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献刚
在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中,试题的命制“能够直接反映出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可見,教师命题能力提高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在此,笔者试图通过在实际教学中的经历,和各位同仁一起探讨命题的方法,不当之处,请各位斧正。
教师自主命题,如果要求每道题都必须是原创试题,那确实不易。而且在当下中学,教师压力大、教学琐事多、教学强度高,教师也没那么多的时间去命制原创试题,所以现在中学命题一般是“拿来主义”的居多。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久而久之中学教师就不会自己命制原创试题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就遇到了瓶颈,学校在这个过程中也难免遭遇教学质量无法提高的困境。在笔者看来,中学教师要时刻保持命制原创试题的认识,每套试题至少要保证有五道原创试题。而对如何命制原创试题,笔者有几点认识:
一、加强对高考题的研读,熟悉规范命题的要领
高考题,是经过考试专家(近几年有些省市还把中学教师吸纳进了高考命题组的行列)几个月的反复研究,最终定稿,并作为选拔高校人才的试题,其命制的科学性、严谨性不言而喻。现在的中学为了紧跟高考步伐,也要求中学教师研究高考题,有些学校甚至组织高考专家到中学讲座,通过多种途径,让中学教师了解高考,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其实就在于中学教师固步自封的心理状态。
拿四川省历史学科的高考题而言,笔者认为研究高考题,至少研究者要弄明白几件事情:首先,高考题的构成。历史高考题分为选择题部分和非选择题部分,但两种题型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以材料的形式出现,考查学生在材料的解读当中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其次,知道材料的类型。历史学科的材料大的就是三类:文字类、图片类、图标类。再次,弄清选项与题干的关系。历史高考题中选择题的选项,除了正确答案以外,其余选项要么是选项说法正确但和题干无关,要么就是题干本身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但选项都和材料或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有直接或间接关联。最后,要研究材料设问的技巧。这是在研究高考题当中最重要的,也是现在中学教师在教学和试题命制中最缺乏的东西。一段材料选取哪个角度作为切入口、怎样提问才能使问题具有针对性而没有歧义,都是需要思考的。
二、认真研究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做到考点心中有数
自主命题需要命题者熟悉高考考点尤其是高频考点,并且熟悉考查的角度和深度。要做到这一点,读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其中,由朱汉国先生主编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一书,给我们系统解读了历史必修、选修教材的每一课。以其中《历史I》内容标准分析里的一段为例:“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再也无法阻挡列强的坚船利炮和巧取豪夺,偌大的中国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从此,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本专题就是对前一历史主题的体现,即展示中华民族在列强侵略下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斗争的过程。”这段话,实际上就告诉我们本专题学习的主线就是侵略和反侵略,要求学生弄清楚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和中国抗争的史实,并从中体会“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只有熟悉课程标准,教师才能做到教有侧重、考有轻重。
三、加强阅读,开阔视野
我们很多老师都很感叹,高考题当中的很多材料我们闻所未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阅读量太小。多读书,但也不是什么书都读。笔者认为选书的依据可以有以下几点:(1)高考题中材料出处的书籍,这些书往往是史学大家的名作,也是考试专家喜欢选取的素材;(2)史学新动向的书籍,这类书在现在大学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也是影响史学发展的因素;(3)能作为教材佐证的书籍,尽可能选取对同一问题解读的多个版本(中国作者、外国作者等)书籍;(4)广泛涉猎,不同类型(史学专著、人物传记、新闻采访、文学作品等)都要读。当然读书的同时我们也得学会积累素材,以便在教学中为我所用。
四、广泛做题,积累题感
平时教学中,很多教师只强调学生做题,积累题感,但却忽略了教师做题的重要性。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命题的道理其实也一样。不做题教师就不清楚这个考点可以怎么考、可以考查哪些角度,以至于在命题中把握不准试题的难度和考查方向。广泛做题的同时,要学会归类,将同一考点的不同类型的试题整理在一起,给自己的命题提供范例。
五、积极思考,相互学习
“集体命题的过程,也是教师相互学习、交流思想、共同提高的过程。”要坚持由一人命题、一人审题、一人做题的原则,相互评议,尽量减少失误。命题者要尽可能地制定命题的双向细目表,把想要考查的知识与考查的能力进行综合,有明确的命题方向(如考查能力侧重、知识考点侧重等),对命题有整体的规划,而不是一味的拼凑。
参考文献:
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