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2014-04-29 00:44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14年38期
关键词:触景生情苏堤情景交融

【积累1+1】

1.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宗 璞《西湖漫笔》

2.餐毕,再开门一望,原来今天是阴历三月十二,月光像白昼一般,千山万壑早昏沉沉地睡着了。无数的云气,一道一道奔向山坳里,好像中间装置着吸云机,尽量地吸收似的。这道理我住在天台山最高处见过“华顶归云”才懂得。云大概也是朝出暮归的呀!可是静态的山,早因倦极蜷伏不动,白茫茫一片在绝平的形态上作微微的皱纹,只觉大地一些声息都没有。我急问纠思:你看像什么?这就是“云海”呀!凑趣的小少弥,搬五六个椅子让大家坐着看,却不见了伯屏,许久!许久!才懒懒散散地走回来,只说了一句:“吾要回去了。”到底大家无可奈何地进了客房去睡,回头一看,浩浩的天空,莽莽的云山,雪白的月色,还是阵列着。和尚们还说:“这是诸位的福所,有几夜都没有月。”可是有了月便看不到佛灯。

——黄炎培《峨眉天下秀》

积累小窍门:

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并不是单纯的环境描写,它往往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反映了作者在当时当地的心境。

情景交融包括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和寓情于景这几种。其中,借景抒情是先有情,即作者将已有的情附着在景物上借以抒发;触景生情是先见景,即外界的景物引发了作者的联想;寓情于景则是指作者将主观思想和内心情感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之中。

片段一中,宗璞在游览西湖时触景生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绿色人格化,写出了青苔的可爱和坚忍。

片段二中,黄炎培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写出了峨眉山云海的神奇与壮丽。选段中,“昏沉沉地睡着了”“朝出暮归”“早因倦极蜷伏不动”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描绘出了峨眉山脉及云雾的情态,让人感受到作者心灵的敏感、联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细腻。

【创造地带】

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自于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

——古清生《总有那一片蛙声》

分析:这是一段融情于景的片段描写。作者通过对水洼边青蛙的描写,表达了内心的愉悦之情。

【小试身手】

请你仿照上面的文字,通过对周围景物的描写,体现出自己目前的心情。可以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行文,不少于300字。(答题纸自备)

猜你喜欢
触景生情苏堤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更有效
苏堤漫步(外一首)
苏堤杂花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西湖苏堤(外十一首)
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浅谈图片新闻标题的意境营造
情景交融赏日出以《海上日出》为例谈细读文本
谈诗歌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的区别
让小学数学走进生活,解放学生思维禁锢
浅议初中数学课导入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