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成熟度视角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4-04-29 00:44国福丽
今日财富 2014年36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国福丽

摘 要:职业成熟度是评估个体职业发展程度的核心指标。由于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的差异,90后大学生表现出了一些与70后、80后不同的个性特征与职业需求,其职业成熟度的内在维度发展不均衡。通过教育来提高当代大学生在职业探索期和职业创立期的职业成熟度,是高校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高等教育必须在教育理念上向理性主义倾斜,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多样化发展,在人才评价指标等关键问题上寻求突破。

关键词:职业成熟度;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黑龙江省“90后”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研究[12522234]。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黑龙江省“90后”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研究。

0 引言

自1998年大学扩招至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大学生失业问题愈发显得形势严峻,尤其是去年以来我国进入经济增长换档期,由高速经济增长时期进入中低速经济增长时期,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增强,就业岗位的转换更加频繁。这就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变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必要。

1 职业成熟度的涵义和结构

职业成熟度(Career maturity)的概念最早由Super(1955)提出,指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个体是否具有做出符合其年龄特征的职业决策的能力和态度。Betz(1983)将职业成熟度定义为:“个人掌握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职业发展目标的程度,包括知识和态度成份。”可以说,职业成熟度越高,意味着个体在面临职业问题时越有可能处于良好的职业准备状态,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了职业成熟度的本土化研究,目前,职业成熟度已经成为评估个体职业发展程度的核心指标,也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

由于个体的职业成熟度一方面建立在个人的职业特质基础上,另一方面也建立在个体的职业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因此职业成熟度的结构构建不能忽略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职业成熟度的结构理论主要体现在Crites(1978)和Super(1988)以及Westbrook(1973)的相关理论。

作为职业成熟度研究的集大成者,Crites(1978)认为个体的职业成熟度包括其职业选择的内容和过程两个方面,相对来说更侧重于前者。从职业选择的内容上看,主要考察个体的职业选择是否具有一致性和现实性,即在不同时期个人所选择的职业领域是否稳定,个人的特点能否与职业环境相匹配。从职业选择的过程看,主要考察个体职业选择的能力和态度。Super(1988)则考察了职业成熟度的四个方面因素:职业探索性、职业规划性、职业决策能力和对职业信息的掌握程度。Westbrook(1973)界定的职业成熟度的核心是认知能力,认为对工作世界的认知和对自我的了解是导致个体职业选择成功的核心因素。

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对职业成熟度的本土化结构构建和测量量表的开发中,最广泛使用的是张智勇(2006)修订的韩国Lee量表,该量表将职业成熟度分为六个因素:职业目标、职业自信、职业价值、职业自主、亲友依赖、职业参照。即,个体的职业成熟度高表现为具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自信心、能够在对比参照他人的行为或意向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标准来选择职业,尊重亲友的意见,能够主动做出职业规划。

2 90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特征

2.1 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

当前高校大学生以90后为主要群体。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90后大学生表现出了一些与70后、80后不同的个性特征。从社会层面看,90后所处的外部环境比较稳定,国民经济虽然持续增长但增速下降,市场化改革日趋完成,行业竞争加剧,政治体制相对稳定、信息媒体极度发达,全球化影响显著,高等教育由公费教育向自费教育转变。从家庭层面看,90后均为独生子女,父母一般接受过正规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但婚姻的稳定性相对差,离婚率高。因此90后大学生相比于70后或80后,可能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宽广、更具个性化和开放性,但可能相对缺少奉献精神,价值观上更加自我化和去政治化。

2.2 90后大学生的职业需求特征

在职业需求方面,由于时代背景的影响,90后大学生也具有一些不同的表现。例如,调查研究发现,在职业选择的目标上,90后大学生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偏好下降,对外企、国企、民企以及自主创业的偏好上升;在职业系留点上,90后大学生更加注重职业能够带来的物质利益,注重工作-生活平衡,而相对不重视工作单位的知名度或职业的社会声誉等精神收益,说明他们在职业选择上更加务实;在职业探索方面,大部分90后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主动搜索并收集职业信息,以兼职、实习等方式不同程度地参与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在职业规划和职业信心方面,大部分90后大学生虽然对自身的特征有所认知,但对于自身特征相匹配的职业特征缺乏足够的了解,仍然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对未来比较茫然。

3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大学期间是个体处于职业探索期和职业创立期的关键阶段。通过合理的教育制度的安排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和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和就业质量的改善,应当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新的时代背景的要求,适应90后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和职业需求。

3.1教育理念的选择

教育理念涉及到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定位。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一直在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之间徘徊、交错、融合。功利主义以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为宗旨,主张教育要适应社会,个人接受的教育是为职业作准备。理性主义以探求真理、完善人格、坚持个性为宗旨,主张教育要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个人接受教育是为生活作准备。纵观近代高等教育的历史,功利主义的影响明显比理性主义大。90后的大学生本身的个性特征和职业需求更加倾向于理性主义的教育理念,以他们为教育对象来提高其职业成熟度,应当更倾向于教育中的理性主义定位,在充分完善个体自我的基础上谋求与职业的匹配。

3.2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演变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近代学习欧美模式;现代学习苏联模式;现当代既受苏联模式影响,又正在向欧美模式回归。所谓欧美模式,其基本特点是实行通才教育;所谓苏联模式,其基本特点是实行专才教育。80年代以后,高等教育从纯粹的专业教育向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发生转变,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1998年教育部指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其实,多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提高90后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的客观要求。具体来说,第一,要求从教育机构本身的特点出发,全国性大学与地方性大学应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型大学与科研型大学应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和人文经管为主的大学应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二,要求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和人才稀缺程度出发,高校中各个学院、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有所差异,不能统一管死。对于基础学科、理论性专业,应更重视专业教育基础上的通才培养;对于应用学科、应用型专业,应更重视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才培养。第三,要求从学生的自然禀赋和个性化差异角度出发,对同学院、同专业的不同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兴趣及特长差异化地确定未来职业的定位,打造其核心职业能力,做到因材施教,避免千人一面。

4 结语

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校就开展素质教育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素质教育形式化、表面化;教育评价方式单一,以考代评,催生“高分低能”;缺乏真正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等。因此,高校的教学应当真正以能力培养而非知识灌输为主,做到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同时,完善人才评价指标,重视德能勤绩的培养和评价;充分发展学生社团等组织,激发创新精神,拓展实践机会,建设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实践、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环境。 [今]

参考文献:

[1] 张泽峥.国外职业成熟度研究新趋向探析[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1(02)

[2] 杨帆.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5)

作者简介: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编辑:徐军旗)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