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清清
摘 要: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程主要讲述人类文明,尤其是中华文明。观其内容,远离生活,难以感知,这成为学生学习的难题。而且,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对学科的不重视,使教师感觉教学的压力与无效。如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成为难题,根据实践所得,认为着眼生活,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距离,有助于教师把握历史课堂。
关键词: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生活;体验;理解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主题是“我们传承的文明”,主要讲述人类文明,重点揭示中华文明,这些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比较疏远,学生对其难以感知,加上学生和家长等对本学科的不重视,无形中增加了教学的压力与无效。而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说,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做有心人,善于在生活中捕捉教育机会。因此,结合教材内容与教学实践,笔者作了以下方法的尝试与改进。
一、让历史贴近学生生活,寻找兴奋点,激活、升华课堂
历史从内容上看,是“人”的历史,学历史无非是学习人的生活,历史教学应该贴近人类生活,更该贴近学生生活。
一位教师讲授《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这课时,就以模拟现场旅游的形式,“带领”学生参观绍兴的名胜古迹,如,八字桥、秋瑾故居、周恩来故居等,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这些故居的价值以及作为绍兴人所目睹的这些文明的发展情况,课上很多学生讲到:秋瑾故居地处市区,虽然吸引了很多游客,但也有部分游客破坏了秋瑾的雕塑和周边的环境等,因而教师又一步步从建筑文化的方面引导学生建立起了保护文明的良好意识,当时教师提问:“面对这种状况,你有何感想。”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加强环境监察”,有的说“加强保护力度”,有的说“我们要组织志愿者活动,保护文物”……教师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感,选择绍兴实在的社会元素,让学生明白现在虽然经济发展、科技先进,但对古老文明的重视度不够高,我们要注重保护古老的文明、文化、风俗,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历史与现代社会有机统一,在把握历史内容时,教师可以尝试现代生活元素与历史脉络的对比,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找到兴奋点,从而激活、升华课堂。
二、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历史、感受历史、理解历史
历史远离生活,对学生来说许多历史问题都难以理解。如今,多媒体技术的引入,视频、图片等在课堂中灵活运用,使课堂变得丰富与生动。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能让学生体验、感受、理解历史。同时,身边为数不多的文物古迹,如博物馆、古遗址、纪念馆等,也可以是宝贵的教学工具。
去年绍兴市优质课评比,一位教师讲授《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这节课时,展示了众多图片:导入中有绍兴的古今变迁图片,在讲授新课过程中,多次展现绍兴重要景点的图片。教师还注重从绍兴的图片补充中提炼出与学生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料,呈现了一位学生的成长历程照片、他在成长过程中拍摄下来的绍兴景点照片以及他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照片等,引导其他学生回想、书写自己的历史。最后,从图片中引导学生感悟自身成长与绍兴发展,培养起学生的使命感。
回想起在讲授《从维新到革命》一课时,笔者结合辛亥革命在绍兴的发展,走访了秋瑾故居、陶成章故居、绍兴博物馆等古迹,并拍下了很多照片,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观看,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其发展情况。这个环节马上使学生将教材内容与身边感知的生活实际联系了起来,学习积极性很高,回答问题时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而且还能将书中的前后内容进行梳理,其中一个学生说到“当时爆发辛亥革命,也由于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也有所发展,资产阶级成长起来并接受了先进思想”,这个观点书中并未出现,问他怎么想到时,他就说是从教师拍的照片里看到了信息。
生活与历史相联系,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场景,调动了学生参与度,真正达成了教师的预设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也能真正喜欢、感受、理解历史。
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就像一个大舞台,教师在课上担任的角色就像导演,将丰富的世间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立足生活,把握历史与社会课堂,让学生懂得对比、体验、感受、理解历史与现代生活,在愉快学习中实现自我提升,教师也教得更有味道,从而真正使教学成为让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幸福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陈海芳.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考试周刊,2010(1).
[2]胡爱萍.生活化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尝试[J].希望月报,2008.
[3]林跃.让时政热点真正走进历史与社会[J].考试周刊,2010(11).
[4]郑庆华.调控学生课堂学习心理,提高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10(1).
(作者單位 浙江省绍兴市元培中学)
?誗编辑 谢尾合