比比其他县支行低7个百分点;对公贷款不良率比其他县支行低1个百分点,其中近六成县支行实现了对公贷款零不良。

通过银行业务实践,进一步证明了开展产业集群融资具有成本低、收益高、风险可控三大优势。做好产业集群金融服务工作,是银行推进自身经营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四、对银行加强产业集群金融服务工作的建议

产业集群给银行提供了巨大市场和良好发展机遇。如何进一步做好产业集群金融服务工作,是银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突出重点,强调分类指导和择优发展

梳理拟重点支持的集群名单,全面了解集群所处发展阶段、产值规模、集聚状况、规划前景等信息,对集群进行分类排队,实施名单制管理,并采取不同的支持策略。

对初步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定产业规模、核心企业带动作用较强的集群,重點支持集群内大型龙头企业和产业链配套型企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和产品链条,形成信贷支持的集群效应。

对具有明显区域优势、产业集聚度高、规划科学合理、城镇化发展潜力较大的集群,择优介入有稳定还款来源的水电路气建设、园区土地开发和标准厂房建设等城镇化项目,积极支持研发、设计、物流、市场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升产业配套服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对产业支撑和集聚效应明显、城镇化发展初具规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重点支持的集群,重点把握在“产城融合”过程中民生项目和个人消费等领域的巨大金融需求,有选择、有重点地推进房地产尤其是县域房地产和商品流通市场建设,择优支持医院、学校、旅游景区等企事业法人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加大对存款理财、电子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等金融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不断适应城镇化建设和银行战略发展需要。

(二)强化服务,全力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是制定综合化服务方案。根据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地理条件、产行业特点和金融生态环境等因素,坚持“一群一策”原则,为每个重点支持集群制定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并配套有针对性的信贷政策和支持保障措施,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二是实行差异化服务策略。针对政府融资平台、大型骨干企业、中小企业、服务型企业、个人客户等不同类型主体,提供不同的产品组合、不同的信贷流程和有针对性的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差异化金融需求,推动与集群各类主体的全面持久合作。

三是拓宽多元化服务渠道。通过设立专业(特色)支行、优化网点布局、布设电子机具、实行流动服务、发展网络(移动)金融等多种方式,搭建起银行和集群有效对接的服务渠道,为集群客户提供零距离、专业化金融支持。

四是探索集约化服务模式。探索、完善集约化服务产业集群的有效模式,通过客户集中营销、业务集中办理、资源集中投入、风险集中防控的规模化、集约化管理方式,不断提高银行的服务效率和经营效益。

(三)积极创新,不断完善信贷政策和金融产品

一是信贷政策创新。针对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的特点,出台细化的行业信贷政策和区域信贷政策,全面解决特色集群在客户准入、业务流程、产品适用性等方面的问题,提高信贷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二是产品服务创新。对接城镇化融资由贷款为主转向多种方式并重的趋势,加大对“信贷+发债+PPP等模式”的研究和创新力度,为包括“平台公司”在内的各类客户提供信贷、财务顾问、投资银行、租赁、保险、产业投资基金等综合化金融服务,实现“融资”与“融智”的有机结合。加快研发、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和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等产品和电子化系统,完善对科技型、配套服务型企业的金融服务。

三是担保方式创新。与行业协会、园区管委会、集群核心企业等协商,成立担保公司或设立风险基金,解决集群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担保难问题。针对新入园区企业已缴纳土地出让金但暂未获得土地使用权证的情况,可以采取“担保公司阶段性担保+企业承诺取得土地使用权证后向银行抵押+园区管委会监督(如企业违约,由园区回购或处置土地)”的方式,向企业提供阶段性信用。

(四)健全机制,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运作效率

一是成立专门团队。在信贷前、后台分别指定专人专岗,专门负责集群信贷业务的贷前调查、审查审批和贷后管理,探索、推广批量调查、集中审批、专人贷后的运作模式,提高业务运作效率。

二是倾斜资源配置。对集群所在经营行加大人、财、物配置力度,在经济资本、信贷规模、财务费用、固定资产和人员配备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保障集群业务稳步发展。

三是建立考评机制。合理编制经营行集群业务考核指标,加大业务监测和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与经营行资源配置、业务授权、薪酬分配挂钩。

四是加强风险防控。加大对行业、区域整体发展情况的研究和分析力度,做好行业、区域信贷政策制定和限额管理工作,预防行业性、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上级行对集群所在行业务开展情况要实行系统监测,对超出风险控制目标的经营行,要暂停业务授权,停办相关业务。

参考文献

[1]魏守华,刘光海,邵东涛.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特点及策略研究[J].财经研究,2002(9).

[2]楼文龙.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J].中国金融,2013(16).

[3]吴利学,魏后凯,刘长全.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征[J].经济研究参考,2009(15).

[4]卢定月,张传林.金融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2).

作者简介:何杨(1983-),男,蒙古族,辽宁凤城人,现任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农村产业与城镇化金融部高级专员,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猜你喜欢
产业集群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上海、杭州、宁波、深圳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调研与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